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之前开展过一段时间的分享,后期因为各种原因,暂时处于搁置状态,目前准备重新启动
- 问题1: 有些人性格上的原因,觉得分享是个好事,但是主观上不太敢上台讲,有点怂。有些社恐。
- 问题2: 可能存在一些人一定意义上不太认同做分享这个事情,觉得必要性不大。工作那么忙还要准备分享,是个负担。
- 问题3:认同分享,只是分享过几次以后,存货掏空了,不知道讲啥。太简单的讲出来怕耽误大家时间,厉害的内容存货有限
2、之前的分享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期待优化
- 问题1:举办一段时间后,报名人数降低,容易搁置;
- 问题2:分享的内容 质量参差不齐;
梳理问题:
1、社恐,个人性格。需要鼓励,针对性的做一些心理建设与培训,鼓励迈出第一步
2、工作太忙,不好协调学习和工作内容的关系。需要提升日常工作的规划能力,个人日程提效,提供日常工作提效建议或者做相关分享。
3、存在个别狭隘的认为分享需要讲一些高大上的内容,简单的内容觉得没必要讲。 调整一下大家对于分享的认知和理解,把分享当做一次自己学习成果和个人经历的展示,是一个学习沟通会,只不过分享者是单词沟通会的主角,是C位。
4、存货清空后,缺乏积累存货的方式。 需要提供一种持续性学习的机制,使得可以源源不断的有分享内容
5、分享讲课的质量问题。
- 开展说课培训,提升一下大家讲课的能力。
- 建立冒泡机制,即分享区分为“内部分享”和“对外的分享”, 内部的优质内容冒泡到对外分享。内部分享的定位为展示学习成果,锻炼分享能力。对外分享定位为打造分享品牌,建立技术影响力。
- 适当提高内部分享频率,然后通过内部分享后,改善后的优质的内容拿到对外的分享会继续分享。可以一定程度提升对外分享的质量,也可以处理分享能力的锻炼问题
待定的点:
1、工作和学习冲突时候,怎么处理,允许学习排到第一优先级吗? 比如需求排期的时候,非紧急需求,是否允许可以适当的留出一些学习时间?
- 不允许,但是允许你把学习和分享的跨度延长,空闲时间学习。比如提前两个月准备分享,每天推进一点点 两个月内应该有足够的时间了。
2、是否允许将学习当做一项日常的工作任务?
- 学习还是要靠大家自己协调时间
3、前端能力模型对齐
底层逻辑:
分享不是目的,是学习成果的展示舞台。学习是第一目的。分享会是 “费曼学习法”的团队式打开方式,更像是一套团队学习机制。
学习目标
学习建议设定一个目标,没有目标会缺乏动力,这个可以结合能力模型来动态确定。也可以自行决定。比如 半年内掌握钓鱼技巧 or 一年内学会客户端开发 等。
启动前的准备
1、kickoff:分享的目标和目的、参与人员、开展方式、主题选择方式、奖惩措施。
2、说课培训、前端能力模型对齐
3、个人日程规划
目的: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三傻大闹宝莱坞》
让每个人都可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继而提升团队整体水平
每次积累一滴水。
学习方法:费曼学习法
学习新知识 –--> 总结回顾以后分享出来 –--> 大家一起再学一遍。
分享者学的更扎实,听众也浅尝辄止的学到了新内容,此处浅尝辄止不是贬义词,仅仅是表述学习效果,毕竟一次分享效果还是有限。
一次次的分享会让自己讲的越来越清晰,讲的效果越来越好。
收益:
1、分享者:总结回顾自身所学,融会贯通,温故而知新;打造个人影响力;提升沟通表达能力;提升文档编写能力。
- 参与过分享的应该都深有体会,上去分享,需要做很多的准备,需要把分享的内容学习的比较丰满,因为上课期间有可能会遇到这种疑问。所以需要事前不断地总结回顾,查阅资料。对某个知识点的会学习的也会更扎实。
- 是不是有的人说的话,你愿意听,同样的话,到了另一个人嘴里说出来,你可能就听不进去?这就是影响力。 不断地分享自身所学,对给人一种博学、能力强、知识储备丰富的感觉,会给人靠谱的感觉,会带来信服力,继而提升个人影响力。
