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非借不读
——我是怎么把写作拖到下一周的
上周的文章,又是这周补的。
我要开始讲理由了。
题目其实早就想好了,好几天之前,我收拾了一下卧室窗台,看到那排书已经蒙尘许久。随手扒拉了几下,发现只有一本《时间简史》是读完了的,其他都是开了个头,夹了张书签、门票、名片随便什么的,就撂下了。那本《时间简史》,是借的。然后我就想到这句话:书,非借不读。
上周多次想起来该写了,不料,这事儿一直拖到周末也没写。昨天早晨跑步17公里,哎,今天挺累,晚上写吧。然后晚上吃完饭后,媳妇儿接到电话,刘振同学(《时间简史》就是借他的)磕脚了,准备去医院。回来的时候大概10点了,又累又困,干脆就睡了,至于写文章的事儿,早就忘了…
不过,我现在想借此反省一下我身上的疑难杂症之首——拖延症,就说写作。
你看,事情就是这么拖过来的。只有我这么拖拉吗?相信李笑来,我一定不孤独。
书非借不读,大体说的是一种现象:喜欢看书,如果是从别人那借来的书,很快就看完了,如果是自己买来的,很可能就放那了,反而不看了。当然这个现象并不绝对,真正爱看书的人一般不会允许自己的书架上摆着从未看过的书,就像是嗜吃的人见不得桌子上剩下饭菜。不过对于我,还真就这么回事。
借来的书,有一睹为快的兴奋,同时背负着“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心理压力,无形之中就要求自己快快看完,好早点还给人家,所以丝毫不拖拉的看完了。有时候看到了喜欢的书,就自己买下来了,然后内心就想,反正买回来了,什么时候看都行,也不着急这一会儿,先放放吧,一直放到堆满灰尘。为什么借来的书要快点看完,买来的书就不着急呢?这里面有个关键的地方:时间限制。这书不管你借来的还是买来的,看完看不完区别不大,只有自己知道。但是借来的书,你得还啊!时间久了不还书,心里就疙瘩,要是没看就还回去,还有点亏。这就是为什么借来的书抓紧看,买的书一拖再拖。不仅是看书,生活中很多事都是这样的,不管是否重要,只要不加一个时间限制,做起来总是拖拉。
所以我觉得,拖延症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做事之前没有给这件事加一个时间限制。比如写作,我们当初约定的是一周一篇,最开始的时候那个热乎劲,周中就完成了。过去一两周后,随着时间的沉淀,写作这件事也一起沉淀了,都是拖到周末才开始写。有时恰好周末有点事儿,写作就彻底拖到下一周了。
另外一点原因,是这件事的重要性。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有讲,事情可以分为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这四种情况。比如快周末了,客户经常要求周日去进行安装调试工作(这个时候工厂不忙,停机不太耽误生产),这时候无论我多么想过个周末睡个懒觉,周日那天一定会早早起床,收拾利索,去往客户那里,尽管内心带着若干不情愿。为什么不拖?这还拖,后果很严重啊!伺候不好这单就没了啊!所以我觉得并不是有拖延症的人做什么事都拖延,只是觉得这件事不重要不紧急,所以才会拖延。
写作这件事,没有给客户装机器那么重要的明显,也没有跑步一样正反馈来的及时,再加上一周一篇,所以做起来总是拖拉。
这里只说写作,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尽管一通分析,我还是我。有朋友大概略带嘲讽,“懂得那么多道理,还是%¥#@#¥”,我觉得不是这样。心学大家王阳明用其半生才明白要知行合一,穷尽一生做到知行合一。我本来就是再普通不过的的普通人,首先正视自己的毛病,理性的分析原因,然后学会如何去做,最终才是知行合一。不能因为做不到知行合一,就不再讲道理。
还是写作这件事,正反馈是不那么快的,但它一定是重要的,我决定从这一周开始,每周五当作我提交的最后期限。相信这件事一定会给我带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