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日更丨说到做到是美德,也是商家的金矿——《影响力》
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
美国销售业,曾经为了推动冬天淡季的销售量,用了这样一个手段,在圣诞节以后,频繁播放热销的玩具广告,孩子们受到电视广告的影响,纷纷要求家长给买玩具。有的家长答应了,却发现市面上根本买不到。而到了1月份,热销玩具铺天盖地的在市面上出现。经历了圣诞节和新年,已经捉襟见肘的家长们,不得不为了之前答应孩子的要求,再次掏腰包——这也正中了销售业的下怀。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更倾向于信守承诺呢?
首先,和其他自动相应方式一样,它为穿越复杂的现代生活提供了一条捷径。其次,机械性的保持一致更容易令人避免误入歧途。
很多事情,其实动脑子想一下,就会觉得有矛盾,但是要不要解决这个矛盾,从哪里开始着手解决,以及最后需要作出怎样的选择,都是很麻烦的事情。行为与承诺保持一致,为我们提供了一处安全的避难所,让我们可以逃过理性带来的折磨。
而当你答应了一个小要求以后,很可能会答应后面更加无理的相关要求,也可能乐意去做一些与原先答应的小要求无关的事情。
把自己的承诺写下来,也更容易让承诺和行为保持一致。
保洁和通用食品曾经搞宣传征文,让参赛者以“我喜欢XX产品,因为……”为开头,把当时在售的日用品吹嘘一番。各家公司都愿意赞助举办这个比赛,而最终获胜的参与者可以获得巨额奖金。
虽然参与者知道自己获得大奖的概率很低,但随之而来的结果是:成千上万的人以书面形式证明了该产品的种种优点,而他们真正相信的,也就是他们写下来的东西。
写作日更丨文风,便是教这许多人能从字里行间,看出大抵是谁的作文
给关注的公众号的文风,进行分类。难煞我也!
首先解题,文风,我认为就是自己文字的风格。
古人文风中,更是有许多的分类,有的佶屈聱牙,有的微言大义,有的奇幻诡谲,有的华丽富赡。
硬是要给公众号分类的话,大抵可以分为五种文风:
1、学究风
如酷玩实验室,商务范,杜少裴,经常会出各种各样的探究的文章。字里行间透着欢快,洋溢着探索欲。按照本格推理的路径,一点点带着读者把大分析分解成小问题,再对小问题刨根问底,最终打破砂锅问到底,得出大家一直想知道的答案。
2、网文杂烩
如十点、凯叔讲故事、有书,很多稿件都是从网络写手那里收来的,因此文字中虽然调性是固定的,但是风格相比之下没有那么统一。前面切入,然后1234配金句,最后收尾。有些时候,对比头条、次条不同作者的文章,风格差异化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毕竟是围绕固定的主题,也有平台的调性在那里,不愁没人看。
3、新闻风
如各类日报、甚至在经历过N多次删文的占豪,都有点新闻联播的感觉。
4、闺蜜风
如北美吐槽君,感觉就像闺蜜在眼前,各种吐槽,能公开不能公开的不假思索一股脑;冷兔呢,就好比有个人在各种给你推荐微博里好玩的图片和文字。
5、其他
我也不知道如何分类好了……
行文特点,就是一个人写作的小习惯。比如鲁迅先生,总能教许多人从字里行间,看出自己的特色,文风大抵如此吧!
听到“你再不来,我就要下雪了。”“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此等写意,就是木心了。
当然,让我们写这个的用意,是要考虑自己公号的人设和风格……然鹅,完全没有思路啊!
自由日更丨仅凭这两个字就能看出交了多少智商税
互联网时代有两个字经常让人抓狂,有事没事来一句“在吗?”。别看只是简单两个字,其实已经暴露了智商。
先说“在吗?”这种在QQ上提问,我能理解,因为QQ分在线和离线。问下“在吗?”如果对方在线看的时候可能会回一下,如果不在,那就下次再问。而在微信时代,微信QQ最大区别就是微信是24小时全程在线的,不存在下线的情况,所以你问“在吗”毫无意义。更何况,很多时候在不在,取决于你有什么事儿,你先说事儿,我再告诉你在不在。那么正确做法,在职场上显然应该是有事儿说事儿,对方没看到的话,看到之后会回你,对方看到了也得看人家想不想回。你发现他一天时间发了朋友圈,给别人点了赞,但是没有回你,那可能你这个问题对方不想回答,那就换种方式问,或者不要再追问了。
还有一类人问在吗,是有急事儿或者希望得到对方的即时反馈。但是怎么能确定对方时间方便呢?我看到你问“在吗”,而我马上要去开会,我是在还是不在?上一秒我在看手机,下一秒顺着臭味望去,估计要给孩子换尿不湿了,我回答在还是不在?所以微信不是一个方便的即时反馈工具,有急事还是电话好使。
今天,看到了一个更逗的“在吗”。在幼儿园家长群,有家长想告诉班里的老师,自己孩子今天因为去看病,所以来晚了,希望老师来幼儿园门口把孩子带进去。就在群里发了一句:
XX老师在吗?我们家XX到门口了,请下来接一下。
顿时觉得很好笑,上班时间老师不在,可能吗?这个“在吗”岂不是多此一举,如果老师不在,难道孩子们都在幼儿园散养呢。
微信,因该是一个非紧急状态的通讯工具,如果天寒地坼北风啸,而老师又在专注看娃没有去翻微信,难道家长就让孩子跟着自己一直在大门口冻着么?
很多用语是跟着时代不断在变化的,有些以前养的习惯该改得改,那么下面这张图呢?是一个“在吗狂魔”。搞不好,她身边的人都会抓狂,而实际上更好的方式应该是顺应时代变化,有事儿说事儿,给对方一个推迟回复或者看不见信息的时间,彼此的沟通才会更加顺畅。
重要不急发微信,重要紧急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