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男”秒杀“高颜女”
一女孩在国内某知名征婚网发了一则征婚启事,启事当中表露了自己的过人姿色、不俗的谈吐、对生活有较高的品味和追求等一些列有别于其他女孩的特质,想寻找一位年薪200万RMB,年龄不超过32岁的男友,以过上有钱有闲、住豪宅、开豪车的生活。
她最终选择的见面对象,是一位商科背景出身,从事金融资产评估和风控的家伙,女孩对之前在网上已经提到的“独特品质”和美好愿意进行一番描述之后,男方像进行资产并购的尽职调查一样,利索地对女孩进行“基本面分析”,他说:“请原谅我的直率,从资本投资的角度看,和你结婚不是最优决策”。
女孩顿时诧异,但男方并没有就此打住,他接着说:“抛开细枝末节,你选择结婚对象,其实是一场‘财貌交易’,你可以提供自以为倾国倾城的外表,我提供能够满足你一切开支的货币支出,也算是童叟无欺、信息对称的公平交易,”他喝了口水,继续说:“但这里有个非常致命的资产缺陷,就是在不久的将来,你的美貌会消逝,你的皮肤会松弛,你这张画皮会褶皱,而仅就美貌而言,市场上永远不缺乏高度替代性的类似资产;恰恰相反,我的财富收入和职业前景,按照目前的市场估值,却很可能逐年递增,所以对你这样‘性质单一而遵循加速贬值路径’的资产,我的最佳选择不是购入,而是租赁,不是长期持有,而是暂时持仓,当资产价值加速折旧而跌破我心里价位时,我会选择抛售或进行资产置换。”
女孩一脸惊愕,在瞬间被无情秒杀!
现实当中,类似的戏码在不断上演,但你还是会吐槽,“太势力了”,“太现实了”,“太伤人了”,“太狗血了”......
等等,这充其量仅仅是婚姻资产化的开端,更谈不上所谓的金融逻辑分析,所以,烦请接着往下看,精彩在后头!
二、“看不见的内裤”
阅读此类对现实社会现象进行经济学框架分析的文章时,一再切记,首要一点是先把经济学那条“看不见的内裤”给拎出来,否则你十有八九会误以为我是“不穿内裤的流氓”。
所谓“看不见的内裤”,其实是指经济学分析框架中隐含的假设前提。
见到朋友,你会问“你今天吃了吗”,而不会问“你今天穿内裤了吗”,因为“穿内裤”是符合正常习俗规范而被一致默认的前提,即使大家都没有看到对方的内裤。所以在对经济学的前提假设达成一致的认可后,方可以进行经济分析;此外,你还可以大胆说“任何两个人穿的内裤几乎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同样,根据个人对经济学理论框架自我建构的内在逻辑和体系不一样,个人的逻辑分析背后所隐藏的假设前提也因人而异。先别急,文章的最后会把“内裤外穿”,把隐含的假设前提给你看清楚的。
三、何为经济学?
最近坊间有两把火,一是“互联网金融”,二是“改革牛”,或称“政策牛”,形形色色的经济、财经、政经新闻铺天盖地而来,经济学作为“显学”之首,更是备受推崇。
经济学真的可以预测股票价格,教你投资理财,让你快速发财致富吗?
