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道德二经,而望文生畏,惧读之。适才闲来无事,始读,颇以为趣。然恕愚驽钝,不解其意。遂寻各家所思,以求点化。愚之所思,虽斟酌再三,定有浅陋荒诞之处,望之海涵。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译文: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美了;都以为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
感想:如果事物具有高度统一性,那么该事物的抵抗力稳定性必将脆弱不堪。不同的环境中事物具有不同的客观事实。
常温常压下,盐酸能腐蚀金属镁,对于具有完全相同的化学属性的金属镁来说,盐酸简直就是它的克星了。即,假设金属镁具有耐酸的和不耐酸的两种化学属性,盐酸是不能腐蚀其中拥有耐酸属性的金属镁的。同理,在生态系统中,只拥有单一食物来源的生物,会因为偶然因素导致该食物消失的缘故,从而走向灭绝。即,假设一种寄生虫只能寄生在猪的体内,那么倘若猪灭绝了,该寄生虫也就灭绝了;假设该寄生虫可以寄生在猪、牛、羊的体内,那么就算猪灭绝了,它依然有牛和羊作为宿主从而幸免于难。
唐代女人以胖为美,当代女人以瘦为美。明清三寸金莲的裹足风俗风靡一时,当代认为裹足风俗是陋习,是对女性权益的侵犯。牛顿定律在宏观、低速的世界简直就是铁律,却不能适用于微观、高速的世界。足可见不同的世界,有着不同的客观事实。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译文: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总是这样的。
感想:世界并非二元对立的,不仅因为二元之间还有众多中间地带,还因为二元本来就是虚实相生,相反相成,矛盾又统一的。
什么叫做高?什么叫做低?不是因为比低高就叫做高,反之亦然。高和低的概念需要量化,怎么量化呢?就像物理学上描述物体的运动状况需要参考系来作参考一样,描述高和低便将“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作为“参考系”。即在描述一个事物的高低时,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叫做高,反之叫做低。从此可知,高和低本来就是一种泛指,它们分别表示一种范围;不仅如此,它们的参考系也表示着一种范围。众多的数据包含在二元以及二元之间的范围之中,难道还要说世界是二元对立的吗?
再来,世界上原本就包含了所谓的虚实、相反、矛盾,而不是因为有了这些概念才有了这些概念所描述的事物,但是真的有所谓的虚实、相反、矛盾吗?我表示怀疑,它们是人为创造的概念,而在客观世界中,它们只是在哪儿,仅仅在哪儿而已。虚情假意和真心实意根源是在描述待人的情意,高和低本质上是在描述事物的尺寸,美和丑本源上是在描述事物的外观。谁能说情意和情谊、尺寸和尺寸、外形和外形之间是虚实、相反、矛盾的呢?所谓二元对立,是在描述了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罢了,但同一事物真的存在二元对立,非对即错吗?即,都是人这个物种,你能因为一个人长得美而认为他是人,另一个人长得丑而认为他不是人吗?美和丑都是在描述人,所以说它们是统一的。
3.是以圣人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感想:努力去具有高维度的思维,再来观察高和低两维度世界的客观规律,并把得到的客观规律运用于低维度的世界中。即,以“降维攻击”的方式,最大程度地运用客观规律,将决策的危害降到最小。
相比三维,二维只有长度、宽度,而没有高度。也就是说,如果在一张纸上面生活着一只二维生物,我们用笔画一个圆圈将这只二维框在里面,那么这只二维生物从此刻开始直到死的时候也只能待在这个圆圈限定的范围中,因为在没有高度的二维世界里,圆圈成了该二维生物永远无法翻越的墙。但在三维世界里,逃离类似二维圆圈之类的东西就轻松得有些愉快了,因为对于三维生物来说这根本就不算回事儿,只要挪动步子就能逃出那个圆圈。换句话说,有时候高维世界的才有的客观规律不仅适用于低维世界,而且能完爆低维世界的终极难题。陶朱公就是一个很典型的“降维攻击”的例子,陶“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说明他站在了更高的维度,全面了解了人性、商业规律以及资源状况,从而不被眼前的景象蒙蔽,未雨绸缪,最终富甲一方。
从上文看来,“降维攻击”是如此具有优势,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具有高维度的思维呢?虽然我是毫无头绪的,但是东方的佛教、道教以及禅宗都是通过静坐内观、清修证道,从而大彻大悟开启自身意识新维度的。对此,说不定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