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学习,在世界遗产留园进行,给我们讲课的,是陶友华教授。今天要写的文字,基本是听课笔记。
我这是第二次来留园了,可见“留”真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字眼。苏州园林本就是一件艺术品,可以一遍又一遍地用心去赏读。
留园始建于万历年间,是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乾隆年间为吴县刘恕所得,改建之后,更名“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咸丰年间,为常州人盛康所得。盛康本来是个卖药的,据说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皮肤病,就把官做到了布政使的级别。盛康对留园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成一时之盛,并防随园之先例,改刘园为留园。
吴下名流俞樾写了《留园记》一文,说留园“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并认为它是“吴下名园之冠”。
但留园的大门极为普通,只是在一面粉墙上开出一个门洞,上面疏疏朗朗简简单单地刻写着留园两字。单看这个门洞,是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就是与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齐名的大型园林。
陶友华教授认为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一种低调。
进了这个极为普通的大门,就是一条更加普通的一条曲廊。走在这条小路上,我想主人可能早就厌倦了尘世的喧哗与热闹,就故意营造了这样一条幽暗曲折的小道,来把自己与尘世隔开。陶教授认为,这一点也正好能体现苏州园林“欲扬先抑”的造景特点。
这里有个专业术语,叫做“抑景”。就是最美好的景色,不能让你轻易看到,而是营造曲廊,堆砌山石,种植树木作为障碍,来阻挡你的视线,让你在曲曲折折的路上,在高高低低的山石之间,不得畅游之乐,却在不经意间一抬头,亭台楼阁湖光山色忽地映入眼帘,心中一片敞亮。
在进门的这个曲廊上方,悬挂着一方牌匾,上面刻着“长留人间”四个大字。陶教授说这是前几年修缮留园时从地下起出来的。可见留园之“留”,很有可能在里面寄托着主人朴素的愿望。
想想也是,这个园子处在天下一二等的姑苏阊门之地,经历大阉之乱、太平战火、日寇入侵等变故,还能比较完好的流存到现在,真是不易。
在这条曲廊的墙壁上,镶嵌着好多书条石,大多是二王法帖,刻工极佳,纤毫毕现。主人当年肯定经常走在这条书法长廊上,流连忘返。陶老师说,在留园总共有377块书条石,刻工姓董,是个很厉害的人。
沿着曲廊继续往前走,忽然看见一面粉白的墙壁,墙壁正中镶嵌着“古木交柯”砖匾,下面堆着山石,石上植有两树。如果把后面那堵墙看作是一张宣纸的话,上面树木山石,皆粗笔勾出,极为简洁,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文人画了。
这也是苏州园林的另外一种造景手法。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是大胆地采用了这种手法的。
古木交柯是留园十八景之一。可惜那两杵古木早已朽死,现在是后人栽种的两株树,也已枝桠相连,长得老大了。白居易诗云:“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爱情的主题。
再往前走,就是绿荫轩,是个小巧雅致的临水敞轩。轩内扁额上“绿荫”两字,是海门王个簃的手笔。轩外绿树浓荫,正好被三扇门切分成三条画屏。宋人曾几在《三衢道》中写道:“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此时轩外鸟声不断,正是最美好的画景。
陶老师说,绿荫轩以赏春景为佳,它的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的青枫树,遮天蔽日,绿荫匝地,惜乎早已朽死。
还是顺着这条曲廊走,它把整个园林串起来了。
走到“花步小筑”跟前,陶老师笑了,说这是真正的低调,这么精致的建筑,却以小名之,真是低调奢华有内涵呀。
出绿荫轩、花步小筑向北走,左前方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就是“明瑟楼”。《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木明瑟”的描述,正是此楼命名的来头。楼下有一方室,名为“恰航”,这又合了杜诗《南邻》:“野航恰受两三人。”
陶老师说,这种近水而筑、状如画船的楼阁,又叫做“舫”。人在其中,眼前盈盈一水,如在舟中。
明瑟楼不设楼梯,人要上楼,非得登上南边的湖石假山,上刻“一梯云”三字。陶老师在这里讲解,古人经常堆石为云,以为云是触石而生。园中有这么云石,那主人自然就是神仙了。这让我忽然想到了李白的游仙诗:“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涵碧山房前,一泓碧水,草木盈然,另是一番景致。对面山上是可亭,周围堆满湖石,远远看去,可亭置身云端,美不胜收。
闻木樨香轩在留园中心水池西侧,站在这里可以俯视全园景色。木樨,就是岩桂,有异香。陶老师说,闻香识佛,这里也可悟出禅意。
沿着曲廊再往前走,就到了刚才看见的可亭。走到这里,也有点累了,正好可以在亭子里坐一坐。苏轼在一篇文章里说,他要去对面山上,结果走到半途走不动了,就坐下来休息,可这一坐,发现周围山色也不错,不必到对面山上去了。可亭者,可停也,这里有人生的大道理在。
而坐在可亭往对面看。对面明瑟楼正如一条不系之舟。苏东坡云:“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如果心里没有什么事,可亭就是喝酒歇缓的好地方。
陶老师解释说,明瑟楼可看可亭,可停可看明瑟楼,在园林的建造上,这种表现手法叫做“对景”。
从可亭往下走,便到了一座深入水中的岛子上,这坐小岛叫做小蓬莱。一般挖水造山会,造出三座山,比如拙政园一池三岛,分别是蓬莱、方丈和瀛州,这生长的不死药的海外仙山,被主人搬到家里来了。留园较小,施展不开,就只建了一座蓬莱山。
走到濠濮亭,自然会想到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逻辑学家惠施自然理解不了庄子物我合一的状态。《世说新语》里说,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就有“濠濮间想”,觉得那些鸟兽禽鱼,自来亲人。如果水质特别好,停下养几尾游鱼,正好可以应景。
濠濮亭旁边水中,有一块硕大的湖石,上面有一个圆洞,映照在水中,如同一轮明月,这个石头就叫映月峰。白天没有月亮,主人可坐在亭边,赏水中之月,这得是多好的心情!
有了明月,怎能没有清风。苏东坡在赤壁赋里说:“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所以映月峰的旁边,就是清风池馆。
清风明月凑齐了,这就是文人的标配。
天黑了,留园还没有转完。这又让我想起去年转留园的情景。
留园嘛,她会想方设法留下你。在这里要看的,并不一定是风景,而是一种人生的状态,以及偶尔悟到的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