经济学以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参与主体(称“经济行为人”)的具体行为、乃至行为背后的动机为分析对象,试图运用其固有的学科理论体系进行“现象的阐述”、“成因的剖析”、“趋势的预测”和“政策的设想”等;进一步地,这些分析有着以下的形式载体:一些列的因果推论或逻辑演绎和归纳,时下成为主流而喧嚣尘上的,是建立在复杂而严谨的数学推导和数理模型之上,运用海量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分析而得出的数理形式;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形式载体和分析结果,无一不是建立在某几个既定的前提假设之上,这些前提假设乃是经济学基于对现实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而做出的高度抽象把握,从而被默认为合理存在,或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对梳理复杂社会现象、阐述现象背后的经济因果关系是有裨益的而对现实经济社会做出的必要简化;再者,对这些既定前提假设的质疑和拷问,起码会导致这样两种结果:一是自成体系的逻辑演绎和命题证明的整个理论大厦会顷刻倒塌;二是对假设前提的修正和发展,往往会诞生新的学术建树,乃至新的理论流派类别等。如是,后人才得以看到“哈耶克大战凯恩斯”这样经典的流派争论。
经济学最基本,也是最经典的前提假设,在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欲望(欲望在这里是中性词,有别于文学作品中窥视人性时所用的“贪婪”一词)的无限性,则构成了一对“动态共生”的矛盾;无论是得益于社会分工协作日益精细化而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还是由于人类思维创造力发展、灵性洞开而致使的精神文明的加速演进,在很大程度上,或明或暗地,这一矛盾都如幽灵般地,贯穿其始终。
通俗地讲,其背后的金融逻辑,是运用经济学基本的“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方法,来“对欲望进行货币化处理,以使矛盾得以有限的调和”的动态过程。人类的欲望在经济学上称之为“需求”,而“需求”被放置在具有商品交换的经济体系当中,都可以通过货币来衡量,更具体地讲,是由货币的形式化“价格”来量化欲望得以满足所需要付出的代价,经济学称之为“成本”,当这一思维在人类社会经济领域逐渐普及开来时,西方经济学则从欧洲神学当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文学科;而经济学被数学公式和复杂数理方程所“绑架”,则是在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之后成为主流;在包括股票、债券、稀土矿、贵金属在内的各种交易市场上,经济资源交易的“量和价”的关系,成为各个经济主体的关注的对象,所以说“供给-需求”分析,是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大厦的基石。
“供求传递机制”在现实社会经济活动当中之所有效,是因为“货币”这一神奇的发明,在经济活动领域当中,货币一般被认为的商品流通的媒介,但究其本质,则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刚性制度”,由这一制度进行“强硬背书”的“价格”,则成为“供求传递机制”主要信号。
所以,当建立在价格信号之上的“供求传递机制”深入渗透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角落时,“经济学帝国主义”就开始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取得话语权,甚至成为“话语霸权”;就这样,经济学成为“显学”,一时洛阳纸贵,世人趋之若鹜且乐此不疲,现实的写照,则是人类社会分工协作的每一个细胞,乃至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都无可避免地散发出浓重的“钱味儿”。
比如婚姻!
四、婚姻资本化的金融逻辑分析
与一般金融资本市场当中的“非人格化”资产不同,在婚姻的社会关系当中,行为主体是具有“人格化”的“流动资产”,分别称为“男性资产”和“女性资产”;其次,由于这两类资产自身禀赋各异,导致了婚姻市场对其估值时的“价值节点”出现差异,或称“资产歧视”,对“女性资产”而言,则聚焦于年龄、外表、色相、出产地等方面,而对“男性资产”则首要关注其财富净值,其次是外貌、身高。这里特别指出,经济学当中的“歧视”是中性词,而非贬义或褒义词,对于那些呼吁“男女平等”,或控诉“性别歧视”声音,在金融逻辑的分析框架下,可以当做白噪声给屏蔽掉。所以,鉴于现实当中诸多你懂的事例,加上本文的逻辑分析仅仅是经济学“实证分析”,而不涉及“规范分析”,所以上述故事中把婚姻契约的缔结看做“财貌交易”是合理的。
婚姻契约的缔结,乃是来自这样一个美好预期:婚姻关系的缔结,或称“男女资产”的并购,会产生“协同效应”,即可以在资产并购后得到一个很好的资本溢价,以达到“1+1>2”的效果。无论承认与否,缔结婚姻关系的双方,其实是两项具有“人格化”的资产在进行“并购交易”,尽管这两项资产具有高度的“人格化”特征,但其也遵循一般的金融原理,即会不自觉地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尤其是那些商科专业背景出身、从事金融行业的金融男女,他们受过较好的高等教育,有着较高的智商和情商,当面对频繁而复杂的资本市场交易时,他们又保持着惯常的理性和职业警惕,这导致了他们比任何其他行业的人,更为容易窥视人性的罅隙和人情世故的“伎俩”。
当然,现实当中的“饮食男女”,也不都是“金融男”和“花瓶物质女”,还有不少无论从颜值,还是收入等都处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男男女女,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数值是“实际值”,即是根据“颜值市场”得出的公允数值,而不是自己心里自以为的“名义值”,因为每个人“自以为的名义数值”都是满分的。为何?人性中的“自我”使然也!但当面临是否缔结婚姻契约的抉择时,男女双方却变得犹豫不决,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男方在犹豫,“还早着呢,我还没做好准备,再看看吧”,或者,他在思索着同一个问题:这起婚姻契约的缔结,对我来说是不是合理的?即是说,是否能够带来足以覆盖成本的“资本溢价”?
