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长春已两月有余,虽然还有诸多的不适应,但是我已经渐渐熟悉了大环境,然后也逐渐地融入了这个大群体。
长春又作北国春城,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大概定格在7个月前。那时我从中原大地只身一人带着勇气带着好奇更多的是带着疑虑乘火车前往长春,想想那时的自己,颇有一副闯关东的气概,当然,谈不上英雄。头天下午从郑州乘车,经过20多小时的颠簸,在第二天的下午,火车准时到达了目的地。下车的人不多,我排着队缓步走出车厢,刚走出车门,一股冰凉的空气随之扑面而来,凌冽而清新,我不禁深吸一口,简直心旷神怡。要知道,刚刚在雾霾尤其严重的郑州熬过了冬天,又在密不透风且闷热难耐的车厢里困了20多小时,当时一阵清新扑面的空气,简直就如同干涸沼泽中奄奄一息的鱼儿重新回归到了江河中那样得自在、快活。清新冷冽的空气大概是我对长春的第一印象吧,的确,长春的森林覆盖率较高,一年四季的空气大都是很好的,不然,怎么称得上是森林城市和宜居城市呢。
紧接着的两天我参加了笔试和面试。说到面试,我不得不加一陈述,因为它给我留下的回忆要更为深刻也更加升华。面试安排在复试的第二天,那天上午,我不早不晚地到了候场的会议室,当时的屋子里差不多已坐满了人,这些人后来几乎都成了我的同班同学,由于我们大多数都是头一次见面,加上又是在等待一场相当重要的考试,周遭的气氛虽然谈不上压抑,想必每个人都有些许的紧张,至少,那时我是这样的。接下来按流程签到、填信息、分小组,然后开始了面试。依照顺序我排的比较靠后,于是我就跟同在等候的同学攀谈了起来,讨论面试老师会怎样提问,我们又如何的回答,讨论复试会不会刷人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大家以交谈的方式排解着心里紧张,顺便打发等待的时间。后来,轮到了我。我礼貌性地敲门,小心翼翼地推开门,屋子不大,里面坐了一众的老师,一眼看过去,几乎都是面带微笑和蔼可亲的女老师,只见院长坐在办公桌后的椅子上,其他老师并排坐在侧面的沙发上。我径直走进去,鞠躬问好后坐下,先是做了个自我介绍,略显紧张,以至于只介绍了准备的一半。接着又按要求抽了两个专业课的问题,一个简单,我脱口而出,另一个则是我没了解过的概念,我试着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结果似是而非,院长听完后带着聊天的口吻对旁边的老师说,他是跨专业的,回答不上来正常,然后又转过来,先是给我解答了那道题,又让我再抽一题回答,这次我抽到一个关注效率与公平这样开放性的论述题,我回答的还算规矩。接下来是英语口语,话题是介绍家乡,这个我倒是有准备,却还是略显结巴。总之,不管是当时还是后来,我对自己复试的表现实在是不能满意。临近结束,我旁边一位亲切的女老师同我聊了起来,她说郑大不错,对我没能考上第一志愿表示可惜,我也表达了对长春的喜欢以及在吉财读研的希望,后来,这位老师竟然成为了我的导师,这一点让我觉得颇为奇妙。整个面试过程,老师们都营造出那种平易近人的气氛,以聊天唠嗑拉家常这样很东北的方式面试,让我倍感温暖,轻松而舒适。要知道,三月下旬的长春,河水还是冰冻,草木也没有发芽,北风一个劲的吹,时不时的还会飘上一阵子雪花,而我又是从三月已是春暖花开的南方一路向北而来,重新回到了冬天里,仿佛经历了季节反转,时光倒流。但是,在经历了与老师同学们的接触之后,尤其是经过面试之后,起初心中落差起的沟壑无疑被这里舒适温和的人际关怀所抚平了,通过后来在这里读书、生活,这种感受也愈发深刻。的确,东北人整体上豪爽直率又热情亲切的性格绝非虚传,不然,怎么称得上是白山松水、人杰地灵呢。
时光飞逝,时光也永驻。这是前段时间看的电视剧里的一句台词。的确,时光荏苒,低眉抬眼间四季变幻。此时的长春早已进入了一年中最漫长的季节,前两天下的今年的第三场雪,在这两日也化的差不多了。很显然,雪会消,记忆永远不会融。
2016年11月15日
于吉财逸夫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