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鲁迅旧居
一觉睡到自然醒。
看时间,也才不到八点。一切收拾妥当,出门。站在门口想:再在景区里转一圈吗?该看的昨天都己看的够够的了。就此结束吗?好象又有点不舍。不舍的是什么呢?
说小桥流水,安昌比不过西塘;说景致漂亮,跟乌镇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说文化底蕴,和人家南浔更是没得可比。但安昌就是让舍不得放下。
舍不得的,是长廊下日日劳作制贩腊肠的吴妈;是桌旁喝着小酒的阿Q;是河边替人算命的孔乙己。西塘号称是活着的水乡,其实,安昌才真正是活着的水乡古镇。只是,这古镇有些垂暮。能来的,赶紧来这里看看吧。再过些年,阿Q、吴妈、孔乙己们干不动活儿的时候,这一切,也就看不到了。
坐公交,在柯桥倒了一次车,直接到了鲁迅旧居的门口。
鲁迅旧居是一个很大的景区。里面什么周家老台门、新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都和鲁迅有直接的关系。再有,就是鲁迅小说中的土谷祠啊咸享酒家啊什么的,景区里也全有。还有,绍兴,以前应该是有水乡特色的。鲁迅家的门前就有小河,小河里穿梭着一艘一艘的乌篷船。没错,就是我在安昌看到的那种脚划的乌篷船。问了一下,坐船,一人六十元。看看那么逼仄的河道,这六十元钱的乌篷船也不知能坐多长时间。总体感觉,这鲁迅故居景区,象是文物,更象是一个主题公园。
景区售票处前的小广场上,立着大幅的灰色画板,上面是夹着香烟的鲁迅肖像、河上的乌篷船、夹岸的民居,以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画面应该是版画的风格。
旁边老式房屋白色的山墙上,写着孔乙己的名言:“多乎哉?不多也。”附近还有卖茴香豆的。想起我昨天在安昌买了一包,没吃几颗。赶紧掏出来,一颗一颗往嘴里送。来到了“孔乙己”的地盘,不吃茴香豆说不过去。
鲁迅故里景区免费,用身份证可以领票。这个景区还是很贴心的,设有免费存包的地方,这让我省去了背包看景的痛苦。
售票处所在的位置是周家老台门。所谓台门,就是深宅大院的意思。周家老台门是鲁迅的先祖在清乾隆年间买地盖起的房屋。这个老台门,是鲁迅的祖居。
绍兴刚解放,政府就把周家老台门这一片建筑全部买了下来,建成了纪念性的博物馆,于一九五三年开始对外开放。所以,周家老台门是绍兴市保存最好的清代老建筑之一。
老台门的建筑主要是由南往北的四进房屋。我是从侧门进去,依次由后向前参观的。
北面的第四进是座楼。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区。现在这里布置有绣房、闺房。据说,这是按周家鼎盛时期的原貌恢复的。
第三进为香火堂。是周家延续香火、祭祖和办丧事的场所。上有"德祉永馨"牌匾,下面是一幅画,上面是顶戴花翎的男人和两位凤冠霞披的女人。讲解员说这是鲁迅的祖父和两位祖母。其中,右面的那位,就是鲁迅书中提到好多次的姓蒋的继祖母。鲁迅书中写过的老虎拜师以及水漫金山的故事,就是听这位祖母讲的。她对鲁迅产生过影响。
第二进是德寿堂。就是现在的客厅。德寿堂大匾的两边木柱上,有一幅对联:身无半文心通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呵呵,看看眼前的这座豪宅,还身无半文?这也太虚伪了吧。
第一进是台门斗。在最显眼的位置悬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翰林"匾。由于家族生齿日繁,原来的祖居房屋肯定就不够用了。所以,周氏先祖在清嘉庆年间,又买了两个台门,即过桥台门的新台门。周家家族的三个台门,每个台门的台门斗都悬挂有“翰林”匾,这是周氏家族的骄傲。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出生在新台门。
新台门的面积和形制与老台门差不多,也是南北向,六进院子,八十余间房屋,后面还有一个共用的百草园。鲁迅家在新台门的西面。
现在,新台门也按当年鼎盛时的原貌进行了复建。和老台门一样,也是台门斗、德寿堂、香火堂。但鲁迅一家的生活,己经跟新台门这些辉煌的建筑关系不大了。鲁迅十三岁那年,在京当官的祖父因为科场舞弊案入狱。父亲也连带革去秀才功名,重病,两年后去世。家道从此败落了下来。
鲁迅十六岁,也就是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家的既小且差。倍感世态炎凉的鲁迅拒绝签字,受到叔辈斥责后,在街边另开小门出入。
从老台门出来,沿石板路往西,有一个黑漆的双扇小门,门边有字:“鲁迅故居”,旁边还立有石碑:全国重点文物单位,绍兴鲁迅故居。这个,就是鲁迅家另开的小门。只是这个小门现在关闭,要参观鲁迅旧居,必须从新台门的台门斗进入。
鲁迅旧居最重要的建筑,应该是鲁迅先生的卧室。里面有一张铁梨木的床,据说是先生当年睡过的原物。鲁迅的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就是在这间屋里写成。
