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就是死无葬身之地,在这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翻开《第七天》的时候,我像往常一样平静的品读着。我可能还没准备好,我不知道该酝酿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千万种思绪拉扯着我,仿佛是我将要完成这份大作,好像正开启着一扇闪着光的金色大门,我被谁拉拽着一样,迫切的,用力的挤了进来。
和《活着》不同,《第七天》更多的穿插着社会的现实,人与人之间的恶性循环,冷漠与贪婪。作者用逝去之人的口吻讲述着七天间社会的生与死。或喜或悲,或哀或愁。
最让我为之震撼的,或者说是对社会美好平和的渴望,我单单钟意着主人公杨飞和他爸爸杨金彪的故事。杨飞在一个阴差阳错的时机被生母生下来,但却从火车缝中掉落了下来,被铁路工人杨金彪收养着。火车缓缓的开走了,带走的是杨飞的身世,带来的是杨飞的开始。杨金彪,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笨拙的学习着如何照顾着这个小生命,渐渐的,他可以通过杨飞的哭声判断他是饿了还是渴了,他们的默契积攒着,沉淀着,历久弥新着,经久不衰着。我以为整本书的基调大概就是这样了吧,人与人之间洋溢着的是关爱与默契,和谐与安宁。可作者怎么可能拘束于此。他笔锋一转,将人世间的冷漠、猜忌和贪婪淋漓尽致却又含蓄委婉的表达了出来。在那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分明。殡仪馆内贫富俨然,有权有势的人穿着雍容华贵的寿服,坐着真皮沙发等候着火化,等着他们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墓地和死后长眠的安宁。鲜明对比着的是这边的穷人们,随便的穿着,没有整容的五官,塑料的椅子,甚至连安息的墓地都没有,只能沦为孤魂野鬼,死无葬身之地。社会的等级啊!贫穷的人们总是被剥削着,压迫着。富有的人们像吸血鬼一样压榨着他们本就薄弱的灵魂,可是为什么社会就真的这么现实,人们软弱无能,无力回击。社会纵然残酷现实,可美好还是会存在的,它们像一丝一缕微弱的光,扭曲着,重合着,他们渐渐明亮,虽然不断的被忽略,被掩盖,可正义终究会战胜黑暗,社会总是向前进的,怎么能重蹈覆辙,日夜轮回呢?
仔细想想,余华的笔锋不就是描绘着我们当今的社会现实么?因为被男友欺骗而跳楼自杀的鼠妹,为了给女朋友买墓地而选择卖肾导致死亡的伍超,被迫拆迁而被埋在地下的郑氏夫妇,一个个折射的不就是现在的社会风貌吗?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啊!社会等级的分明啊!就连扶不扶老人也会成为一个让人们考虑甚久的问题。可是人性是怎么了?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人之初,性本善就只是念叨念叨吗?有钱人家的儿子坐等一步登天,穷人家的儿子拼命挣扎却无动于衷。社会好像开始不公平了,开始显露它的本质了,我惆怅着却又无能为力着。
幸好,作者的笔锋又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美好的地方。那儿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死无葬身之地。那儿的人们啊,没有对比,没有歧视,就连平时的敌人到了那儿也会重归于好,那儿的树叶像心脏,它们的抖动也像是心脏跳动的模样。那儿青草遍地,树木茂盛,像极了桃花源记的模样。可能社会的善良还是真实存在的,我祈祷着,也希望我们一同祈祷着。
我好像时常被逼在一个黑暗的角落,偶尔有一丝接着一丝微弱的光照进来,它是在让我继续相信着吧!继续相信着善良的人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