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变法之殇---道法之争
八角笑道:“从春秋七霸的争夺、直到战国初期开始,法家的威力逐渐显现了开来,并且愈演愈烈,风头逐渐盖过了儒家和墨家。于是变法的行为也是风起云涌、此伏彼起。各诸侯国之间你追我赶,都在谋求富国强兵。”
说着,八角指着一张战国变法图道:“所有的战国七雄都不能置身事外,他们间的竞赛是个残酷的互相并吞游戏,也把中国变为一个法家人物角逐互拼的场所。”
图表17战国变法图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跟着瞟了下地图,一震道:“法家里还有燕国的乐毅呢!差点把他给忘了!他可是同管仲齐名、使得几乎灭亡的燕国起死回生、还挤入战国七雄的高手呢!”
八角笑了笑道:“当时的燕国对于人才极度渴求,所以建立了‘黄金台’,向全天下求士。乐毅本是魏国名将乐羊的后代,迁居于赵国灵寿(中山),受到吸引后便去了燕国。除了变法强大不说,再加上在各国之间纵横捭阖,最终乐毅统帅了五国联军,几乎消灭了当时与秦国并称为‘东西二帝’的‘东帝’齐国。”
小武笑道:“我记得齐湣王死在出逃的路上,而秦国也很快主动放弃了‘西帝’的称号。于是战国中期的齐秦争霸局面、刚刚出现没几天、立刻又戛然而止,再次回到了七雄争锋之时。这都是因为乐毅的本领啊!”
八角点了点头,指着又一张表格道:“到了战国末期,法家基本上分裂为三派,其特点分别是:重法、重术、重势,三派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在秦国的商鞅、在韩国的申不害、在齐国的慎到。”
图表18战国时期之法家三派
小武怪道:“商鞅、申不害、慎到?这三人的法家思想有何不同?”
八角捋须道:“其实这三人并非简单的思想不同,还要看他们所处的环境特点。比如商鞅,最初也是跟秦孝公大谈空虚高尚的帝王之道,并不坚持自己的法家思想。直到完全把握了对方渴求变法的心态和决心,方才坚决彻底地施展自己所学。”
“申不害权谋过人,并且提倡君臣之间多用‘丛林法则’、各出手段进行争斗。这使得韩国强于一时,然而不仅算计了敌人、同时也算计了自己。韩国的内耗严重,大家绞尽脑汁、互扯后腿,所以成就有限。”
“至于慎到,其法家理论造诣相当高、内涵也很丰富。然而齐国当时崇尚清谈,无人注重实践,这是与法家的实践特征背道而驰的。看似稷下学宫天天讲学、讨论热烈,其实是在浪费时间、慢性自杀,只有写下的法学书籍对于后代有些用处。”
小武想了半天,方才开口道:“虽然这三派号称都是法家,但是他们对于君权和臣权的理解似乎不尽相同吧?可能是因为他们都需要争取君主的支持,然后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不免做了些妥协。”
八角笑着点了点头,又解释道:“其实对于法、术、势三派的划分,是韩非子总结出的。然后他又将三者一起融会贯通,于是自己就成为了法家的集大成者。”
“战国末期的时候,韩非子强调以法为本、依法为教。他竭力倡导将法律规范付诸实践,掌握住‘刑’、‘赏’二柄,突出‘法’的核心地位,同时也不能忽视‘术’和‘势’的重要作用。”
小武咧嘴笑道:“韩非子真乃是战国理论首席评论员呀!儒家、墨家、法家的所有派系都被他给总结了,直可以称为诸子百家终结者!”
八角嘿嘿一乐,道:“不错。要说起理论的话,韩非子确实已经到了顶尖水平。但法家终究还是一门偏向实践的学问,其中最难的实践、就是大规模的变法。”
图表19中国历代重要变法
小武看了看前面八角给出的表格,其中一张正是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列表,随口问道:“哦?只有四次?这么少?而且宋代和明代的变法都算是失败的吧?”
八角呵呵笑道:“还嫌少?其实变法是违逆人类天性的,所以天生艰难。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中国有这么几次反响很大的变法就算是不错的了。很多的文明古国一次变法都没有,完全没有自我检讨精神,所以当他们遇到困难、直接就灭亡了。”
小武眉毛一挑,奇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变法不就是法家人物想要改革国家积弊吗?一定要这么难?”