因为由资本禀赋差异而造成的“资本歧视”(再次提示,“资本歧视”和经济学当中的“价格歧视”一样是中性词,并无褒贬之意),成为任何面临此类问题的理性行为主体都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从资本价值走势来看,假设资本的价值走势都遵循“倒U型”路径,“女性资本”价值的“峰值拐点”来得早,按照民间“女人发烧友”群体的数据显示,这一拐点往往出现在女人的25岁左右,正好对应着“男性资本”价值走势的快速上升期;从资本的时间价值来说,“男人资本”和“女人资本”在未来能够产生的预期现金流完全不一样,特别是对那些除去较好颜值外所剩无几的“花瓶女”而言,资本在未来的预期现金流是呈逐年加速递减状,而现金流折现的现值和投入成本相比,很可能是一个具有负NPV的投资项目,与之相反,“男人资本”的增值会遵循加速路径,随着社会阅历增加,心智的成熟和视野的开拓,其职业所代表的社会分工会给予足够的社会回报,不仅仅包括货币收入,还包括职位升迁效应和社会口碑效益等“外部溢价”效果。
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他选择“租赁”而不是“买入”;选择“暂时持仓”而不是“长期持有”,为什么他“仅仅和你交往但不会和你结婚!”
五、高颜值怎么了?
经济学当中的变量分为“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外生变量由经济子系统内部生成,是经济分析框架内部所要探讨的变量,比如分析“股票价格和成交量”之间的关系时,股票的价格就是内生的,要根据成交量趋势去预测其未来价格走势,而股利和个人所得税率高低,暂时就是外生的。
高颜值本身是一个优异内生品质,从群体的横向比例来说,高颜值是具有高度稀缺性的内生禀赋,从古至今有太多数不清的英雄与美人之间的刚柔博弈、血泪交锋、缠绵悱恻,都发生在这批具有高颜值特质的群体身上;但从群体的代际数量来说,“好看的姑娘像韭菜,割一茬又长一茬”,花朵盛开的短暂数年,终究敌不过明日黄花而暗自垂泪的凄惨晚景;和所有颜值群体一样,高颜值群体的行为也受大脑神经中枢系统的指控,而当某些高颜值行为主体有着与其颜值极度不匹配的大脑时,往往会带来不少让人厌恶的品性,这些品性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往往会把高颜值的高溢价给完全抵消掉,以致高颜值成为绊脚石。
直白地说,一个女孩,如果除了本身的美貌之外几乎一无所有,那是很心痛的事情。如果我是你理想当中的男生,即使我不是商科专业背景出身,我也很可能不会娶你,因为除去你父母赐予你的样貌和暂时殷实的家境,除去充斥在你言行举止当中的猜忌、嫉妒、谄媚、娇气、矫情和对物质的挑剔之外,我从养尊处优的你身上几乎看不到任何能够欣赏的内生品质;而一个男人由内在的才情与胸怀而散发出的睿智与风度,是源于自身的阅读和生命的历练,他不会与一个庸俗的花瓶缔结长期的婚姻契约,也不会为了本能的性欲而臣服于你,除非你有着与颜值相匹配的内涵和智慧。
六、内裤外穿做超人
“婚姻是一起契约的缔结”的观点可能还有不少人接受,但对婚姻进行资本化,再用金融的逻辑进行分析,这样“赤裸裸”的“势利”行为在很多人看来是无法接受,甚至是愤慨的。虽然在前面提醒过读者注意经济学分析假设前提那“看不见的内裤”,但你会说“我还是不明白那假设前提的具体内容”。
那好吧,在文章最后我就把“内裤外穿”,当一回超人吧。
首先,上述分析仅仅是将“婚姻”进行资本化,从而进行金融逻辑分析,而不是“爱情”的资本化;其次,开篇的故事当中是“对象们”在网上征婚,而不是“恋人们”在谈恋爱;再次,高颜值群体其实也有不少是有智慧和内涵的,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则适用于芸芸众生中的凡夫俗子。
所以别误会,我并非“不穿内裤的流氓”。
你或许会问“难道爱情和婚姻无关吗?你相信爱情吗?”
我如果回答“我相信爱情”,你还会接着问“那把婚姻换成爱情,用金融的逻辑分析,结果还是选择短暂租赁而非长期持有吗?”
我的回答是这样的:爱情无法资本化,我也无法用金融的逻辑进行分析。
为什么?
因为解释人类社会活动行为是包括社会学、伦理学、法学、哲学、历史学、传播学等社会学科理论发展的共同实践任务,而非经济学这一“显学”所独占,经济学自身有着其固有的学科理论局限,时下经济学“帝国主义”在任何社会领域都占据话语权,趾高气昂地指手画脚,其实是“穿着内裤在跳舞”却好为人师的傲慢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