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的移动城堡》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救赎故事。
在展开论述之前,讨论一下究竟何谓“救赎”,对于我们的理解是大有助益的。
“救赎”是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外来词,它的本意最早可以追溯到以色列的一条律法规定。该规定将救赎描述为这么一种情形:某人因为穷困而将自己的财产卖给另一个人(并连带地把自己也卖给他人做了奴隶)后,又要求赎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简单来说,“救赎”指的就是为欠债之人还清债务,从而把他从奴役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的行为。
这一概念后来成了基督教的教义之一,被用来解释耶稣为解救世人、洗脱世人的原罪而献身的行为。《圣经》对救赎的定义是:从邪恶之中解脱并为此付出代价。神话学观点对其进行了引申,将救赎解释为英雄人物以自我的牺牲来偿还众人的罪恶。而如今的“救赎”泛指个人和社会从痛苦和困境当中解脱出来,尤其是指精神上、灵魂上的解脱。
有关宗教教义的说法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要看懂《哈尔的移动城堡》,大家只需要知道救赎的三个明显特征即可:
赎买行为必须拥有三个主体——出售者、被卖者、赎买者。
赎买行为要求赎买者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给出售者,以换取被卖者。
赎买行为结束后,被卖者必须彻底与出售者断开从属关系,成为赎买者的附属物。
赎买行为结束后,赎买者必须释放被卖者,使其获得自由。
(这部分内容摘自知乎用户@丁雨在问题:什么是救赎,救赎是什么?下的回答,再次感谢。)
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救赎的这三个特征与故事情节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了:
由于某种原因而将自己的东西出卖给他人?后来又重新拿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不就是哈尔干的事吗?哈尔在少年时代将自己的心出卖给了火魔卡尔西法,从而获得了魔法和自由;最后又在苏菲的帮助下成功打破与卡尔西法定下的契约,拿回了自己的心。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接下来的分析思路就明晰起来了。横向来说,本片的故事由哈尔和卡尔西法的约定、哈尔与苏菲的爱情,哈尔与莎莉曼老师的对抗三条情节线支撑起来。纵向来说,这三条情节线可以整理为一个更有逻辑性的序列,那就是哈尔出卖自己的灵魂,继而承担这一行为的恶果,最后实现自我救赎这一条更大的情节线。
本文将以哈尔在救赎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出卖、恶果、赎回)来分节论述《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救赎主题。
(一)哈尔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心出卖给卡尔西法 ?
一切的起因都要从哈尔与以莎莉曼夫人为代表的国家体制间的矛盾说起。
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室首席魔法师,莎莉曼夫人拥有左右战争进程的政治权力。和许多当权者一样,她善于玩弄阴谋和权术。手段险恶如荒地魔女般的人物都被她控制得服服帖帖,足以看出其手腕强硬而冷酷无情。
莎莉曼同时也是哈尔在魔法学院时的老师,她为皇室培养了一批批的魔法师。莎莉曼创办魔法学院的初衷是出于国家的政治考量,希望借助魔法壮大军队力量。这要求她能够控制国境内所有的魔法师,因而她说“现在本国已经不允许任何非正统魔法师的存在了”。
哈尔喜欢的是旷野蓝天的自然,而非一片火海的战场,他去魔法学院只是单纯的进修魔法。在运用魔法力量这件事上, 哈尔与老师的想法是背道而驰的。 一方面,莎莉曼是唯一能够赋予他魔法力量的人;另一方面,他又不愿让莎莉曼的意志强加在自己头上。这让哈尔陷入了一个两难的情形。
卡尔西法的出现为哈尔提供了第三种选择。只要与坠落的流星定下契约并交出心脏,哈尔便可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借助卡尔西法的力量,他同样可以使用强大的魔法而不必受莎莉曼控制。这让他“刚好能过上自由的生活”。
(二)与卡尔西法的契约对哈尔造成了什么影响?