八角捻须道:“虽然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然而承平日久,君主、官员、百姓从上到下,不免都习惯于旧俗。那么如果有人跟他们鼓吹变法,大家不免认为是别人在小题大做、哗众取宠。故改革往往不见其利、先见其弊,变革出发点常被认为是某些谋求权利的政治人物希望在变革中得偿自己所愿而已。”
“就如商鞅变法的成功,其实也有偶然性。秦国在那时还算不上战国七雄之一,只是偏居一隅的小国,又被中原各国长期边缘化。若再敢‘安乐’下去,不免直接‘安乐至死’,故此秦孝公方能不顾一切地支持变法。”
小武恍然大悟,插口道:“所以在大一统、和平发展的年代里,更加难以变法。因为那时候的社会总体来说是稳定的,人们的生活也没有完全过不下去,没有感觉到生死存亡的紧迫性,也就没有意识到‘不变法就会亡国灭种’!”
八角点头笑道:“不错。所以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之失败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种因素导致;而如果变法成功,宋明两朝或许就不会那么快就灭亡了。”
小武惊讶道:“那么难道说,在和平的大一统王朝时代、外部威胁不大,变法就没有成功的希望吗?内部积弊就是没有破解之术的吗?”
八角摇了摇头,道:“变法的成与败,习惯的因素也不一定是必然的,文化的导向才是决定变法成败的根本。宋朝和明朝的文化里本身都含有否定变革的强因子,这才导致其改革无论声势多大、一时取得多少成果,但最终还是无法持续。”
小武想了想,又换个了角度问道:“对了,这个汉朝时候的变法又是怎么回事?对此我毫无印象啊?桑弘羊此人我完全没听说呀!不像商鞅、王安石、张居正这些名人,我多少还了解一些。然而看表格上所述,汉朝的这次改革应该算是成功的吧?然则那时的文化又和宋、明有何不同?”
八角捋须微笑道:“这个问题问的好,汉朝的情况以及文化确实同宋朝、明朝有所不同。最关键的不同,就在于汉朝有一个人,即汉武帝,其它朝代没有。因为汉武帝本人就是法家的关键人物,所以他自带变革性的文化光环。”
“而为啥你对桑弘羊变法印象不深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次变法是汉武帝本人在全力推行和实施。桑弘羊只是提出了如何改革的策略,本身还不够权倾朝野、独断专行,所以这次变法也可以称之为汉武帝变法。”
小武这才恍然,道:“汉武帝就如同秦孝公那样,坚定不移地支持改革!如此一来,汉朝的变法才可能得以成功。对吗?”
八角点了点头,又道:“不错。但秦孝公只是支持变法而已,具体的执行层面一切都以商鞅是从;而汉武帝则是亲自出马,在变法的多个方面他都参与规划执行。以他的法学造诣,桑弘羊的思想内容他很快就明白了,并且知道如何做得最好。”
小武深吸了一口气,道:“原来是这样?我原来还不知道汉武帝在法家思想上很有造诣;只知道他一心想要击败匈奴、在军事战略上比较有眼光。”
八角嘿嘿一笑,道:“当然,汉武帝选择变法,也同军事上的考量有直接关系。最初时,刘彻打算模仿战国时期的名将李牧,将匈奴主力引诱到南方来抢劫,然后伏击之。然而由于匈奴人比以前更警惕、更重视情报侦查,故汉武帝虽精心设下了50万汉军的埋伏圈,但最终无功而返,气得他杀了提出这个计划的大臣。”
“自此以后,汉武帝意识到,农耕民族的步兵虽数量庞大、但实在缺乏机动性,无法打赢‘现代化战争’,便决定学习匈奴战法,汉军也改以骑兵为主。在军队中的改革就不说了,更难得的是让全国三十六郡都开始大规模养马,将大片的良田都改为牧场!新的经济模式能够坚持下来,并兼顾军队的需要,这才是最难的地方。”
小武大讶道:“原来是这样!汉武帝让汉人也惯于养马、骑马,可谓是‘民风尚武’呀,不是再以步战为主!这样一来,汉人的文化即刻由保守、变为兼容游牧,汉军也不会再认为‘来去如风、如狼群般抢劫’是匈奴军队的专利了!”
八角捋须道:“汉武帝改革以后,从战绩上来讲、可谓成果丰硕。除了从匈奴手中抢来了河西走廊、凿穿了通西域之路;同时还拥有了祁连山大草场,而那里在历朝历代都是大规模出产马匹的场所。一进一出,可谓‘断匈奴之右臂’。”
“与此同时,汉武帝在南方和东方也发动了连场大战,在几十年间连续灭南越、灭夜郎、灭闽越、灭朝鲜。从版图上看,汉朝领土岂止倍翻?”
图表20西汉地图之比较(汉武帝前与后)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看了汉武帝之前和之后的汉朝地图比较,赞叹道:“果然,有一个强大而进取心的君主是完全不一样的!他的确能用政策来引导全国文化的转变!”
