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二、釋差別(分三科) 戌一、徵【何等名為八種斷行。】 下邊第二科釋差別,解釋出來八斷行的差別。分三科,第一科是徵。戌二、釋(分二科) 亥一、辨體相(分八科) 天一、欲【一者、欲。謂起如是希望樂欲:我於何時修三摩地當得圓滿?我於何時當能斷滅惡不善法所有隨眠?】 「一者、欲」:第一個還是欲。「謂起如是希望樂欲」:就是這個修行人他心裏面生起來這樣的樂欲,生出這樣的好樂心,生出來這樣的希望心。「我於何時修三摩地當得圓滿」:我什麼時候我修的這個奢摩他的止能夠圓滿呢?能夠得到四禪八定呢?「我於何時當能斷滅惡不善法所有隨眠」,這是兩個願望,我什麼時候能夠滅除去惡不善法所有的種子呢?這樣子。天二、策勵【二者、策勵。謂乃至修所有對治不捨加行。】 「二者、策勵」。前面這是欲,這是八斷行的第一個,要有這樣的願;第二個就是策勵。「乃至修所有對治不捨加行」:這個「策勵」,實在是已經有了行動。前面這是願,現在策勵就是有了行動了,就是真實開始修行了。修行的時候,他的內心常常地鞭策自己、常常地鼓勵自己,應該策心、持心,應該發勤精進,應該是止、舉、捨,就是這樣子來鞭策自己。「乃至修所有的對治不捨加行」:就是不棄捨努力的用功,說腰疼,我不告假;頭疼,我還是去靜坐的。這叫做「不捨加行」,不要因為一點事就會停下來。這個修行的事情是不容易!天三、信【三者、信。謂不捨加行正安住故,於上所證深生信解。】 這個「信」也還是很重要,這是第三個斷行。「謂不捨加行」:就是說這個修行人,他不棄捨他的功課,精進地用功。「正安住故」:他依據聖教、依據和尚、阿闍黎、或者是佛的修多羅裏邊所開導的,這樣安住不動。他不離開,他這修行的方法是安住在佛的法語中,這樣用功修行。因為不捨加行的關係,「於上所證深生信解」:這個「上」,就是聖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些聖人,佛、菩薩、阿羅漢,聖人,他所證悟的涅槃、無漏的法身境界,「深生信解」:深深地生起相信這件事,是,是這樣子!這個「不捨加行」這裏邊,由於他自己努力地修行上,建立了這樣的信心。我們讀經,因語言文字的學習而有信心,現在這上面是說由修行中而建立信心,這是不一樣的。由修行而建立信心,這個信心是深刻、堅定,不會因為別人說了一句話,我就沒有信心了、我不信佛了,不會有這麼回事兒,不會有這件事。這是信心。天四、安【四者、安。謂清淨信而為上首,心生歡喜;心歡喜故,漸次息除諸惡不善法品麤重。】 「四者、安」:第四個斷行就是安。「謂清淨信而為上首,心生歡喜」:謂這一位修行人他有清淨的信心。「而為上首」:而為第一;當然有願,前面是生欲,欲前面一定是有信,所以信是最一開始的時候就是有信的,所以為上首,是最初的。「心生歡喜」:他有清淨信,他又經過一個時期的修行,他感覺我有希望、我會有成就的、我會得聖道;發願得聖道,而又相信能得聖道,這心裏面歡喜,他用功修行的時候心裏歡喜,「心生歡喜」。 「心歡喜故,漸次息除諸惡不善法品麤重」:就是次第地,這上面不是說一剎那間就是無量劫,不這麼說,就是真實地晝夜六時這樣用功。這樣用功,漸次地你的功夫進步了,就「息除諸惡不善法」的種子,這個麤重的現行就得調伏,調伏了,就是把那個種子降伏了它,叫它不要動,能有這個力量了。「麤重」:就是沒有堪能性,有身麤重、心麤重。現在是由於有信、有願、有行,頭一個是願,第二個策勵就是行,加上信,有信願行的關係,他到這時候有了成就了,就是得了輕安樂了,身麤重、心麤重都調伏了,就轉變為身輕安、心輕安了,所以第四是安,這是他成就、得了輕安樂了。天五、念【五者、念。謂九種相,於九種相安住其心,奢摩他品能攝持故。】 「五者、念」:第五,這是個念,這都是說到修行的方法,「念」是修行的方法。這個「念」是什麼呢?「謂九種相」:這個念有九個相貌,有九種相貌。九個相貌是什麼呢?「於九種相安住其心」:就是用這九種相貌的念,成就九心住,成就這個九心住。所以這個九念也好,九種念相也好,九心住也好,都是屬於奢摩他這一類的,「奢摩他品」。「能攝持故」:就是你若是修這個念,就能攝持你的心不亂,能令你的心明靜而住,可以由散亂心達到寂靜住而不亂、不動亂。這個「能攝持」,就是能拿過來,就是由這個念的方法,就能成就九心住、能成就禪定,是這麼意思。