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集评注本》,正文199~230。内容:《中国大众教育问题》。
一、大众教育
“中国已到生死关头,我们要认识只有民族解放的实际行动才是救国的教育。中国的国难不是少数人可以挽救,我们必须教育大众共同抵抗,中国才能起死回生。”大众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为大众谋福利除痛苦的教育。它和“小众”是相对的,是把受教育的机会还给所有愿意学习的人民大众,而不是之针对有机会有金钱的统治、压榨人民的某一部分“小众”。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大众受教育的状况。
“大众教育对着麻痹大众的歪曲理论,是要迎头驳斥。始而装痴装聋,继而变成哑巴,终之而拜倒在当前的势力下,这是帮凶教育而不是大众教育。”教育是有时代性的,所有的教育都要根据时代的不同社会的要求不同进行调整,这样才能说教育是面向大众的。当时的中国,就需要利剑一样的教育出鞘救国,所以只有排山倒海之势掀起轰轰烈烈的运动,才能快速促进大众教育的发展。
大众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社会即学校。即知即传。”社会即学校是让人们向社会学习。学得杂、学得广、学的有用。即知即传是让人们学了就教,有新知识就要学。这样学的及时,教完别人又加深了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理解。这种形式为促进大众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国家、大众、教育,陶老内心估计再无其他。两相对比无论是民国时期的大众教育,还是现在的义务教育,都是在不断前进中获得更多的动力。“现在是教育与国内赛跑。我们必须叫教育追上国难,把他解决掉。但是教育这个东西能帮助解决难也能加重国难,我们是不可以随便干的。”政治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者再没有“赛跑意识”可就真的赶不上了。当然,我所说的赛跑,不光是指教室布置、桌椅、多媒体等硬件条件,更指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引领学生创新的意识。
二,学生学情
我们常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平时有些课堂,各个环节设计精致,课件精美,语言精炼。讲课老师把自己讲感动,把听课老师讲动心,学生却一脸茫然。就是因为老师的话虽精炼孩子们听不懂,课件精美学生没有兴趣,环节设计再精致也没有用,因为教学设计没有基于学生的学情。
“白话文,教人聋;读起来,听不懂。谁听不懂?大众听不懂。”
任何新的学习,都要经过一个与旧知(已有的知识水平)建构的过程。如果缺少旧知,学起来会非常困难,就如一个孩子二年级没有读,直接学三年级的知识一样。这“旧知”就是学情。学生的学情就是老师讲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当然,建构的过程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等于没有学习。
如何掌握学生的学情?“跟学生学。你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他要吃白米饭,你倒老是弄些面条给他吃,事情是会两不讨好。”
掌握了学情,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老师要学会示弱,增强学生的自信。最最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孩子们一旦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一切想法皆有可能。
三、团队力量
在一个农家有匹白马和一头驴子在家干农活,有一天唐僧取经经过这户人家,他想挑选其中一个陪同他踏上取经之路。驴子说十万八千里太远了,我肯定完不成,我就不去了。白马选择了去。十年后,唐僧取经归来,白马有功获封赏,它的朋友驴子却还一直围着石磨打转。
其实驴子不比白龙马少走多少路,只是一个选择了平庸地原地打转,一个选择进入一个前进的集体。 “个人的前进是最靠不住的。她他高兴就前进,灰心就落伍,谁也不能为他保险。唯有集体的前进行动才能帮助我们一世到老的前进。”每个人都有惰性,成不成功多数是因为我们身边是什么样的人。进入一个前进的集体,才能保障一个人持续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