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英雄觅良谋,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为美谈,《隆中对》更是高瞻远瞩,划定今后三国鼎立之局,更是确定了此后的蜀国未来数十年的发展道路。
《三国演义》小说中记载的,在史书中同样确有其事,而当时制定《隆中对》的诸葛亮,时年不过三十岁……
躬耕南阳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今山东沂南。
祖上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父亲诸葛圭为东汉之时太山郡丞。
诸葛亮早孤,堂叔诸葛玄带着诸葛亮依附于荆州刘表,玄死,诸葛亮躬耕于陇亩,定居于南阳邓县,在襄阳城西,号曰隆中。
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经常将自己比作管仲、乐毅。
《魏略》记载,诸葛亮和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一起游学,别人学东西都务必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爱抱膝长啸,对其三人说,你们做官,可以做到刺史、郡守级别。
三人反问,诸葛亮只是笑而不答。
徐庶推荐,刘备三顾
刘备从袁绍处请兵南下汝阳,依附于刘表,屯军新野,苦于左冲右突,没有一个安定的势力范围。
刘备曾拜访司马德操,询问天下大事,司马德操对刘备言道:“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言及此地有卧龙、凤雏。刘备再问,答曰:诸葛孔明和庞士元。
徐庶来投刘备,受到重用,徐庶亦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本说让徐庶带诸葛亮前来,没想到徐庶却劝刘备只能亲自去拜访,而不能召其前来。
苦于没有能臣谋士能够帮助自己,刘备便亲自去拜访诸葛亮,一连去了三次,才终于见到了诸葛亮本人。
《隆中对》定三国鼎立
刘备见到诸葛亮之后,先说自己智术短浅,以至于落得现如今模样,然而志犹未已,请教诸葛亮如何是好。
诸葛亮对其分析了天下形式,划定了今后的方针大略,后世称之为《隆中对》:
一论天下大势为: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二论近日时事,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谋人也。
三论割据势力分布: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引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北方的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北进无望,东面的孙权只能结为联盟,却不能谋图攻取。
四论当下出路: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诸葛亮为刘备指出,荆州为用武之地,刘表不能守,当下应先取荆州。
五论长远计划攻取益州: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六论霸业之道: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高屋建瓴,从大局出发,层层深入,为刘备划定了近期和长远的规划,确定了蜀国数十年的基本战略方针。
而当时有如此眼光的诸葛亮,年龄还不到三十岁……
在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四处征伐,参与了绝大多数的混战,然而,却始终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
诸葛亮为刘备指明了一条可以长远发展的道路。
此后占荆州,连东吴,入川蜀,建立蜀汉王朝,开创了自己的王国……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隆中对》计划好了此后待天下有变,趁机北上一统山河,此后的诸葛亮更是不遗余力,屡兴兵革,意图北伐,奈何人算不如天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