看《披尋記》。《披尋記》九七四頁:《謂九種相等者:謂念、等念、隨念、別念、不忘念、心明記、無失、無忘、無失法,是名念九種相。如〈決擇分〉說(陵本五十七卷十六頁)。當知此隨九種心住差別建立,由於奢摩他品能攝持故。》 「謂九種相等者:謂念、等念」,念是一個、等念是一個、隨念是一個、別念是一個、不忘念是一個、心明記是一個、無失是一個、無忘是一個、無失法是一個,一共是九個,「是名念的九種相貌」。這九種相貌如〈決擇分〉有解釋,在陵本五十七卷十六頁。「當知此隨九種心住差別建立」:就是由九種心住的差別建立這九種念。「由於奢摩他品能攝持故」:由於它也是屬於止,就能夠攝持你的心不亂。就是由九種念得九種住,是這個意思。 譬如說第一個是「念」,第二個是「等念」。這個九心住,第一個是「內住」,為什麼這個心不向外面攀緣,安住在所緣境呢?所緣境就是內,安住在所緣境就叫「內住」。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你念,念所緣境了,心就住在所緣境這裏;這個心念什麼、心就在什麼地方住,是這麼意思。你若想要不妄想,你要數數地憶念所緣境,心就住了,就住下來了,就安住在所緣境,所以叫做「念」。 這個第二個相貌是「等念」,這個等念就是「等住」;第一個是內住,第二個是等住。這個「等」就是平等,你前一念安住在所緣境上、第二念也安住在所緣境,前後念是一樣的,叫「等住」;若前一念我安住在所緣境,第二念就跑了,那就不等了。為什麼能夠等住呢?因為等念的關係;因為你前一念是念所緣境,後一念也念所緣境,它就會等住了,就是這個意思。這樣子;這個隨念、別念,都按照那個九心住的意思去解釋,就是這樣有九種相貌。這個「念」這個字,是個修行的方法,這是修定的一個方法。這是第五,現在第六。天六、正知【六者、正知。謂毘缽舍那品慧。】 「六者、正知」:這個正知是什麼呢?「謂毘缽舍那品慧」;前邊這個念就是修止,是奢摩他品,能攝持心不亂。現在這個「正知」是屬於什麼呢?正知是屬於觀,「毘缽舍那品」是觀,能觀察的智「慧」。前邊四神足能夠調伏煩惱的現行叫它不動,現在是為斷隨眠。這樣講,那這裏說到這個正知是毘缽舍那慧,那一定包括無我觀在內;你修不淨觀、修無常觀、修什麼觀,但是一定要有無我觀,才能斷煩惱的種子的。所以,什麼叫做正知?就是毘缽舍那品無我的智慧,包括這個智慧在內的。天七、思【七者、思。謂心造作。於斷未斷正觀察時,造作其心,發起能順止觀二品身業語業。】 「七者、思」:這個思,「思」也是一個修行的方法。「謂心造作」:就是心在動,心在動的時候要有一個指揮者;就是有很多軍隊,要有個司令官,這個司令官來指揮這個軍隊。現在修行的事情,就是世間上一切事情都是一樣,要有一個指揮者、要有一個能決定者,就是指揮者,我要這樣做、我要那樣做。那個指揮者叫做「思」。我們說是有身口意三業,實在都是思心所,都是思在指揮。什麼叫做業?就是心裏面的思,它是業。 這底下解釋這個心造作。「於斷未斷正觀察時,造作其心」:「於斷未斷」,就是這位修行人常常地反省自己:我這個煩惱是斷了,我這個煩惱沒有斷,我昨天是斷了,今天又沒有斷,今天又有煩惱了!就是各式各樣情形,有斷、有沒斷,斷了又沒斷。這個,修行常常是反反覆覆地,有進也有退、有退也有進,就是這樣進進退退的,沒到阿羅漢,總是就是這樣子。「於斷未斷正觀察時」:常常反省自己,反省自己有問題要解決,就是「造作其心」。就是指揮這個心,這樣做、這樣做、這樣做。譬如說我有一點糊塗,那麼馬上要修緣起觀;說我是有點我慢,一定要修無我觀。就是經過反省以後,就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那麼就推動自己,命令自己這樣做、這樣做、這樣做,那叫「造作其心」。 「發起能順止觀二品身業語業」:發起這件事,這個身業語業,而是隨順止觀二品的。止觀實在是意業,但是與身業語業也有關係,那麼還就是三業。發動三業的清淨,以種種方便令自己的三業清淨者,就是那個發起者叫做「思」,這樣意思。譬如我現在惛沈了,那麼發覺自己惛沈了,那麼就要修舉,修這個方法;譬如現在我掉舉了,我要指揮這個心叫它修止,來破除這個掉舉,就是那個發動者、那個司令官叫做「思」。看這個《披尋記》。《披尋記》九七五頁:《發起能順止觀二品身業語業者:此中義顯靜慮律儀。