小堂前是鲁迅家的小客厅。里面的家具据说都解放后政府从周氏族人家中征集来的原物。墙角的一张破皮躺椅,据说鲁迅的父亲曾经用过的。
还有鲁迅母亲鲁瑞的卧室。里面竟然有鲁瑞当年做针线活儿的工具。鲁瑞是个很了不起的女人,这个没文化的乡下女人硬是靠自修,达到了能够看书的水平。而且,把三个儿子全部培养成才。大儿子鲁迅是民族魂;二儿子周作人曾作过北京大学的校长;三儿子周建人解放以后当过浙江省的省长。
鲁迅家的厨房在后面。这里放着两个卡通小人像,穿长衫戴瓜皮帽的少年鲁迅和短布衫黑毡帽的少年闰土。这里,是他们俩初次见面的地方。
从鲁迅家出来顺路往北,就是百草园。新台门的族人所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鲁迅的童年曾在这里找到了无穷的乐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是我来的季节不对吧。眼前,只有碧绿的菜畦和高大的皂荚树。而且,就连这高大的皂荚树,也是后来补种的。
1918年,经过新台门周家全体族人合议,新台门全部建筑连同后面的百草园一起卖给东面的邻居朱家。从此,在这里度过人生三分之一美好年华的鲁迅先生,就带着全部家人去了北京。
朱家买下新台门以后,几乎把全部建筑推倒后进行了重建。周家新台门,也就改名成了朱家台门。所幸,鲁迅家的几间房子,据说留了下来。是朱家人有先见之明,知道鲁迅先生以后会成为“民族魂”吗?
出新台门去寿家台门的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寿镜吾家的私塾。就是周家老台门的对面,仅隔着一条石板路。
寿家台门的格局和周家老台门一样,都是三进的深宅大院。台门斗前面就是小河,有桥通向台门斗。河里停着好多乌篷船,可并没有看见有人乘坐。是因为船票过于贵吗?
寿家台门的二进是思仁堂,是祭祀祖先、办红白喜事以及宾客聚会的地方。思仁堂的大匾下面,有绿底黑字的木制抱联:“品节泰山乔岳,襟怀流水行云”。
第三进是座楼。是寿镜吾先生的卧室、书房、小客厅。据说,现在这里是当时的原样布置的。
寿先生书房的名字叫三余斋。三余指的是:“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要人们抓紧一切时间努力学习吧。
三味书屋,在寿家台门的东厢房。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曾说:“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那块“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醯醢,音:西海。一种用鱼肉做成的酱。匾和下面挂着的那幅《松鹿图》,在刚解放的时候,己经没有了。后来,是鲁迅纪念馆的人费尽力气找回来的。这算是当年的原物吧。
据说,寿先生每年只招收八个学生。因为怕学生多了照顾不过来。先生在文章中说:“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先生对鲁迅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很长,我对这篇课文很熟。熟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直到现在,四十多年过去了,有些段落,我仍然可以背诵。
文章中鲁迅当年背诵的那些晦涩绕口的词句,说实话,当时真的把我吓坏了:“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我现在也不知是什么意思。但有些句子我懂了:“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是断句的问题:“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其实挺简单的,但我不记得老师当年是否这样讲过。
三味书屋据说也是按照鲁迅当年读书时的原样布置的。我向书屋使劲探头,书屋一个角落里,小书桌的上方有黑色的标牌:“鲁迅坐位”。
鲁迅桌椅还是蛮新的。课桌的右下角,压着一块小玻璃板。玻璃板的下面,就是鲁迅用小刀亲手刻下的“早”字。还是离着太远吧,游人只能看到玻璃板。那个“早”字,是看不到的。
在寿家台门前面的小片空地上,还有一座挺大的照壁,上有四个大字:“民族脊梁”。这是老毛对鲁迅先生的评价。鲁迅先生当得起这个评价。
不过,事情总要反过来想,如果鲁迅有幸活到四九年建政,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先生会停下手中的笔吗?以先生的性格,肯定是不会停笔的。那,先生的结局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