文/新浪博客
一家人散步,祖孙意见相左,最终却很圆满地解决了分歧;一个儿子双腿再也不能走了,自暴自弃,却在母亲离世后,好好地活出了滋味;谢太傅一家人寒雪夜讲论文意,却因为雪而诞生了举世皆惊的妙句;元方以三寸之舌让一个大人自惭形愧,“下车引之”;哪怕极其简短的语录体《论语》,他的叙述里也有着令人痴迷的故事……
一个一个经典的故事,一道一道潺潺的小溪,在文学的长廊里散发出独特的气息,在给我们心灵带来温暖的同时,也启迪着我们如何将我们的故事叙述得芬芳四溢。这些经典的叙事究竟蕴藏着什么秘籍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些经典作品出发,沿着大师的脚步,来一趟叙事之旅,以期待我们在叙述我们的故事之时,有一片新的天地。
经典叙事片段一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莫怀戚《散步》
经典叙事解码一
写散步,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话题,也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甚至天天都在经历的事儿。也许大家也都写过散步,但很难会达到莫怀戚老师《散步》的境界。莫老师的《散步》何以成为经典?
因为《散步》里有“矛盾”,有波澜。他叙述了散步过程中祖孙俩的冲突,这就让读者的心为之一震,让读者纠结于故事的下文究竟会发生什么,“我”会怎么办。“矛盾”,让叙事有了波澜起伏,挑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一边是母亲,一边是儿子,对于“我”而言,他们都是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就将“我”推向了矛盾的制高点:“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在艰难的考验之后,“我”站在了母亲这边。因为“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似乎已经解决了矛盾,平息了波澜。读者担忧的心也应该得到了平息。但母亲又掀起一阵波澜,她却又赞同了孙子的意见,“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让刚刚平息的矛盾又掀起了一层涟漪。
因为《散步》里有举重若轻的“情怀”。正是借助于这个“矛盾”的解决,文章里深厚的“尊老爱幼”、呵护生命的主旨就显得水到渠成,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没有丝毫的道德说教气息,并且很自然地打动了读者并进入读者心中。“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就与一般写散步的文章有了不一样的深度与厚度了。
经典叙事片段二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经典叙事解码二
叙事除了运用“矛盾”,造成波澜起伏的曲折,带给人以阅读的刺激,吸引别人将目光驻留于你的文章上外,更有一种将“困境”进行到底,不断挑战着读者的阅读心理的方式,让文章如长江波涛,引人注目。
(1)初现“困境”:《秋天的怀念》一开始就将“我”置身于双腿残疾的厄运中,于是,“我”就自认为自己成了天地间最可怜、最绝望的人。这个时候,“我”是沉沦在“困境”里,忽略了任何人的感受,尤其是忽略了母亲的存在。我们可以称之为“困境”叙事。文章开篇就如此深沉而“热烈”,激起了读者无尽的阅读心理:如此悲惨的命运,作者最终会怎样?能承受得了吗?他的父母又该如何对待?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在诱惑着你阅读的胃口,让你迫不得已地去追随作者的文字。
(2)再现“困境”背后:在“我”看似无可超越的“困境”背后,却隐藏着母亲更为巨大的“困境”——身患肝癌,病入膏肓,生命危在旦夕,命若游丝。但是这一切都是在母亲去世之后,作者才将之呈现出来,与“我”当初的“暴怒无常”形成鲜明对比,产生巨大张力,不仅深深地震撼了自己,也震撼了读者。
(3)走出“困境”:当“我”懂得了母亲的时候,懂得了“生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初现“困境”——再现“困境”背后——走出“困境”,这样的叙事模式在开篇就挑起了读者的阅读欲望,打开了读者阅读的味蕾,而其后的“再现‘困境’背后”更让读者领略到碧海深处的珍奇,与前文看似巨大的“困境”产生强大张力,颇有登上泰山,俯视群山的味道。经历此等人生困境,最后的领悟也就水到渠成了。在我们的生活里,此等事情是否也时有所见?你是否曾因“病”而悲伤消沉?你可曾想过你悲伤消沉背后的那双默默关注你的眼睛?你可曾因成绩不佳而默默流泪?你可曾想过你流泪的背后母亲的一声长叹,还有家长会上那张脸上的黯然神伤?你可曾见过那些因生活“困境”不能自拔而做出“傻事”的人?还有那些因为他的“傻事”而带来的更大的“困境”?……写下来,它一定震撼人心。
经典叙事片段三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
经典叙事解码三:
孔子,充满了岁月的味道,与我们很近,又似乎很远,但走近他,我们会发现这个几千年前的夫子身上充满了趣味,他的言语里,流淌着脉脉温情。简单的一句话里,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想象,吸引我们驰骋在字里行间,去体会作文与做人的真谛。
“贤哉,回也!……贤哉,回也!”简单的重复里,不仅构成了前后的呼应,更抒发了其心中对颜回的赞赏。但赞的不是高管厚禄,而是陋室空堂里一个能安贫乐道之人。箪食瓢饮,陋室空堂里,黄卷青灯下,甚至只有月光,连青灯也没有踪迹,颜回就这样沉浸在书的味道里,年年月月,岁岁朝朝,不求闻达,只追寻着内心的明朗。这,要有怎样的修为?
孔子的高明在于首尾的呼应,在于“人”与颜回的对比,在于于有尽的文字间蓄藏着无尽的空间,于是,这一叹,就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经济的也最富韵味的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