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边读边悟《深度影响》一书中的精髓,同时,注意观察了周边的人和事,觉得合作性思维太重要了…
今天上午,听到我的同事情绪失控般地和其他部门的一个同事电话说工作的事,其实,主要是因为她认为那个同事应该负责的工作,他没有做,影响了目前的工作进度,而我这个同事就很着急,一直用责怪的口气和他沟通,虽然句句在理,逻辑也没有问题,但是,别人就是不配合,仿佛让她更加的愤怒…
其实,她陷入了一个叫“知识诅咒”的怪圈里,没有找到对方的“信息缺口”,沟通是不同频的,从而沟通一点没有效果。
那什么是“知识诅咒”呢?
换句话说,我们一旦掌握了某种知识,就无法想象没有掌握这种知识时的心智状态,这会导致我们没办法在对方没有这种知识储备的状态下和他沟通,这种情况就叫做“知识的诅咒”。
这个时候,一种更高级的沟通能力在身上发挥了作用——就是感性地打动别人的能力。
就如美国当代著名诗人玛雅•安吉罗说过一句话,“人们会忘记你说的话,人们会忘记你做的事,但是,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你给他们带来的感觉”。
所以,你要意识到,你经历过的许多事情别人并没有经历过,你感受到的许多事情,别人并没有感受过哪怕你确实讲清了道理,但还有许许多打动你的细节,没有呈现出来。这时,你就会给别人贴上“不配合”的标签。
如何具备打动别人的能力?成为了是否具备影响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其实,并不需要你有多么高超的口才或者多么丰富的情感——只要你能突破一种叫做“知识诅咒”的思维局限。
那么,怎么能更进一步破除“知识的诅咒”呢?
比如说:两个同事在讨论工作,A说:“我看了一篇文章,特别适合我们参考,它的结构是…”,B说:“这个结构我们也在用啊”,A又说“不一样啊。我们的结构是…”
他们争辩了10分钟,各自沉浸在自己的“知识的诅咒”里。我忍不住打断他们:“把那篇文章发出来,看完再讨论”。
展示,并非说服。
读到文章的最后,你有没有发现,讲故事是不是比讲道理更能打动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