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房間(街上、窗口、此地)所看到的一切,對我所具的意義,完全是我自己賦予的
本課只是前一課「萬物不具任何意義」的延伸。萬物之所以沒有意義,只因所有意義都是我們賦予的,因而模糊了萬物真實的意義——寬恕(馬上就會談到這一點)。只要我們還認為自己的手比一支筆重要,就該知道自己已經落入了這一陷阱,因為聖靈絕不可能做此想的,那純粹是出於我們個人的想法。簡而言之,周遭萬事萬物的意義,既不來自上主,也不來自耶穌,全是我們自己賦予的。
有人會說,他們對事物的喜怒愛惡是沿自父母的教養,或基於某種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乃至於某種社會經濟體制,諸如此類。這種說法其實並不坦誠,只要反思一下,就會發現自己並沒有全盤接受父母的價值觀,也不曾全面認同自己所處社會的各種體制,而其實只是接納了與自己想要的價值相符合的那些價值觀而已。
耶穌要我們對他徹底坦誠(即使他在此沒有明說),承認這一事實:屋內或世上沒有一物具有意義,只因世界所有的意義全是我們自己賦予的,為此之故,我們的小我再也無法明白萬物背後的真正意義(即寬恕)了。
(1) 這個練習與第一個觀念的練習一樣。由你身邊的事物開始,把這觀念套用到你目光所及之物。然後把視野向外推廣。轉一下頭,如此才能把你兩側的東西包括進去。如果可能,不妨轉過身去,把這觀念也套用到你背後的事物上。選擇對象時,盡量保持一視同仁的態度,不要特別專注在某一物上,也不必太刻意地包羅眼前的一切,否則你會製造不必要的緊張。
耶穌勸我們放下分別取捨,別認為這事較重要、那事不重要,或這事不具意義、那事則充滿意義。他希望我們好好練習「一視同仁」的態度。他也告誡我們,把萬事萬物收攝於自己的生命內,如果操持得過於刻意,很容易引發緊張或焦慮,動輒就會演變成一種儀式。儀式常帶有必須做的強制意味,因此不可能不令人緊張。比如說,我必須以某種方式祈禱, 必須每天定時操練這個課程, 必須定期到教堂(或猶太會堂)報到,諸如此類。一旦儀式化以後,一切全都變成例行公事了。這種情形最常見於宗教場合。宗教儀式不論在何時或何地,都必須一絲不苟,一成不變,因為那是神明要求的,或《聖經》說的,或是我的靈修導師規定的。
為此,耶穌提醒我們千萬別這般行禮如儀地作練習,更別作得緊張兮兮的。你心裡一緊繃,他就會勸你暫停片刻,因為那表示你已經偏離了焦點,陪你作練習的,很可能是小我而非耶穌。
(2:1) 只需相當快速且輕鬆地瀏覽一圈,盡量不要因著事物的大小、明暗、顏色、材料,或是對你重要的程度而作分別取捨。
「 盡量不要 」這幾個字,其實意味著耶穌知道我們會按照事物對自己的重要程度而分別取捨。他也明白,即使我們並非存心如此,但活在價值有輕重之分的世界上,我們常會情不自禁如此看待事物。
(2:2~5) 目光落在何物,便就地取材。不論是身體或是鈕釦,蒼蠅或是地板,手臂或是蘋果,都以同樣輕鬆的心態去練習。運用這觀念時只有一個原則,就是你目光落在何物,那便是練習的對象。無需刻意加入某件東西,但切勿將某 些事物故意排除於外。
當我們閱讀這些練習時,得用心一點,盡量超越字義的表面 ,而讀進它所寓意的內涵或深意。也就是說,我們要認出耶穌這段話是再次提醒「 普遍運用 」的原則:世間萬物同樣的無意義,因它們全都致力於小我的分裂目標。到了後文,耶穌會教我們看到萬物也都可以變成有意義之物,因我們在世間的一切所知所見都可以轉而為聖靈的目標效力。不管面對的是什麼,都毫無差別,它可能是我們認為很有意義的(例如身體),也可能是我們認為無足輕重的(例如一個蘋果或一顆鈕釦)。只要我們認為自己看到、聽到、嚐到或感覺到什麼,等於聲明物質世界確實存在,二元性的知見世界也真的存在;而在這一聲明的背後,其實是重申「我」的存在。總之,操練〈練習手冊〉開篇這精彩的幾課時,千萬別忽略了底下暗藏的形上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