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今年我从豆瓣上了解到两个词,一个叫“只工作,不上班”,另一个叫“数字游民”。
不上班好像是大多数人的理想生活,但是不上班不等于不工作,我翻阅了很多相关文章,特别的羡慕,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那样的人。不需要把时间浪费在通勤上,不需要适应办公室文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自己赚自己的钱,想想都很美好。
知识变现的时代,“只工作,不上班”好像是越来越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不上班的人从而得到了所谓的人生自由,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虽然不再受别人的约束了,而自己必须要严格的约束自己,要绝对的自律,才能把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进行下去。
“数字游民”与“只工作,不上班”,在我初次解读时,大概意思差不多。“数字游民”是指那些不受限于地理位置,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稳定的WIFI便可以随时随地工作的人。除了时间与自由两大优势,借由地缘套利,利用币值在不同地区的价值差异也可以获取更优质的生活质量。
常见的数字游民职业有:网络工程师、设计师、自由撰稿人、摄影师、程序员、语言类老师等等。
数字游民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工作,就是大家经常在文章里看到的,很多人旅居东南亚各地,一边旅行一边工作。
我们往往都是羡慕着别人的生活,过着自己的人生。工作了十多年的我感觉有点厌倦了职场上的那些人和事,每天上下班在人来人往的地铁上,我的脑子里总是在想,能不能换一种方式来生活,不要像这样每天过着复制粘贴的生活。
这样的想法我只和我老公讨论过,压根不敢跟同事或者朋友说,因为只要我说出这样的话,大家肯定会很奇怪的看着我,因为大多数普通人都是过着这样的生活,你不就是普通人之一吗?
为什么我敢和我老公说,因为他和我一样,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他是一名摄影师,要不是我和孩子,估计他应该能实现那样的生活方式吧。
所以,我觉得能早日实现“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要先从“只工作,不上班”开始,那么怎样才能“只工作,不上班”呢?
二、写作是“真爱”,没错了
为了先努力实现“只工作,不上班”的目标,我首先要选一个自己热爱的事情,最好能坚持下去并终生进行。毋庸置疑:是写作。
之前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爱好是什么?后来发现自己唯一能够坚持下来的就是写作,从在日记本上写日记开始,到写博客,之后在马蜂窝上写游记,再到公众号、豆瓣、简书,包括现在的今日头条,都断断续续的写着。
我记得几天前把今日头条的文章给闺蜜看,闺蜜开玩笑说,能发文的渠道好像你都注册过......
闺蜜一句玩笑话给我带来深深的反思,心里也有点难受。言下之意,即使你注册了所有的渠道,然并卵......文章的水平有所提高吗?为什么一直没有啥成果?
小时候写文是日记的形式,是自己的一些小秘密、小心思,后来博客基本也是这种文体,豆瓣是根据话题的自嗨体,虽然也积累了一些粉丝,但是基本也算是自娱自乐,后来公众号很流行,从那个时候知道了文字能变现这一说法,努力了一段时间,尤其是在家坐月子的时候,还进行了日更。
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人往往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自己的计划总会因为惰性坚持不下去,如果真的能深耕细作,我坚信肯定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从这个思路发展下来,自己喜欢做的,一直在坚持的,并且将能够一直持续下去的,是“写作”,准没错了。
三、偶遇女神弘丹老师
知识付费的年代,花点钱还是很有必要的。今年在豆瓣上发的文章偏多,也有不少人评论点赞,加上自己有“只工作,不上班”的梦想,于是又激起我写文章的斗志。
通过豆瓣的某公众号引流,遇到女神弘丹老师,也是第一次听说拆解稿和听书稿。首先报了弘丹老师的“18节拆解稿听书稿课程”,接着加入了“2020青橙学院年度会员”,后面又报了“第7期拆解稿听书稿训练营”,说实话,这并非冲动,我之前也关注过两三个写作达人的公号,而且已经有好几年了,但是一直没有买课,我觉得应该是弘丹老师的那句广告语“如何让你读过的书变成钱”吸引了我,很多人喜欢读书,但是不知道读书也能变成钱,以读书为基础的写作,比如拆解稿、听书稿就可以。
这两天听了弘丹老师的公开课,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课程当中,干货满满,其中还有几位青橙学院大佬们的分享,更是让我热血沸腾。
正如弘丹老师所说:阅读,是普通人的逆袭,突破阶层固话,最容易也是最低成本的一条路。正好我喜欢阅读,何不妨试一下这条路,希望这次能够跟随弘丹老师的步伐不断的精进自己,在阅读写作方面有质的突破。
四、不再焦虑的当下
有人说,梦想会造就一个强大的心脏,来对抗现实的残酷,人情的冷漠,无边的孤独和未知的恐惧。
因为还有着梦想,所以即使步入传说中上有老下有小、不如狗的中年生活,也能走路带风,自信满满。除了白天8小时的本职工作外,晚上回去溜个娃,其余的空隙时间都被上课、阅读和写作填满,很充实,也很踏实,不在焦虑。
其实通过买课,参加写作训练营,就是想系统性的提升自己,不再像过去一样小打小闹。如果不是加入写作训练营,也压根不知道通过写拆解稿、听书稿以及今日头条等可以变现的渠道。
比如今日头条,也是通过弘丹老师的推荐,参加了今日头条的“第4期头条情感心理学院”的培训,课程培训期间,认真听课做笔记,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最终拿到了“原创标”,真的很开心,好像业余时间自己努力了那么久终于获得一丝肯定了,不过这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一定要加强阅读,只有不断地输入,才能输出更优质的文章来。
五、诗和远方的田野
之前读了樊登写的一本书,他在书中解说《离经叛道》的时候提到,作者颠覆了我们对创新的误解。创新者是会脚踩两只船的人:一边做着一份稳定的工作,一边在摸索着创新。
为什么这种犹犹豫豫、脚踩两只船的人,反倒更容易做出颠覆性的创新? 原因是你在一个领域内保持安全,在另一个领域里才会做颠覆性创新。
这两句话真的是让我醍醐灌顶,自己迟迟没有勇气辞职的原因就是不敢一下子断了自己的后路,佩服那些毅然决然辞掉公职的人,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但是很多事情我们是没有办法效仿的,只能根据自己的节奏来,一步一个脚印的来,给自己一个规划,而不是遥遥无期的等待,一边畅想一边焦虑。
很多时间,需要自己逼自己一把,加强梦想照进现实的速度。自从加入写作训练营后,本来了无生趣的本职工作好像变得不再那么枯燥了,生活也很充实,就拿11月的计划来看也没有时间焦虑了。
11月份读书写作计划:
1、8小时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其实8小时当中也有很多空闲时间,我也可以用来阅读);
2、听书稿、拆解稿的课程认真听,根据老师要求按时完成作业;
3、每天阅读,最少一周一本书,看完写读后感。
4、通过阅读,每周2篇文章到今日头条。
如果能通过学习一门技能,在1-2年内实现“只工作,不上班”梦想,那必须要在这段时间付出双倍的努力才行,所以我毅然地加入“2020青橙学院年度会员”,通过一整年的时间来打磨自己。
罗曼·罗兰说过一句话: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我不想做罗曼·罗兰口中的大多数人,就是希望能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