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座滨海城市,虽然盐田和南山、宝安区都有海,但充分体现海洋魅力的,唯有大鹏半岛。即使节假日人多车多,也不妨碍大鹏半岛成为深圳人的后花园,最南端拥有黄金海岸线的南澳无疑是最佳去处。
南澳不仅有阳光沙滩,还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来聊聊南澳的人和他们的文化。
疍家人
深圳的文化分区是西部广府文化,东部客家文化,而大鹏沿海则疍家文化。疍这个字读dan,疍家是沿海水上居民的统称,自宋代以来就有“疍民”的记载,疍民世代以舟为家,靠出海捕鱼为生。
就大湾区而言,疍家人分布在珠三角及港澳各地。深圳的疍家人生活在大鹏湾,他们是那里的原住民。香港的疍家人居住在渔船上,停泊在避风塘内,是古代南海县的原住民。
语言
湾区的疍家人说粤语疍家话,语音与广州话相近。据说香港的英文名Hong Kong是疍家话的音译。可见,疍家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生活方式异于陆地的文化族群。
随着时代的变迁,漂泊水上千年的疍家人也经历了“洗脚上岸”的生活转变。南澳南渔村、半天云村等是大鹏疍家人上岸定居的地方,他们虽然抛弃了舟楫,走上陆地,但是世代沿袭的民风民俗也部分保留了下来。
饮食
疍家的美食可不少,比如鱼笼糕和红糖九层糕。说起南澳疍家,海胆粽是招牌美食!海胆是南澳人的日常食物,民间有“无钱买鸡蛋,餐餐食海胆” 的说法,靠海吃海就吃了200多年!
粽子本是端午节的时令食品,但在南澳,农历三四月是海胆最肥美的时候。大鹏湾刚捞的海胆、七娘山种植的糯米和林中现摘的芒叶,就地取材让三者相结合,就诞生了南澳特色美食-海胆粽。所以当地人才说最美味的海胆粽只能在三四月吃得到,这是山与海的自然馈赠!
海胆粽的制作手法已传承了近200年,还在继续延续。海胆的鲜美,糯米的软糯和芒叶的清香,还有干瑶柱、五花肉的提味,食材之间相得益彰,让南澳海胆粽成为疍家饮食文化的代表,也是深圳的美食名片。再也不要说深圳没有特产啦!
祭祀
汉字文化圈长期保留着祭祀文化,根据对象不同,分成祭祖和祭神。祭祖文化已在清明节专题介绍过,不再赘述。祭神文化在沿海最为典型是祭海神。
疍户长期以海为家,一方面对海洋心存感激,另一方面因海上漂泊会受到台风和海啸的威胁,对海也会惧怕。所以,每逢农历日,疍家人在船上放上香炉,朝天跪拜,出海前要去庙里烧香,祈求平安,回来后还要还愿答谢。
No.1 舞草龙
这种仪式延续了500多年,是南澳疍家传统祭祀活动之一,分成扎-舞-送三个环节,全部当天完成。疍民于年初二上山割草,黄昏开始将草扎成节状,节节相连,头尾合在一起成为龙的样子。晚上开始舞草龙,每节插上香火,所到之处都摆好祭品,祈求吉祥降临。最后,将草龙送到海边空地,同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将燃烧的草龙于海中焚化,寓意龙归大海,祈求龙王保佑来年风平浪静,海事平安。
尽管如今已有精准的海洋天气预报,但南澳舞草龙在年初二举办已成为固定活动,哪怕是居住海外的游子也要在这天回来参与。
No.2 天后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神除了龙王,还有天后(妈祖)。疍民上岸居住后,仍不忘世代对于海洋的敬畏,建立了天后庙。南山赤湾有个官方的天后宫,每年在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期间都会举行盛大的辞沙大典。除了赤湾天后宫外,深圳其他沿海也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妈祖庙,现存多达十几座,连仅有千人居住的南渔村都有。
婚嫁
渔民娶亲是距今400多年历史的南澳疍家习俗。疍民以海为故乡,船见证了他们的生老病死,婚嫁也不例外,订亲、娶亲、庆贺等环节都在水上举行。
随着渔民上岸,婚嫁文化仍保留下来,比如迎亲舞和嫁娶歌。原本在水上举办的,现在改到陆上,水上迎亲舞变成模拟水上迎亲场面的渔民娶亲旱船舞。渔妇们由媒婆指挥,挥动船桨,敲打脸盆,列队作划船状,场面十分有趣。虽然笔者没有亲身经历,但大鹏所城有个关于南澳渔民文化的影像展,记录了真实的场景,值得去现场了解。
文化现状
疍家文化一直靠口口相传,代代沿袭,并无文字记载。不管是咸水歌,还是食物制作。随着疍家人上岸,迫于环境的无奈,不少习俗文化在消逝。
疍家人因海而生,因海而衰。疍户自古漂泊不定,饱受歧视。随着历史的演变,他们上岸定居。不少疍民重操旧业,做起了海鲜生意,但随着渔业式微,疍家也不希望后代再靠海上打渔维持生计,甚至都不想后代知道家族曾是疍家人。尤其在寸土寸金的深圳,蛇口、盐田等地的渔港和渔村曾是疍家人的生存之地,如今都列入城市更新进程。
来看看湾区的情况,江门的石板沙疍家风情岛上有一座200多年的人居历史的疍家渔村,完整保留下了内河疍家人的渔耕文化,如今引入了现代旅游业,这个活生生的疍家文化博物馆变成了湾区网红目的地。东莞虎门建起了疍家文化展示馆,用文字记录了疍家各种习俗,用特色活动让疍家文化被人知晓,让文化得到传承。等关口开放后,还可以去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馆了解疍家人的详细史料。
高楼林立的深圳,也保留了传统的一面。大家去大鹏半岛的时候,看海之后不要错过那里的人文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