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三就是三三
“一个”系列丛书是由一个工作室主编,韩寒监制的一套当代短篇文集,其中收纳了包括韩寒、张晓晗、七堇年、蔡康永、蔡崇达、大冰、荞麦、张嘉佳、咪蒙、陶立夏、张皓宸等诸多耳熟能详的新生代当红写手的文章。
虽然这套丛书与经典文学相比,从思想深度等多个方面仍然尚有欠缺,但是丛书里仍不乏大量优秀作品,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大众较为喜爱的写作手法及语言组织形态。对于刚入门,试图寻找自我表达方式的写手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的。
为此,我花了大约半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品读完了“一个”系列丛书中的前三本,即《很高兴见到你》、《去你家玩好吗》、《想得美》。三本书一共收纳了84篇当代短文,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叙事结构,却有着一样的效果——情感细腻深刻,极容易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也是这套书之所以受到广大年轻人好评的原因,更是这些当红写手能够从众多码文人群中脱颖而出的根本。
在仔细品读过这84篇短文后,我从体裁、语言风格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总结,大致归纳如下,供所有有心学习的写手们参考。
1. 体裁方面
84篇短文基本上采取的都是故事的形式展开,或是说自己的故事,或是说身边人的故事,是“我有故事,你有酒吗”的真实写照。通过故事展开,能让读者从一则则活灵活现的生活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引人入胜,代入感较强,不容易在阅读过程中弃文,因而颇具畅销作家们的喜爱。
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纯小说。纯小说和故事的区别在于,作者采用纯小说这种体裁时,基本上是将自己置身于文字之外,并不会融入过多的评判或者总结性语言于其中,类似于余华的写作方式,只说事不说理。讲完故事,文章就戛然而止,留给读者自己思考的空间。而讲故事,作者则会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突然以第三人称的形式,以颇具深意的语言方式阐释这一故事想要表达的内在含义,直接点明,颇有与读者共同探讨的意味。两种写作方法都有其优势,但具体操作起来,故事的难度系数一般会略小于纯小说,因为故事的结构与纯小说相比一般比较简单,不需要像纯小说那样对人物性格刻画有那么高的要求。
随笔类文章也会偶尔穿插在丛书之中。其实,随笔类文章总体结构虽较散,但是对于文章写作者而言,对于文字的把控力有较高的要求。要保证整篇文章“形散而神不散”,就必然要求在每一段的感情和环境描写中都能用文字烘托出相应的意境,最重要的是其表达效果应当能抓住读者的味蕾。这一点在如今的速读时代比较困难,所以采用这一方式的当红作家较少。如果有心写这类文章的写手,不妨多参考大师级别的作品。
2. 语言风格
丛书中各位作者的语言风格多样,但总体而言,还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 直白,如邻家小妹般充满诙谐口吻。
说到这种语言风格,大部分人当前的第一反应就是咪蒙。的确,人说“文如其人”,咪蒙的文字风格就如同她川妹子的个性般爽朗,直抒胸臆,好不避讳地在文章中使用大量生活类、口语化词汇。这样的方式能够极大地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令读者仿佛与作者一同坐在咖啡厅闲聊般,娓娓道来。这样的语言方式在该丛书中所占据的比重最大,诙谐意味深浅不一,不同的作者略有差异,但因为比较生活化,读者看起来也比较不吃力,所以较为受欢迎,也很适合新手入门时采用。
- 深沉,如长者般讲述经历及过往。
采用这类写作方式的作者有很多,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蔡崇达。这或许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同样是讲故事,咪蒙是边调侃边聊生活,而蔡崇达则是边回忆边挖掘生活。咪蒙像在告诉小姐妹们该怎么和生活打仗,而蔡崇达则是教晚辈们如何在生活中匍匐前行。两者并无优劣之分,见仁见智。从蔡崇达的行文中,能看到的是一个负隅顽抗的生活旅者在生活的蹉跎中,迎难而上的形象。他的文字深沉而有内涵,耐人寻味但又不艰涩。很适合撰写生活类及回忆类文章时参考。
- 内敛,如禅者般品读生活。
之前,我写过一篇讲述安妮宝贝文风转变的文章《十年一品颜如玉 蓦然回首 那人已在山水田园间——从“安妮宝贝”到“庆山”》。文风转变后的庆山其实就是采用了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除了她之外,在“一个”系列丛书中,七堇年、蔡康永等人也是一样的语言风格。这样的语言风格尤其适合随笔类文章:简单的环境描绘后,随笔更强调的是心境的描摹,将禅意融入语言之中,能够让简单朴实的文字多了几分禅宗的意味,能留给读者绕梁三日之感,值得细细品味。但这样的语言风格必须建立在大量阅读积累的基础之上,并且这一积累中最好还要包括哲学类及宗教类作品。
3. 其他可借鉴之处
丛书中的文章还有一些可供参考的相似之处,列举如下:
- 段落编排错落有致
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排版不同,丛书每篇文章的排版在段落与段落之间留有一定空间,仿佛留给读者思考的间隙一般。此外,在段落长短的处理方面,书中很多文章都采用了长短相间的形式,尤其是故事类文章。这样排版的好处在于能够使文章看起来错落有致,提升阅读体验,并且有助于插入环境类描写及作者“第三人称式”的评述,突出故事的核心。
- 文章中必有“金句”
何为“金句”?即在文章之中,能够体现作者深层次含义的句子,此类句子一般为高度提炼,或是对生活经验的归纳,或是具有哲理意味的阐释,多采用各类修辞手法。风格类似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经典名句“一个男人的一辈子都有这样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了,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成了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这样的句子。这样的“金句”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文章的深度,或许读者看完整篇文章中,也就只能记住这句话,但也已达到了作者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共鸣。因此建议可以在这方面下功夫,甚至可以在想好“金句”的基础之上构思故事的框架。
当然,这只是这套丛书写作的部分特点。若有心学习之人,建议还是可以细细品读其具体写作方式。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这样的文章不是经典,难登“大雅之堂”。但在我看来,所有的文字都有值得品鉴之处,更何况这些文章早已获得了当前阅读人群的一定认可。并不是只有经典文学才是值得品读的文学,对于想写好文章的人而言,处处是老师,篇篇可借鉴,只待有心人细细揣摩。
-END-
如果赞同我的观点,请关注我或者轻轻地点个❤,这将是给予我最大的鼓励。
欢迎留言,欢迎探讨,欢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此留下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