- 某个知识点,自己学会有可能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当你尝试把你理解的内容传达给其他人的时候,有可能存在对方很难理解的情况,这个时候会比较考验沟通能力。能不能顺畅的把自己所知所想顺利的传达到对方的思维里。这个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升
- 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仅仅是口头传达,会有很多“噪音”,导致信息损失或者是出现理解偏差,这个时候优秀的辅助文档材料,可以有效的优化此类问题。
2、倾听者:开阔视野,学习新知识;互相对照,交流而知新;享受其他人的学习成果;
- 每个人的兴趣点,精力分配占比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熟练的方向和区域,通过学习他人的知识储备,可以拓展自己日常涉及不到的知识领悟,让自己的视野更多开阔。
- 对于一些大家可能都会有了解的知识点,也可能每个人在细节上的理解不一致,在分享过程中,可以互相对照,互相参考,互相交流。继而彼此提升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例如设计模式
- 由于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日常能学习的内容业有限,这个时候,分享会上的内容,都是其他人精心学习的成果,可以快速吸收别人的学习内容。提高新知识学习效率。
3、团队:学习氛围逐渐浓厚;团队成员更加熟悉;彼此沟通更加顺畅,水桶的板子逐步变高;
- 为了有内容可分享,需要大家日常多学习新的内容,因为现有内容总会讲完的
- 分享会上的技术讨论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彼此之间更加熟悉。
- 因为沟通的频率多了,彼此的想法了解的更多,合作起来效率也会更高一些。
- 整个团队也是一个木桶,每个人都是一块板子。大家一起让自己那块板子变得更高。我们组这个桶也会变得容积更大。
参与人员:
组内所有成员
设立分享主持人一名,负责会议相关工作,暂定为***,后期可酌情调整。
分享会安排:
整体预计1小时
0-5分钟:上期遗留问题解答
5-10分钟:本期主题简介
10-40分钟: 本期内容分享
40-55分钟:答疑
55-60分钟: 本期遗留问题汇总
分享会周期:
每月一次,每次2-3个主题(待定)
“自愿报名”和“排期推进”相结合的方式。即:优先安排主动报名的分享,当无人主动报名时,按照分享顺序表,依次排期推进分享。避免分享搁置。
提前确定分享排期,并在组内同步,确保每个人了解自己的分享时间点,按期推进。
- 紧急特殊情况顺延,如遇节假日或者公司其他安排;
- 提前一周报备,可顺延到下次,顺延不允许超过1次;
- 不足一周的,需自行协调调整,预期无法分享的,参照过往惩罚方法,(贡献200分享会基金);
主动分享由分享者提报分享主题,排期推动的分享(被动安排的)推荐个人自选主题,如实在没有主题,可在备选主题列表里选题。
分享节奏:
举办一期、确定下一期、筹备下下期。
注意事项:
1、分享效果:为了学会而分享,不要应付。
分享内容重难点清晰,讲解清晰透彻,便于他人理解。
倾听者要积极思考,快速吸取他人的学习成果,积极互动,共同营造融洽的演讲氛围。
如何评估一场分享的效果:
- 本次分享的重难点你是否get到?
- 本次分享重点是什么?
- 本次分享难点是什么?
- 本次分享是否让你有所得,是什么?
- 本次分享有没有你没有理解的点,是什么?
- 你愿意本次分享者来给你讲解一个你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吗?
- 你觉得本次分享者讲的比其他分享者更好吗?
- 本次内容里让你印象深刻的点是什么?
- 本次分享中,演讲者自信大方,逻辑清晰吗?
- 本次分享中,有台上台下互动答疑吗?
- 本次分享中,听众的状态怎么样?大家有在认真倾听吗?
