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时抱着的心态是"这些话也许对方并不想知道,或者我也说的不一定正确,但是说不定有好的意义呢。”
要不是有这么一个特殊的机会,也得益于“任真”管理员的支持,可能有很多评论我是不敢写上去的。总的来说感觉做的还是不算很糟糕的,大多数人都还算认可。
这篇把这一个多月点评的三十多个文章,精选其中几篇汇总。每个评论都是根据具体的某一些绘画作品,单看评论是摸不着头脑的,贴上别人的作品又不好,所以我会把原作品的链接放上去。
原文:
评论:第二张画,用照片,但是没有抄照片,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水墨风,好看。
第一张画。加了几次不同的元素,孤立来看,每个都很好。比如,把下面的部分遮住看上面的部分,绿叶有很多形状,好看。第二个图加了紫藤花,又多了一个变化,更美了。
但是合在一起我想是有问题的。因为都“太美了”,“太强了”,都想做主角,就像一首全是高潮的歌曲。比如单单看鸭子,脚掌那么红让它更美了;但是把那个红和鱼的红放在一起就乱了。而且 本来应该是鸭子,左下的植物和上面的叶子是三个空间,其中一些应该虚一些,或者灰一些,来和其他元素互补。
原文:越悦a
评:好几幅都不错,好奇哪些是原创。最让我眼前一亮的还是第一幅。我的感觉是“有高手的灵气,没有高手的技术。”
先说为什么觉得妙,不知道是不是你自己想的,这个构图非常好;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表现烟花的,左下的花绝对是画龙点睛,有了它,不但让画面更漂亮,还增加了一个平面,配合“悬空”的字,让房子感觉比较梦幻;我看到那几个字,就突然理解了所有的画面成分,原来是表现节日,这个也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字画是国画的习惯,用在水彩上表现传统节日,有无限可能。
当然,技术的关系,表现的美感也许只有这个灵感的百分之10。比如房子应该更加突出一点点,加强一些,甚至用线淡淡的描下边,暗部更重一点,背景更柔和一些。字也许也可以再重一些。
原文:幸福小玉米
评:喜欢这些美好的画面。
我不懂国画,但是我总觉得画也是给普通人看的。一个画面首先是画家看到了美,然后表现出来。
作为普通观众,第一幅,看原图我的感觉就是画题那样-世外桃园:一个云雾了绕的山中,透过桃树看到一个用来居住的房子,很容易联想到在那生活会是多奇妙,不是吗?如果有这种感受,我想对临画也很重要。那你的即使有些地方很像,但是却没有了这个感觉。一眼看去,根本找不到房子。从技术上分析,因为你的山画的很“实”盖过了房子,加上房子左上本来应该留有空间。
第二幅给我的感觉就是篮子里几抹动人的桃红,多美,然后篮子旁边的几抹红增添了生机。但是你的因为近处的桃又大又红,所以完全就是另外一个感觉了。
我想这个不只是技术的关系(当然也有),因为比如如果你能感受那副画面的美,你怎么忍心把房子“遮住”呢?
原文:一个板栗君
评:很好看,充满童趣,让关者产生共鸣。让我想到丰子恺。这个时代多缺少一个人可以把这些美好像他(画他那个时代)那样画出来啊!
画的很专业,漫画我不是很懂。但是就说一个观众的感觉:
一个是画面里为什么都没有影子呢?比如右下角的孩子脚下。
还有就是感觉前景的男孩在素描里比较清楚,在水彩里和红色的桶之间不是很拉开来。照理说这个应该是重要的部分,不像椅子可以虚的去处理。
最后就是,我好几次试图放大图片,发现照片还是比较糊。这个作品很棒,即使没有看步骤,我也知道花了很多心思。
点赞。
原文:素心执画笔
评:看来你的文章,觉得你是热爱绘画,也花了好多时间去学习。
“我在最初自学绘画的时候,因为什么都不懂,反而会对自己笔下出来的东西比较满意,所以那段时间越画越开心,因为不断在积累经验,所以能够看得到自己的进步,又因为不懂绘画的基础理论,所以根本看不到自己的问题。”
虽然学习这类考前的技术(基本国内也没有其他系统)会获得好多技巧,但是我鼓励你也要保持文章里你自己说的那句“因为什么都不懂,所以越画越开心。”因为这个才是美术里最重要的。快乐是因为感觉到了美,但是有时候会力不从心,因为技术不足够支持你表现那个美。所以,实际上即使是学技巧,应该也是一样快乐的,因为你越来越接近自己想做的,越来越自由。
而文章中这类素描,虽然有时候也讲美,但是那个“美”和我们本来感觉到的美不是一回事。举个例子,他(不是特别说你老师,因为这个就是国内的应试体系)强调体积,如果没有体积,就说不美。但实际上有时候一些物体处在某个特定的构图部位,没有体积才美;还有他们强调强烈的对比,但是如果每个物体都强烈,那就没有一个强烈,等等。
我想我在多管闲事了。但是最后,为了更好说明,我分析一下这个夏尔丹的作品,用来辅助我上面说的问题。
这本来是有颜色的,但是我们用素描的角度去看。每一个部位都是有它的作用。这个作用就是美。当然,他也需要体积,对比,空间等等,但是本质不一样,因为目的是美,所以所有因素都是为了这个服务,而不是反过来。 比如,这个杯子是透明的,你试着(用手指)把他遮住去看,会发现没有它,罐子的美都减少了,整体也单调了;当中白色的蒜,如果把他们遮住,画面就太暗了;右边的暗色叶子和白色也是一样 ,如果去掉他们,画面就了一个“节奏”。所以你会发现,没有一个部位是多余的,所有物体都在互相提升美感,因为如果多余,作者就不会画了 。
如果从美的角度出发,即使应试类的素描再精湛,都是错误百出。我并不是反对学这些(因为也没有其它的),而是提醒不要忘了那个“越画越开心”的感觉,那个才是走正确的路的保障。
如果再分析这幅静物的颜色,尤其当你更懂美术后,最后你会发现根本不可能用技术的途径做到这么美。所有颜色,明暗虚实,节奏等等全都恰到好处(多一点点体积是错的,多一点点对比也是错的,多一点颜色也是错的)。怎么可能?我觉得不可能,最终美术的奇迹”,靠的还是那份“越画越快乐”的直觉的神奇力量。
原文:快乐小吧
评:提个小小的看法,不一定对哈。
1,我想这个应该是临照片的吧。照片有一个问题 就是暗处很死。在自然中如果观察,会发现暗部有更多变化,更透气。这里树是最黑的,那水里的暗色不应该这么黑。尤其远处的暗部可以加暖色,也就是增加冷暖对比,减少明2暗对比,可以产生远近的感觉。
2,靠近地平线的天空一般有一点暖色。
原文:泡泡裟
评:很漂亮的水彩风景。
这类水彩是比较当代的,当代水彩注重方法有时候多于内容。
其实方法说穿了就那几招(艺术比方法难多了),你如果要画这种,可以试试。这个水的方法你做的不对。
1,水前景暗一些,是表现水的透明,因为近的部分我们视觉上可以看到水底。你有做,但是很弱,差一点点就不对了。
2,为区别质感,应该用湿画法画暗色的水波。基本上当代那几个有名的水彩画家都是这么做:共二次,1,在湿的底色上快速画出波纹。2,上一次的波纹快干时(这个程度不好把握,需要多次练习),画第二次水波(这次比上一次稍暗)。 第二次的其实和干画法差不多了,但是差的那一点点就是关键。
其实画得很好,颜色,明暗做的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