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的镜脚无法承载镜片的着力,耷拉在儿子的脸上,极为的不和谐,帅气颜值瞬间跌落谷底,这是最近发生在儿子身上的囧事,事因他而起,结果是我促成,后面一一道来。
儿子非常喜欢尝试,沙发皮下的结构、同学嘴唇的裂口、眼镜脚能不能折断等等,有些事真让人哭笑不得。我内心对儿子的形容词有:快手党、冲动派、欲望精……
三件极具代表性的事件让大家了解一下我的儿子。
第一件。记得是儿子三岁的时候,才刚会使用小剪刀,小心翼翼的拿着,一垫脚一回头的警惕表情,加上慢吞吞地走向沙发的动作,像极了电影里即将搞破坏的人,他对着沙发的扶手看看摸摸,正准备刺向沙发的时候被我阻止了,这算是暂时保住了我的“头等舱”沙发,从那以后儿子经常观察沙发,总想拿点什么东西把沙发的扶手拆开,我也时常提防着他。时间转眼来到儿子九岁,已经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一天回家,儿子惊恐的看着我,欲言又止,一副祈求我饶恕的眼神,我就知道出事儿了,果不其然,我的“头等舱”沙发还是被他拆开了,罪证还是那把剪刀,一个奇丑无比的十字口子摆在我的眼前,在异常愤怒的情绪背后却有了一丝释怀,‘迟早会有那么一天的’想法让我放下了怒气。
在这件事情后,我找儿子聊了缘由,儿子理直气壮的告诉我,因为我很早就想知道沙发扶手里有什么?木头!棉花!塑料!还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因为我不断阻止的行为反而助长了他深入探索的欲望。我诧异了,沉思了。
第二件。这是听儿子口述的一件幼儿园的事件,儿子班上的同学不小心摔倒碰破了嘴皮,所有的同学看完热闹后都很快的走开了,可是儿子却越走越近,甚至想掰开同学的伤口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这是儿子口述的心理活动。当时走得很近的行为被同学们看见后都感到非常的诧异,甚至老师也不理解,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难道有暴力倾向吗?
听到这件事情的我,恐慌和不知所措,心里跳出的第一个想法是,完了,我想这孩子恐怕是有什么隐疾吧!各种乱七八糟的想法全部涌入我的心里。后面和儿子交流后得知,他只是想知道皮肤下面是什么?而我们把这个事情复杂化了,我再次陷入沉思。
第三件。这件事发生在最近,据说儿子当时很好奇眼镜脚弯曲的地方是否不会折断,于是拿着眼镜脚衔接的位置一直不停的转圈圈,几圈一下来,断了!折断后,他很害怕,因为他知道眼镜还是很贵的。可明知贵,却还是控制不住探索,换来的结果是,我让他戴着残缺的眼镜艰难的渡过了大概三周时间,中途还为此和家人发生争执,再此期间只有让儿子接受惩罚的心理,希望他今后能爱惜周遭一些,如何引导,我陷入了焦虑中。
沙发事件、嘴唇事件、眼镜事件都让我陷入痛苦和煎熬中,也曾经一度认为孩子有严重的多动症,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痛苦中。当愤怒消失殆尽,我开始认真的分析这些事情的缘由,发现这三件事件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坚持、探索、冒险,我思考是否小男孩儿的世界里都有这些经历,想到这里时,我忍不住询问了家里的男士,小时候都是这样吗?回答是一致的,不仅男士,女士的回答也是一致的,包括我自己,越阻止越想尽办法达成的想法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理,这一刻我释怀了。
陷入沉思的第一个问题:在学习求知的路上,理论和实践是互相支撑的,作为孩子只是不知道有可能存在的危险,为此,我找到儿子讨教,儿子说,如果妈妈告诉我,存在危险或者不允许的原因,或者换一种方式告诉我探索的内容,我的欲望不会被压制,像沙发事件一类的事情就可以避免,回想当时自己处理的方式是吼、阻止、不加解释,原因是我把孩子当成了成人,我觉得他懂,而其实他不懂。
陷入沉思的第二个问题:叛逆的孩子可能就是这样慢慢促成的。因为初为父母的我们,哪里知道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只是一味的告诉孩子,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要做?可孩子的心理是,这个是什么?为什么就不能做?真的就不能做吗?所以求知、探索的精神一直在内心深处牵引着他不断接近真相,而孩子哪里知道危险,而教育的本质不就是,孩子学着父母的样子吗?这一刻我明白了,陪同的教育,比孩子独自尝试,安全性、趣味性、教育性会更高,孩子的叛逆情绪也会被削减很多。
陷入沉思的第三个问题:关于教育,父母的角色除了言传身教还有什么?反思是第一个出现的词汇,日得三省,人可自知,方可调整策略,及时纠偏,每一日我们都在反思和纠偏中成长。学习是第二个出现的词汇,求医问药,不如不耻下问,知道孩子的需求,向孩子学习直面问题,总好过纠结痛苦憋出内伤。温柔以待是第三个出现的词汇,小树成长中的依偎,长大后才会保护小树,从小爱到大爱,从小我到大我,温柔的胸怀会给孩子心中种下一棵普世的种子,静待发芽。
愿吾儿温柔以待这个世界,愿这个世界也温柔以待你,如若狂风肆掠也不要害怕,张开五指,风会从你的指缝中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