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微博热搜一个话题让我看的有些心惊胆战,
#十二岁儿童弑母#
这算得上是一件灭绝人伦的极端事件。
看到有很多网友异口同声的讨伐:建议凌迟处死!
处死这个12岁的杀母凶手!
事件的悲剧源头,难道仅仅是这个12岁的孩子?
其实对于这件事,我不太想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讨伐什么。想起昨天才看过的一本书《身体从未忘记》结合这个事件,我想说点自己的看法。
记得有句让我映像特别深刻的一句话:
“幸运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童年时期一个良好的生长背景、有爱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夫妻关系,能塑造一个人健全的人格,和应对处理任何事物的能力、及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而拥有不幸童年的人,长期处在一个缺爱或压抑、放纵的环境,难以长出健全的灵魂,他往后的一生都会用在去努力修复治愈和填补童年的不幸。
这不幸包括对人际关系处理的影响、对工作抗压能力、事物处理的方式和态度的影响,甚至爱人和被爱的感知力、以及对下一代教育等方方面面,终其一生!
严重者会丧失人最基本的“共情能力”,最常见的表现则是:冷漠、自私、无感!
这个12岁孩子便是,给我呈现的最直观的感受是没有了基本的共情能力。
孩子的童年背景是:父亲角色的缺失、来自带有二胎而疲惫不堪的母亲的极端管束、过度溺爱的爷爷奶奶,没有好的价值观的引导,仅仅只这三个因素,这孩子的童年是不幸的,也最终毁掉了他,毁掉了他的母亲。这才是悲剧源头。
《身体从未忘记》这本书里说过:孩子其实是张白纸,也没有所谓是非对错的观念,而父母的行为准则便是孩子最直接学习的榜样,包括对孩子的人格健全的塑造,方方面面都来源于父母,甚至父亲角色的重要性要大于母亲。
可现实,大多家庭源于生活的压力,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养孩子的工作似乎是母亲专有,可当母亲的压力无处排解时,孩子就成了精神上的垃圾桶。
人这一生的好坏,最重要的阶段是来源于童年时期的塑造,好的童年会影响人一生。其意义大于人必须要考某名牌大学、要功成名就、要赚多少钱。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共情、爱人和被爱的能力、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力,那么其他都没有任何意义。
一个快乐的人生来源于一个有爱的家庭,一个有爱的家庭来源于一段和谐美满的婚姻。
世上任何职业都需要经过学习和测试考核来获得,唯有为人父母是不需要经过考试的,这是一件多可怕的事。
小孩并不能选择谁当他的父母,如果连自己都过不好、不能教育和陪伴好下一代,真的不要随意选择生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