认真追溯起来,哈尔的原型应该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形象——浮士德。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篇诗剧,讲述了浮士德与魔鬼做交易的故事。上帝与魔鬼打赌,想看看不加干预的情况下,人到底会向善还是向恶。因而魔鬼找来浮士德,与他做了一个约定:魔鬼自愿当浮士德的仆人,满足他的一切要求;而一旦浮士德满意了,魔鬼就要拿走他的灵魂。
与魔鬼做交易的代价是巨大的,你要付出的可能是灵魂、心脏,也可能是眼睛、头发。但代价越大,收益也越大,正如卡尔西法对苏菲所说“(要发动城堡)光靠我是不行的,你能给我什么东西吗?…如果有眼睛或心脏吃的话会更厉害”。
哈尔为过上自由的生活所付出的代价是丧失了自己的心。他把心交由卡尔西法保管,使得两者构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一旦卡尔西法熄灭了,哈尔也就活不成了。因而哈尔将卡尔西法小心的保护起来,将它安置在城堡的火炉中。
有关那座移动城堡最有趣的是,它象征了哈尔无处安顿的心。这座整日在荒地间游荡的城堡是借由卡尔西法的力量开动的,而卡尔西法实质上是吞噬了哈尔心脏的火魔。所以,让我们再换个说法:哈尔的移动城堡是借由他自己心脏的力量开动的,更不要说那座城堡在外形上酷似一颗心脏了。
据此,我们可以将城堡视为哈尔内心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现。一座会自己走动的城堡难道不奇怪吗?安定不下来的房子也能算是家吗?城堡内杂乱无章、乱作一团,这正是哈尔混乱无序、漂泊无依的生活写照。他需要一个能为他打理城堡(内心)的人,一个能真正走进他的城堡(内心)的人,一个能让他的城堡(内心)安顿下来的人,所以他不断地去追求爱情。
我们始终都要记得,哈尔是一个没有心的人。当他遇上一个女孩的时候总做不到停留,这是因为他的心此时正随着那座移动城堡在荒地里游荡。没有心意味着没有爱人的能力,所以哈尔的一段段爱情必将幻灭。直到苏菲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一死循环。
(三)苏菲是如何打破哈尔的契约,帮助哈尔实现救赎的?
没有心的人最需要什么?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当然是一颗心了。
在苏菲第一次闯入哈尔的城堡时,卡尔西法与苏菲做了个交易:只要苏菲破掉卡尔西法与哈尔的契约,卡尔西法就帮苏菲解除荒地魔女的诅咒。然而卡尔西法并不能告诉她契约的内容是什么 ,因为定下的契约是不能对第三个人说的,所以苏菲必须自己找出答案,这促使她主动去了解哈尔的内心。
其实,即便没有苏菲穿越时空回到哈尔少年时代之后的情节,整个故事在逻辑上也是成立的。因为苏菲已经为哈尔做了她能做的一切,她勤勤恳恳地打扫哈尔的城堡(内心),为哈尔鼓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给了他一个热热闹闹的大家庭(马鲁可、菜头、荒地婆婆、咳嗽老狗)。
换句话说,在哈尔决定将家搬到苏菲过去生活的小镇,并且设定结界让城堡安定下来不再移动时,苏菲就已经打破了哈尔的诅咒,捕获了他的心。哈尔找到了生活的意义,那就是担起责任保护所爱之人,正如他说的那样:“我已经逃避得太久了,现在终于等来了一个愿意誓死守护的人”。
最后的高潮更像是一种叙事手段,目的是为了给观众一个直观的交代,也为了收束所有的情节线。苏菲将心归还给哈尔,是象征意义上的归还,让观众能直白明了的看到哈尔与卡尔西法定下的契约被打破了。
最后,有意思的一点是,卡尔西法并没有帮苏菲解除荒地魔女的诅咒,但苏菲还是恢复了本来年轻的面貌。这不禁让人想起《红猪》的结尾,波鲁克是如何恢复自己本来的面貌的。
想必我们都发现了,在故事中苏菲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是老婆婆的样子。每当深夜苏菲入睡后,每当苏菲鼓起勇气和自信的时候,她便会变得年轻。这意味着荒地魔女的诅咒只是一个幌子,真正让苏菲变老的是她的自卑和懦弱。
或许苏菲的诅咒还将继续存在下去,或许苏菲的头发还将继续白下去,但最终一切都不重要了,因为苏菲并不需要他人帮忙解咒——只要保持自信和勇气,苏菲就可以一直年轻下去。
本文完 | 作者E3F058@知乎| 更多文章请浏览我的知乎专栏:迷宫路口
For M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