再看了一会前期地图,小武又道:“汉武帝面临的威胁,除了来自外部的势力,想必内部的诸侯国们阻力也很非常大吧?不改革根本难以集中国家的资源?”
八角捋须微笑道:“说的不错。此外,从文化上讲这还涉及到道、法之争。”
小武讶道:“道、法之争?”
八角点头道:“正是。从西汉初年以来,执政者一直奉行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年轻的汉武帝刘彻在登位之后,刚打算对国策有所变更,便立即被太皇太后窦漪房剥夺了权力。于是刘彻只能被迫去皇家猎场(上林苑)打了六年猎,在窦漪房死后方才重新回来执政。”
小武深吸了一口气,道:“这也是刘彻在成为大英雄之前、必须要有的磨练吧!而那窦太皇太后、莫非是道家的重要人物?”
八角颔首道:“不错。而且窦太皇太后死后,道家也不是就没人了。当时东方各诸侯国的意见领袖是淮南王刘安,此人也是道家的重要人物,为天下人所推崇。”
小武惊道:“淮南王刘安?就是编纂道家经典《淮南子》的那位?”
八角点头道:“不错。汉武帝要动到各诸侯国的奶酪,不免要同道家的高手们在理论上先一较高下。刘安博古知今,文化水平古今罕有,刘彻本无法与这个叔叔争论;但既然无法回避根本性的冲突,汉武帝只得将自己的意见交由御用文人司马相如润色改写,如此方能发表出去而不被对方指摘耻笑,勉强对淮南王不落下风。”
“要知道,不论是全民养马也好、让各地的壮士们报名从军也好,中央朝廷都是把手深深插入到了东方各诸侯国内去了。这样一来,彼此间所谓清静无为、相安无事的道家准则就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
小武深吸了一口气道:“明白了。这就演变成法家和道家的治国方略斗争了。”
八角微笑道:“桑弘羊当时提出的一系列中央集权政策,把地方上很多的特许经营权都收归国有,并建立了不少‘央企’和‘国企’,很得到汉武帝赞成和长期全力推行,并在相当时间内被后代沿用。”
“而《盐铁论》做为经济总纲,变土地税、人头税为消费税,这也是巨大创举。因为人民只要是吃到了盐、用到了铁,就自然而然地交了税;各诸侯国及各大地主再想隐瞒人头、篡改土地面积、进而偷税漏税,其手段都完全没用了。”
小武明白道:“所以只有‘官盐’可以卖,有人卖‘私盐’就等于逃税呀!”
八角捋须道:“卖私盐被抓就是死刑!在长期高压之下,这种处罚深入人心,也确实改变了中国的文化,并对后世影响很大。当然道家当然是不同意这么做的,而道家的优势是推崇经济自由和文化自由,往往能令社会安逸、经济快速增长。”
“然而桑弘羊提出的《盐铁论》,颇有点类似后代的‘鸟笼经济’。盐铁做为战略物资、统一计划并垄断买卖。同时这些物资使用多少、交税多少,也符合现代贸易法和税法的精神,居然也有服务类商品经济的特点、用多少付多少。”
小武叹道:“这的确是很有独到之处、甚至是跨越时代的新法呀!但此等激烈的改革,不伴随着严刑峻法是不可能推行下去的。”
八角笑道:“没错。由于矛盾的天性无法调和,所以中国的变法往往就变成了道法之争。法家倾向于锐意改变,道家倾向于顺其自然,儒家则介于改与不改之间。不过前面也提过,唐玄宗、宋徽宗、明嘉靖等执政很久的皇帝,大都是个人倾向于道家思想;对于国家大政和社会弊端,也大多是用得过且过的处理方式。”
“如果说变法是社会的需要,那么国家就需要法家;但若当时的领导人却喜欢道家,这让两者如何一致?喜欢逢迎上意的大臣们,又将何所适从呢?并且就民间来说,普通人一般也是喜欢安逸的;很多人只担心既得利益受损,而不会去为国家的未来着想。所以变法即便曾经有过,也是很难持续下去的!”
小武恍然大悟,道:“我明白了。首先,变法的最高发起人必须是秦皇、汉武这种雄主---本身就酷爱法家思想,并且能够保证长期执政下去,也有足够的智慧与铁腕、决心和毅力,能够扭转社会、官场、民间的文化导向。”
“只有这样子,变法才有一些成功的指望;否则的话,单有几个懂法家理论的大臣是远远不够的,就算有能臣也是几无用武之地的。他们最多也只能对社会积弊搞些小修小补,而大规模变法是毫无机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