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改变设计方案创新性不足的状态,是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求学和工作的前两年,兴趣驱使我对ux设计像着了魔一样热爱。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是通过研读平台设计规范、行业趋势分析的文章、国内外优秀用户体验设计师的经验之谈、学习和建立系统的设计思维和体系来入门用户体验设计的,但自己也常常在实际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产生困惑:一个遵循平台设计规范、行业趋势,按照所谓的设计体系一步步推倒出来的解决方案,是否算的上是一个好的设计?有时它反而让我觉得[模板化]、[正确而无用]、[中规中矩]....本质还是创新性不够,这并不是通过循规蹈矩就能办到的。
有时候做设计就好比写文章,一篇引经据典辞藻华丽的文章,也许能成为一篇不错的八股文,但并不一定能打动人心。一篇文章的核心价值在于文字背后能否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与反思触动的中心思想(文以载道),而对应到用户体验设计领域则是对问题本质的洞察与把握,行业设计趋势、平台规范与方法更像文章的体裁和用典、互文、比喻等写作方法,作用都是辅助表达中心思想的,不能宣兵夺主,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扣住了核心问题,完全可以对技巧性的表现方式做更多的突破和尝试。
不要让常态限制创造力,保持思考意识
确实在具体的工作中,使用行业通用性规范去设计界面,执行更加高效和有说服力。而一反常态的做法,在推进过程中越容易受到质疑:[我没有见过这样的设计]、[为什么不像xx竞品一样设计].....
不可否认,在我们自身用户体验设计的积淀还不够厚实时,使用行业规范设计是最保守最合理的做法,它相比[自创]的解决方案更加成熟和通用,也有了一定的用户认知,至少没有额外的学习成本。但随着我们自身经验的不断提高跟积累,则需要慢慢对此产生警惕感,从解决本质问题出发提出创新性设计方案才是我们交互设计师重要的能力构成之一,而只会参照竞品、拖控件拼界面,这些产品经理也能做到,为什么还需要你的存在呢?不要把自己的职业定位为仅仅是画原型的。
我们在参照竞品、遵循行规设计时,不仅要知道what,how,where,更要追问一句“why not”
在过去的一个项目中,产品经理对页面布局方式提出质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列表视图),用网格视图不是更好看吗?”如果作为初级设计师一般会妥协按照产品经理的需求重新修改设计图,但是作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设计师,你必须要有专业坚持的态度,我们不能轻易妥协,而是要思考去分析被建议的方式满足了对方的什么需求。这个问题上,在进一步交谈中我体验到他并不了解不同布局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各自的利与弊,如果仅仅从视觉效果考虑就断然使用网格视图,难免很难让人信服。明面的设计大家都可以抄,但是缺乏思考表象背后的本质,也就永远无法衡量自己的设计是否正确,盲目的抄袭只会让你设计水平停滞不前。抄袭也许不会影响产品经理的竞争力,但对于设计师而言,失去创新思维和思考意识是很可怕的,不要轻易对现状感到满意和妥协。
眼界是创新的基础,保持好奇心
就像在理工科解题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背了几个公式就可以,还需要平时大量的练习一样,创新也不是可以简单地公式化推导得到的东西,而需要有跨度的知识和眼界的积累。
产品设计是商业、用户和技术的平衡,有意识地多关注一些商业和技术领域的知识,也能为我们做出既具备创新性又足够合理的设计带来启发。很多时候,产品界面的大改版并不是纯粹出于改进用户体验的目的,而是服务于商业模式的改变,我们需要深刻地意识和理解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突破原有框架做出不一样的设计。对于技术的好奇心同样重要,不少国外公司都把前端重构能力列为对 UX Designer 的基本要求之一,虽然国内大公司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要求,但我已经开始拿一部分业余时间来进行这方面的自我提升,尝试用 CSS3 做各种动效,在自学过程中也时不时发现「啊,原来还可以这样……」,进而对自己的设计方案产生启发。
好奇心与求知欲对于设计师乃至更多岗位都是一笔非常珍贵的财富,愿你能一直拥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