分享前的准备:
分享主题:
“开放式主题”和“主题季”相结合
- 开放式主题: 主题不做限制,推荐大家自选主题,如果实在没有思路可参考该主题参考列表。
- 主题季: 某一时间段指定某个主题,大家围绕该主题选材分享。 例如:性能季、架构季、开发工具季等
参考
- 1、计算机基础知识
- 2、前端(测试、后端)基础知识
- 3、前端(测试、后端)框架
- 4、设计模式
- 5、架构设计
- 6、业务知识
- 7、历史经验分享
- 8、学习心得
- 9、经典前端(后端、测试)题目
- 10、行业前沿动态
- 11、其他(任何你想分享的东西,花鸟鱼虫,吃喝玩乐,投资理财等)
进步的方向:
说到期望大家一起进步,就会涉及到一个进步方向的问题。
原则上不做限制,大家自行选择。
实在没有想法的,在这里提供一个参考,(作为兜底),前端的能力模型
奖惩措施
每次分享都安排评分环节,可以根据评分评选年度最佳分享者。。具体评选规则和奖励待定,准备和分享质量 分享频率正相关
-
由于各人原因导致推迟未能如期展开的,参照过往处罚方式:
1、延期惩罚***元每次,罚款用于分享下午茶或者奖励物资。
后期展望
品牌打造:
- 内部分享会制度、
- 公司内分享会品牌、
- 分享产物:打造外宣的技术博客(类似https://tech.meituan.com/ https://102.alibaba.com/ http://fex.baidu.com/)
问卷设置
分享完毕后,采集听众反馈,继而评估本次分享的效果
问题
Q1: 你有学习到了新知识的感觉吗?(知新、温故而知新,只考虑是不是新知识,不考虑实用性,比如”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的感觉“也是学到了新知识)
- 明显感觉(5分)
- 有一点感觉(3分)
- 没啥感觉 (0分)
Q2:你get到本次分享的目的和目标了吗?(本次分享是想让我们了解到什么)
- 明显感觉(5分)
- 有一点感觉(3分)
- 没啥感觉 (0分)
Q3: 你get到本次分享的重点了吗?(这次的重点是什么?)
- 明显感觉(5分)
- 有一点感觉(3分)
- 没啥感觉 (0分)
Q4: 你get到本次分享的难点了吗?(难点是什么?)
- 明显感觉(5分)
- 有一点感觉(3分)
- 没啥感觉 (0分)
Q5: 演讲者自信大方、声音洪亮、口齿清晰吗?(仪态、演讲方式、沟通表达)
- 明显感觉(5分)
- 有一点感觉(3分)
- 没啥感觉 (0分)
Q6: 分享者积极互动,引导大家注意力吗?(是否主动引导氛围)
- 明显感觉(5分)
- 有一点感觉(3分)
- 没啥感觉 (0分)
Q7: 听众的状态怎么样,大家积极配合,认真听讲吗?(课堂氛围)
- 明显感觉(5分)
- 有一点感觉(3分)
- 没啥感觉 (0分)
Q8:对内容的讲解有没有给你清晰透彻、深入浅出的感觉?(讲解细致,知识点间的引出、关联、过渡顺畅自然,容易懂)
- 明显感觉(5分)
- 有一点感觉(3分)
- 没啥感觉 (0分)
Q9:乐意听该分享者的下一次分享吗?(类似商品复购)
- 明显感觉(5分)
- 有一点感觉(3分)
- 没啥感觉 (0分)
需要大家get到的点:
- 对齐对分享会的认识:不仅仅是分享会,更多的是需要大家养成日常学习、积累、记录的习惯;分享会是这些工作成果的展示。
- 分享会对于个人的意义,对于团队的意义;
- 分享会的具体执行方式;
- 分享会的奖惩措施;
- 面对大家可能遇到的困难,都提供支持,解决后顾之忧(有其他问题,尽管提):
- 1、不知道如何做分享: 提供说课培训 也可以线下沟通;提供分享文档模版,往里填内容即可
- 2、不知道如何选材:提倡自选分享主题,同时提供备选主题列表,可供选择
- 3、不知道该如何学习:提供学习方向(前端能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