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一个是上一课的广义相对论,另一个就是这堂课的量子力学。(虽然对我来说,是一样的看不懂的……)
量子力学是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k)“想出来”的,当初只是为了计算方便(我想到了,上帝掷骰子,哈哈,爱赏你就赏你;突然冒出来的话……)
又是爱因斯坦让这个假设变成了宣言:“点光源发射出的一束光线的能量,并不会在越来越广的空间中连续分布,而是由有限数目的“能量量子”组成,他们在空间中点状分布,作为能量发射和吸收的最小单元,不可再分。“(这就是著名的光的波粒二象性)
20世纪 10-20年代,丹麦人尼尔斯•玻尔将之继续发展:“电子只在特定能量下才能从一个原子轨道跳跃到另一个上,同时释放或吸收一个光子,既量子跃迁。“
1925年,量子理论方程终于出现了,取代了整个牛顿力学。(以上大家看看就好,反正我也不懂,但是牛掰的在后面)
1、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都是量子力学方程的一个解。
2、 Werner Heisenberg(又是德国人):电子只有在人看到它们时,或者确切的说,只有和其他东西相互作用时,才会存在!(神马鬼!听上去好唯心)。电子就是相互作用下的一连串跳跃,只有“量子跃迁”时存在,以可计算的概率出现在某个地方。如果没有受到打扰,电子就没有固定的栖身之所,甚至不会存在于一个所谓的“地方”。而且,他们的跃迁,是随机的,不可预测,只有概率。(这个在《三体》中被普及过……)
3、 然后,爱因斯坦一方面提名了Heisenberg参选诺贝尔奖,一方面一直抱怨这个结论实在不可理喻,并提出光子盒以驳斥,玻尔就不断的给他解释,两个人通过书信、演讲、论文各种交流,最终各自让步,但仍无法相互说服,且至死不渝。
4、 但是理论的停步却不影响量子力学应用广泛,包括我现在正在使用的电脑。
嗯,这一章没啥看头,比较烧脑,注意上面第2点是重点,后面几章会用到的就是“量子跃迁”和“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