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平时极少发朋友圈的闺蜜在深夜更新了朋友圈。
“如果沟通真的有用的话,我非常想告诉他们,我从未快乐地活过。”
年前听闺蜜说今年有结婚的打算,后来由于父母对男生的各种不满意,最终不同意他们结婚,甚至要求他们分手,闺蜜父母还一直在绸缪安排她去相亲。
印象中闺蜜算是那种乖乖女,什么事都由父母做主,似乎从来都没有让他们失望过。从小就成绩优异,考了一所不错的大学,现在在税务局工作,一份体面又稳定的工作。
而男生在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工作不稳定,公司随时都有可能倒闭。他们未来的一切好像已经在闺蜜父母的心里描绘得淋漓尽致。
两个人未来的幸福拿什么来保证,想要婚姻、家庭长久维持又谈何容易。
在现实生活中,或许很多父母都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找到一个有一定物质基础的男生,这样女儿以后的日子就会稍微过得好一点。
而这次,闺蜜坚持了自己的决定,也因为这个和父母彻底闹翻了。
在闺蜜眼里,以前的所有默许,并不代表她完全认同父母的做法。而是父母太过于强势,才让她没有说不的权利。
或许她的选择不是最好的,交往的男朋友也不讨父母喜欢,但,这就是她啊。
努力去与父母沟通、谈心,我们都尝试过。
但是,不管我们认为自己的思想有多么的正确,多么的据理力争,而父母始终有一堵叫做“这都是为你好”的防火墙阻挡在了耳朵前。
我爸妈每次打电话过来,都会拿别人家的孩子跟我作比较,总说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优秀,考了本地的公务员,现在工作可好了,不像我天天加班累死累活的。
他们总能把话题跟公务员扯上,这种轰炸式的耳濡目染持续了很长时间。
明里暗里说到,作为女孩子,不要那么辛苦,回家考个公务员,稳定、有面子又不会太累,不是很好吗?
以前每次都会找各种理由搪塞过去,等以后再说吧,我挺喜欢现在这份工作的,我想留下来多学点东西。
而现在,我真的连敷衍的话都不想说了,多次都恨不得直接把电话挂掉。
有一种爱,叫做“父母不想让你成为他们这样的人”。
是啊,既然你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求我们去做到。我们也是一个有思想、有选择权利的独立个体,而不是你们的附庸。
总有人说永远不要跟父母讲道理,讲了也是白讲。
因为他们一边喊着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而实际上又拿着亲情的名义作为捆绑:你的生命是我们给的,供你吃穿住、供你上学,所以你必须遵从我们的想法。
纪伯伦的《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中写到:“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电视剧《你好,旧时光》里的凌翔茜无法理解妈妈为什么总要求她做第一名,不能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正如她说的:“你不是想要培养我,只是想要塑造一个优秀的你自己!”
其实,凌妈妈是现实大部分家长的真实写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为了让凌翔茜拿到保送北大的名额,通过各种关系铺好整条路,逼迫她做班长,但凌妈妈从来都没有考虑过女儿的感受。
“这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不明白我的苦心呢?”
似乎每个家长,都在给自己的孩子灌输着所谓的“前途论”。
凌翔茜的母亲还理直气壮地偷看女儿的日记本,干涉女儿的一切,母亲的所作所为让凌翔茜活得非常累,甚至离家出走,要和母亲决裂。
辛锐的母亲认为女儿是自己生的,自己想怎样就怎样,动不动就会冲进辛锐的房间,打骂更是家常便饭了。
甚至还将她关在屋里,最终导致辛锐黑化,做好了辛美香,却没做到辛锐。当她回头想做回自己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早已面目全非了。
我想任何人的交往都是存在一定界限的,即使是最为亲密的父母与子女也不例外。
然而生活中,却有很多父母越过这道界限,毫无节制地干涉着孩子的生活,甚至践踏孩子的自尊,很多悲剧也是由此而酿成的。
而那些无视界限的绝望的爱,最终都会化作利器,既伤害了孩子本身,也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加的僵化。
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分离为目的。
作为文学才子的王朔,他认为孩子给父母带来的快乐,早已抵消超过了父母喂养孩子所付出的那点奶钱,这种快乐并不是你拿钱就能买到的。
“没听说过获得快乐还让快乐源泉养老的,这不是讹人么?她大可不必养我,我不好意思。”
非常赞同龙应台关于亲情的描述:用背影告诉他们,不必追。
希望我们的父母们,即使不认同孩子的选择,但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没有变成父母喜欢的样子,愿你我都心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