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好奇心”,一般是与“求知欲”成对出现。本文引入“分享欲”,并尝试探讨“分享欲”在保持好奇心方面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好奇心,分享欲,需求,自我需求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求知欲”是对学习新知识、探索未知的需求,“分享欲”是在获得新知识或体验后,想要与TA人分享的需求。“求知欲”的需求可通过个人的主动学习获得满足,“分享欲”的满足更多需要外力的协助,两者均是“保持好奇心”的实现路径。
“保持好奇心”似乎是科研人员的需求,尽管也是我们每个人的需求。
探讨1. 之所以是科研人员的需求,是因为在鼓励学科交叉、团队协作的创新氛围中,科研人员有必要通过“好奇心”的驱动开展工作,提质科研活动、丰富科研生活。而且,这一需求并非是公共舆论渲染出的“好奇心”需求,非得是内心生发的“保持好奇心”的自我需求才应付得了现实需要。
探讨2. 科研活动中,组织者、管理者、科研人员在“好奇心”激发下探求未知、获得新知,并通过论坛、学术交流会等方式分享科研成果,传播新知识、传递“好奇心”,偶得合作伙伴,拓展科研活动。由此,科研人员依凭“好奇心”驱动自我知识更新、建立“交叉”合作关系、创新开展科研活动,并在科研生涯中保持竞争优势。
探讨3. 科研活动是科研人员在科研基础流程指引下的系统性、创造性劳动,科研生活不仅包括科研活动本身,还涵盖科研人员的日常生活及心理状态。不过,科研活动中“分享欲”的满足集中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分享科研成果,对科研活动外的科研生活关注不足,即对于科研人员日常生活、心理成长需求的关注不足,更不用说满足相关的知识/体验的“分享欲”了。在此情境下,科研活动更多依赖于科研成果的评价结果来优化管理、提升效能,而非将科研生活的品质需求纳入考量。
探讨4. 由于科研人员较少分享日常生活、心理成长方面的内容,管理者对科研生活中“分享欲”的关注被似乎满足科研人员“分享欲”的学术交流活动所取代,即科研活动之外的“分享欲”需求未被感知,更难以成为科研生活的品质需求。对于尚处于科研职业技能提升中的研究生,可能既无科研活动中的“分享欲”的满足,也无科研活动之外“分享欲”的满足。
探讨5. 科研人员较少分享日常生活、心理成长方面的内容,不单是低“分享欲”的表现,也是管理者对科研活动以外的科研生活关注度低的体现。短期看来,低“分享欲”促成低关注度,长期来看,科研生活的低“分享欲”可能带来科研活动的低“分享欲”,最终削减“求知欲”、压抑“好奇心”。
探讨6. 若把分享行为看作是个体/群体增进彼此间了解与信任的活动,特别是在鼓励学科交叉、团队协作的创新氛围中,较高的“分享欲”可增加不同领域知识的互动频次,可建立互助成长的人际关系,可提供科研生活品质需求的参考。相比于“求知欲”,“分享欲”交织在认知升级、挑战自我、创造性表达等多种需求中,其维持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也更需要外力的协助。
当然,过度分享也会带来潜在风险。不过此探讨的现实情况是,现实条件下科研人员的“分享欲”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满足?
当开始思考“好奇心是如何消失的”,并有意识为“保持好奇心”做出努力时,便是在把自己作为方法,满足“好奇心”的需求吧?欢迎你来分享。
【更多内容,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