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蒸馒头争口气。在被歧视或羞辱的时候,人的内心常能爆发出反抗或奋斗的冲动,这种冲动持续转换为动力,就造就了很多人的人生逆袭。
历史上有名的苏秦就是这样,他从鬼谷子那里出徒后首次游说并不得志,穷困潦倒而归,遭到妻子和家人的冷落和嘲讽,“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受到刺激的苏秦发愤读书,锥刺股,学有所成后再次出山,终于游说六国结成合纵联盟,配的六国相印衣锦还乡。
人的一生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事儿,受到各种各样的气,不能什么气都要争。有的气要让它随风而散,别影响正常的生活;如果仅凭意气用事,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争不该争的气,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废都》中景雪荫与庄之蝶的官司就是这样一场意气之争,弄得两败俱伤,葬送了两个人的家庭和生活。复盘整件事,足以发人深省。
初到西京闯生活的周敏,为在杂志社和文艺圈站稳脚跟,写了一篇《庄之蝶的故事》,无非是想蹭庄之蝶大作家的热度,以名人所谓的风流韵事吸引眼球。如果全是胡编乱造也就没什么了,其中恋爱环节与现实颇多相近之处,指向明确,风波由此而起。
周敏是不知深浅的,写文章时是不会想到引起风波。庄之蝶一看到文章就意识到了问题,又是皱眉,又是愁苦,他担心妻子牛月清的感受,更顾虑景雪荫的反应。庄之蝶第一时间做出了行动,去了杂志社,在众人不以为是的认识中庄之蝶还算冷静,明确了向景雪荫送杂志、说明情况的处理措施。在李洪文有口无心的应承下,此事便告一个段落,吃喝玩乐,日子照常。
不过很快这件事就发酵开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值得注意的是武坤,这个人很关键,是个典型的小人,他的煽风点火使得事态逐步失控,他本身并非出于好心,不过想趁火打劫。武坤首先找了景雪荫的丈夫,让他感觉受了奇耻大辱,激起无限的愤怒和仇恨。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个男人,不闹是不正常的,闹的方式首先是找组织。景雪荫刚到家时,听到这样的事,无论她内心是怎样想的,但她必须闹,而且要闹得更凶,不凶不足以证明清白。于是此事揭开了盖子,变成了公众事件,至少成了熟人社会的公众事件,想遮盖和平息就不容易了。
更何况牵涉其中的庄之蝶和杂志社、景雪荫及家人均是有头有脸的人物,相互都不肯退让。在他们看来,面子很重要,退让就是怕事,就是软弱,就是失败。于是战斗不断升级,组织无法协调解决,就打官司。本来是有旧情的熟人,却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仿佛非要置对方于死地不可,不如此不能平息自己的仇恨。实际上,事情的走向已超出了最初的引爆点,仇恨在不知不觉中被放大。为获得组织协调的偏袒,赢得官司的胜利,双方可谓想方设法,无所不用其极,在拉锯战中互有胜负,正常的生活被搅乱了,弄得人筋疲力尽,快搞不清楚是为了啥了。
最终,景雪荫赢了官司,但周敏为报复在一个雨夜打断了她丈夫的腿。这样的结局怕是发起者景雪荫一方也始料未及的。且不说争气期间的生活被毁了,未来的影响还将持续存在,官司赢了并未赢得熟人社会的认可。
对于庄之蝶一方,输得更惨。它扰乱了庄之蝶创作的心境,断了作家的安身立命之本。周敏失去了在西京文艺圈的立足之地,不得不另谋生路。
这样的一场意气之争,是典型的两败俱伤。景雪荫和庄之蝶这两方仿佛坐上了冲向悬崖的列车,但都不愿去踩刹车,而是相互掐斗,自以为可以置别人于死地而自己毫发无损,结果只能是车毁人亡,不过是程度有别而已。
如果双方都能冷静下来,排除外部七嘴八舌的议论,放下面子,回归理想,怕是都会去踩刹车,有所控制了。复盘这件事,有很多点可以踩刹车,避免事态升级。
第一个点是不发动列车,庄之蝶亲自或是盯着周敏和杂志社第一时间向景雪荫或景雪荫的丈夫说明情况,甚至赔礼道歉、修改文章。在成为公众事件前,私下处理这件事要容易的多。
第二个点是景雪荫一方发动列车后,庄之蝶一方冷处理,减少直接对抗,控制事态升级或是升级的程度,增强沟通,争取理解,至少不要激化矛盾。
第三个点组织协调失败,景雪荫决定打官司后,庄之蝶一方仍可以去沟通,争取和解,或是请法官从中调解,陈明利害关系。总之要相互妥协,化解矛盾。
当然,以上的核心不过是真诚的沟通,而是不简单地以己度人,站在对立面,为了所谓的争口气,不理性的升级事端,结果骑虎难下,玉石俱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