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口木木哒
第一次读《人生》这本书,是在高中。在那个即使很不好笑的笑话也能笑个大半天的枯燥时期,读些与高考无关的书,也是一种奢侈的乐趣。
《人生》这本书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高加林因为没有考上大学,只好在村子里教书,后因没有“后门”而被学校辞退。于是清高的他不得不干农活,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还好,命运眷顾他,村里有钱人的女儿刘巧珍看上了他。巧珍温柔漂亮,娇俏善良,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读过书。他和巧珍在一起,看似拥有了一份美好的爱情,但他知道,那不是爱情,只是空虚。自以为怀才不遇的高加林依然向往着文化人的生活,所以,当机会到来之时,当城里的女孩表现出对他的青睐之时,他在万般纠结之下,抛弃了巧珍,并伪造了一份证明,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不过,假的终究是假的,最后东窗事发,巧珍已嫁人。他丢了工作,也丟了爱情。
最初读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关于爱情的那些事。也许,在高中生眼里,爱情总是蒙着一层朦胧的面纱,所以,只要稍有浮现,就会抓着不放。而第二次读这本书时,我已经没有了那种对爱情的敏感,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思考。
高加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剧呢?
第一,那个年代走向成功的路过于单一。虽然在今天,“阶层固化”这个词常被人拿出来说,但是我觉得今天的“阶层固化”要比以往好很多。起码,会比高加林那个时候好很多。想想看,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文盲率很高。基本上穷人都不知道富人在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突破所谓的阶层固化呢?又何况当时考大学如此之难,交通如此不发达,可怜的高加林又如何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呢?
第二,他没有一个好的家庭条件。虽然这个东西,看上去好像和高加林本身遭遇的关系不是很大。但是,事实上却是,只要你投对了胎,你这一生就不会太糟糕。而偏偏,自命清高的高加林出生在了一个普通甚至贫苦的农民家里。如果高加林资质平庸的话,他可以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他不是一个平庸之辈,他是一个颇有文化的有追求有思想的人。所以,当高考失败,即使他不甘,却也无能为力;所以,当工作被有后门的人挤了之后,即使他怨恨,他还是无能为力。
第三,他的才华撑不起他的野心。如果,他真的有那种坚韧的品格,或者,真的有出众的才华,他完全可以顶住压力再考一次,去追求人生理想。然而,他没有。高考失败后,他选择了教书。所以,在“高中生”的身份下,无论他多有能耐,也不过是一个“一瓶子不倒,半瓶子晃荡”的书生,他的身份在他人生的路上永远是一块绊脚石。
马云说,18岁时我再度高考失利,应聘了五六个工作都没人要,只能去当送杂志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让我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否则我现在还在踩三轮车呢。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很难理解马云的这番话:为什么一个渣男的故事会对他影响如此之大呢?
而现在,我明白了。马云和高加林一样,没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家庭条件,没有出众以至于可以谋生的才华。那么,正当高考年纪的马云为什么不选择再考一次呢?起码,成为了大学生,身份就不一样了,也许,看到的世界也就不一样了呢!
可能在有些时候,在有些地方,有些人会相信“读书无用论”,“上大学无用论”。但是,不上大学,不读书的后果是什么呢?
对于穷人来说,不上大学无非就是走了父母的老路,虽然一生清贫,却可以一生安稳。不过,这样的话,你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繁华而美好的世界,永远无法认识活得精彩活得美好的人。而以后,对于你的后代,这样的日子很可能会永远持续。当然今天,不上大学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接触更高一层次的人和事,但是,无论如何,大学总是你通向人生更高层次的捷径。
而对于富人来讲呢?富人,尤其是有文化的富人,不上大学的应该是少之又少吧。富人本身就在金字塔的顶端,他们拥有更加精致的生活,和丰富的资源。所以,即使他们的孩子不上大学,也有很多种提高人生层次的渠道和方式,也有很多接触广阔世界的机会。但是,即使这样,他们仍希望他们的孩子可以进去更ibm的学府,成为一个更加了不起的人。事实上,富人更热衷于上大学。
“上大学没有用。”这句话从来就是一个伪命题。除非你是一个没有人生目标只是在大学校园里厮混的人,那样的人,又怎么能说自己在上大学呢?无论怎样,大学都是一座象牙塔,跟社会相比,它干净很多,充盈很多。只要你肯在大学这几年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相信大学一定会为你以后的成才与成功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