謂由止觀二增上力,損伏一切犯戒種子,令身語業得善清淨,如是當知煩惱已斷。諸觀行者觀察煩惱斷未斷時,正審思察,願證如是清淨身業語業,此身語業名順止觀。》 「發起能順止觀二品身業語業者:此中義顯靜慮律儀」:就是那個得到了禪定共戒。得到了禪定的人,他的身口意自然是清淨、合乎律儀的;能滅除一切不威儀的事情,使令三業清淨。這個時候和這個散亂的人、和沒得定的人不一樣。「謂由止觀二增上力」:這個「靜慮律儀」是怎麼回事情呢?「謂由止觀二增上力」:就是這個修行人,他有奢摩他的力量,他也有毘缽舍那的力量,這兩種強大的力量。「損伏一切犯戒種子」:就是能夠損減調伏一切犯戒的那個煩惱的種子,因貪心而犯戒、因為瞋心而犯戒、因為愚癡而犯戒、因為高慢而犯戒、因為邪知邪見而犯戒,這些煩惱都是有種子的,由於你修止修觀,使令這些煩惱種子得調伏,能損伏、折損了它的力量,折損了那個種子的力量。「令身語業得善清淨」:這個種子一枯萎了,它就不能現行了,煩惱種子枯萎了、不現行,那麼你表現於外的身業、語業就清淨了,它就沒有這些污染了,「得善清淨」。「如是當知煩惱已斷」:這樣子,你就會知道,哦,這個現行煩惱是不動了;現行煩惱不動,就知道那個種子沒有力量了;種子沒有力量了,那就是你的止觀的力量強了,所以就「如是當知煩惱已斷」。 「諸觀行者觀察煩惱斷未斷時」:這就是那個攝樂作意、觀察作意。「諸觀行者」:就是修止觀的這位禪師,「觀察煩惱斷未斷」的時候,「正審思察,願證如是清淨身業語業,此身語業名順止觀」:「正審思察」,這個「正」,是指佛的法語;他就根據、依據佛的法語來觀察自己,觀察自己的時候,「願證如是清淨身業」、清淨的「語業」,「此身語業名順止觀」:這個清淨的身語業,就順於意業的止觀。如果你身不清淨、語不清淨,那就影響你意業的止觀,使令你的止觀有困難;現在身業語業清淨了,你的意業的止觀也就受到了支持、支柱的力量,也就容易清淨,容易成就止觀。就是,意業也會影響身業、語業,身業、語業也影響你的意業的。現在是因為止觀的力量強大了,損伏了煩惱的種子,所以身業語業清淨;身業語業清淨,意業也就得到清淨,意業止觀也得到清淨了。這叫做「發起能順止觀二品身業語業」。這就叫做「思」,思是這樣意思。天八、捨【八者、捨。謂行過去、未來、現在隨順諸惡不善法中,心無染污,心平等性。】 「八者、捨」:八斷行現在講到第八個,這個「捨」字怎麼講呢?「謂行過去、未來、現在隨順諸惡不善法中,心無染污、心平等性」,這個捨這麼說。「行」:就是我們的心。這個心,「行過去」:行於過去世的隨順諸惡不善法中,行於「未來」世的隨順諸惡不善法中,行於「現在」世的隨順諸惡不善法中。這個「諸惡不善法」:就是遇見一些可愛的境界的時候,令我生貪心,這惡不善法;遇見一些可憎惡的事情,令我心裏面生瞋心,那就是諸惡不善法;乃至到生種種的煩惱心。當然也有是因貪心而生瞋心,因瞋心而生貪心,煩惱與煩惱互相的變化,都叫做諸惡不善法。 我們的心在這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惡不善法中活動的時候,「心無染污」:這個人是修止觀的,他不是散亂的人,大家同樣是在惡不善法中,但是這個修止觀有成就的這個人,「心無染污」,他心裏面清淨。應該生貪心的,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但是心裏面清淨,「心無染污」。應該生貪心不生貪心,應該生瞋心他不生瞋心,所有的煩惱都不動。「平等法中」:雖然所緣的境界是污染的,但是他心裏面是平等;「等」,還是明靜而住,與止觀相應,「心平等性」。這就叫做「捨」。這個捨是這樣意思。 這樣「捨」呢,就是捨棄了一切的污染的煩惱,心裏面沒有煩惱,就叫做捨。這個捨有過去、現在、未來包括三世的境界,這叫做捨。也就是由於前邊修念的奢摩他,修正知的毘缽舍那;正知的毘缽舍那和念的奢摩他,是由這個「思」指揮的,由它的運作,現在達到這麼一個「捨」的程度,煩惱不動了;煩惱不動,不是說是你在寺廟裏面靜坐的時候煩惱不動,是行於色聲香味觸法裏邊而不動,那表示你的煩惱種子受到止觀的影響,受到止觀的力量的傷害,這煩惱種子沒有力量了,是這樣意思。這心清淨了,那麼這叫做「捨」。 這是八斷行的每一個都解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