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懂得理解和关心。第二章已经聊过了尊重他人,为何接下来一章还要再学理解和关心呢?是否有些内容的重复?带着这个疑问往下看了下去。
沟通的重要性大家应该都已了然于胸,但捕捉对方观点的能力似乎就并非是人人都能完美演绎的了,但这又是无比重要的一步,因为沟通一般情况下都是带有目的性的,是为了达成某一种目标,专家们已经说了最有效的手段或是必须要做到的一点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如何才能现在对方的角度呢?并不是你简单设想下你是他就可以了的,并不是假设你从他的位置上去考虑问题就行的,虽说屁股决定脑袋,但除非你曾经坐过那个位置,否则你永远不可能知道他的脑袋是怎么想的,而且就算你曾经坐过那个位置,世事变迁,那个位置的舒适程度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如何有效的捕捉对方的观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你开展后续工作的前提。
作者提供的方式并非是直接了当的告诉我们如何去获取对方的观点,而是采用迂回路线从人性的弱点入手,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获取对方观点是你的目的,但要完成这一步的话,就要先抓住对方的兴趣让他愿意与你继续交流下去。
因为曾有过一段销售部门工作经历,所以对顾问式销售法(SPIN)有所接触,现在回想起来与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或者有可能顾问式销售的核心理论兴许就来自于卡耐基先生的心理学著作,具体怎样不去考证了,但把投其所好作为打动人心的敲门砖我想是没错的。
但看到这里,我还是没能理解这和本章想要叙述的关心有什么紧密的关联性,难道关心他人就能获知对方喜好或是引起对方兴趣吗?
从作者想要表述的意思来看,其实关心还是获取对方兴趣的一种手段,虽然看上去与其它工作技巧是一类性质的,但关心是发自内心、源于自我的情感表露,它能改变的不仅是你的工作成果,更是自我修养的一种体现,是个人人际关系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可能初期你是刻意练习,但习惯成自然,当关心这个习惯养成时,就是你成为人际交往大师的那一天。
想要事事做到心平气和好难,但如果换个角度,把厌恶感换成同情心,兴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人心里豁达是天生的,但更多的诸如我们是可以通过后天练习养成的。
不争辩,不一定是不会争辩或是不愿意争辩,有可能是不舍得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