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迈爸
陈丹青先生是令人尊敬的艺术家,他出版的著作我基本都买过看过,也包括他推荐的木心的著作。
但在昨天韩寒出品的《ONE》中,小编采用的这句话,我们是无法赞同的,无论这话是不是陈丹青先生所言。
「价值混乱,钱就会变成尺度。」这种短句对比强烈、朗朗上口,很易于记忆和传播,而且乍一听很有道理,特别是从名人嘴里说出来,轻易就骗倒一大波的文艺青年、中年和老年。
但若你想成为一个严肃认真的思考者,这种经不起推敲的短句实则有害而无益。和那句「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一样,广为流传,实则谬误。
陈丹青先生是搞绘画艺术的,那我们就先从画家谈起。
温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是陈丹青先生青睐的艺术家之一,虽然他在生前穷困潦倒,但在今天却是鼎鼎有名。
梵高在1890年的画作《雏菊与罂粟花》2014年11月5日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6176.5万美元成交,约377,445,915元人民币,简单记就是3.7亿买了一幅画。而买家是谁呢?是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没错,我们看过他家出品的很多精彩电影。
这就是那幅《雏菊与罂粟花》。
在梵高逝世后,他的作品中已至少有9件超过3500万美元的天价作品成交。迄今为止,卖的最贵的是1890年他创作的《加歇医生》,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拍得8250万美元。
以上都是天价之作,稍微了解点梵高的,可能还会认识《星夜》、《向日葵》、《自画像》等等,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幅《海边渔夫》。
《海边渔夫》是梵高的早期作品,是还在练习阶段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但陈丹青先生却十分喜欢,喜欢自然有喜欢的道理。网上查不到这幅作品的拍卖价格,但基本可以肯定,如果拿来拍卖,价格一定不菲,不是一般人能够承担得起的。
但若这幅作品不是出自梵高之笔,或者梵高并未成名,又或者大家在完全不知道这是谁的画作的情况下,价格是否还能高企呢?我的回答是不一定。
为什么?绕个大圈子,这就要回到我们一开始要分析的那句话——「价值混乱,钱就会变成尺度。」这句话怎么就错了?错在哪里?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地从书架上找出那本没看完的《渴望生活·梵高传》,随手翻翻,我们得知在1930年至1933年期间,美国人尚不知有梵高其人。
前面说了,梵高生前穷困潦倒,也就是说他活着的时候,自己的画作也是相当的没有市场的,在当时没有人承认他的艺术价值。
回到重点的问题上,「价值」是怎么来的?比如上面这幅《海边渔夫》,它的价值来自哪里?
简单讲,「价值」是一个主观的判断,是一个基于个人的非常主观的判断。放在绘画艺术领域,那就是每个人对同一幅画作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断。再进一步,同一幅画作对同一个人来讲,比如这幅《海边渔夫》,梵高署名和我来署名也会带来不同的判断。
更进一步,同一画作署名不变,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个人来说,判断可能还会不同。说不定王中军花3.7亿买回那幅《雏菊与罂粟花》之后就后悔了,发现不值,估计谁都有过买了就后悔的经历。
「价值」混乱吗?「价值」从来都是混乱的,因为「价值」的判断来自于个人,是一个主观上的意识判断。这是第一个问题。
那么「价值」做出判断之后,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做一下拆字游戏,你认为一个东西「值」了,就愿意为这个东西出一个「价」,「价」实际上是「代价」的意思,就是你愿意为你认为值得的东西付出多大的「代价」,以此来确认你的「价值」判断。
「价格」就是一个人愿意花多少钱来买一个东西,实际上是用钱来确认了他在某时某刻对一个东西的「价值」判断和认可。王中军花3.7亿来表示他对梵高画作的认可,而梵高今天的鼎鼎大名,实际上也是全球买家用美元以「投钞票」的方式确认了其历史地位。
我们无法肯定的说,今天不值钱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那些值钱的东西在被高价买走的时候,买方是用「钱」来确认了其「价值」的。
行文至此,稍有逻辑思维训练的人基本能够看清这句话的第二个问题所在了,那就是「钱」从来就是「价值」的尺度,这个尺度不是用来衡量,而是用以表达。
好了,回头小结一下。
其一,「价值」从来都是混乱的,每个人对一件事物的判断都是主观的,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其二,「钱」、「价格」从来就是「价值」的表达尺度,你不用钱表达你对「价值」的认可,就会选择其他方式,最常见的一种比如就是「抢」。
「价值」和「钱」并非对立的矛盾关系,而是一个和谐的合作关系,看清楚这一点至关重要。
艺术当然是感性的,但科学需要的是理性。
世事复杂,需要一双理性的眼睛。
2016年02月13日 凌晨
(丙申猴年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