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旧时光故事
竹竿巷,其实不是巷,是古城济宁一条专营竹器业的繁华大街。它位于古运河的拐弯处,偏东南西北走向,长约里许,宽约十余米,青石铺路,光洁照人,槐荫夹道,店铺林立。门面不论大小,一律前出一厦,灰瓦覆顶,漆柱矗立,古色古香。西通商业繁华的吉市口,过大闸北去,就是车水马龙的古槐大街。东连热闹非凡的水陆大码头小闸口。交通便利,人烟阜盛,是名扬四方的一条专营竹器业的繁华大街。
传说,竹竿巷本是一条极普通的小巷,散居着几百户不贫不富的人家。后来,从江南来了一位心灵手巧、善营竹器业的师父。他一眼看定小巷是一块风水宝地,便择地建房,安家落户,开了一个小小的竹器作坊,由于经营有方,不几年,便丰衣足食起来。老师父为人善良,思想开放,为了扩大营业,便广招徒弟,尽将一手绝活传授给他们。徒弟们学成之后,又自立门户,各自精心经营自己的小店,也都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再后来,徒弟们亦广招徒弟,一传十,十传百,原来一条普通的小巷,就成了一条专营竹器业的大街了。小巷从此也便有了芳名—竹竿巷。
说起竹竿巷,也真可说是名副其实的竹器加工群落和销售名城。竹竿巷的人,个个都是能工巧匠,一竹在手,各种各样的竹器用品,眨眼的工夫,就编制出来,大的如门、窗、筐、篓,小的杖、碗、鸟笼、凤车只风筝粗壮的如箔篙、棚架,精细的数竹雕、盆景、竹筒团扇,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这些既美号观又实用的竹器,吸引了城乡广大的百姓们,小巷真可谓终日顾客盈巷,热闹非凡。
小巷人经营有道,春节一过,便凑足钱钞,立在河边单等南国航船队的到来。船一靠小闸码头,他们就风风火火地挤上前去,购买上等的各路毛竹斑竹,车拉肩扛,将竹请回家,一时各家大小庭院堆垛如山,甚至连插脚的空都没有。远观近看,小巷成了竹的世界。小巷人一有了竹什么人间奇迹便立刻创造出来。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夜以继日地赶编起来。一时厦下院内,花样时新的竹器用品,尽展现在人们的眼底。春雪一化,南四湖、北四湖的渔民们,风风火火地顺运河摇着船赶到小巷,足足的买够一年的竹箔、竹篙、竹筐、竹笼、竹篓、“竹歪子”高高兴兴地载回家,捞起沉入水底的美好希望。
四面八方的农民们亦急急忙忙地驾牛赶车拥入小巷,选购美丽而实用的竹门窗、桌椅、床、篮筐,甚至孩子们的鸟笼、风筝带回去,将生活装扮一新。楝花初放,城乡的人们马不停蹄地拥进小巷,挑选称心如意的凉席、彩帘、躺椅、伞、扇、枕头、棚架,急急转回家,过一个爽心悦目的清凉长夏。秋风一起,各地的父老乡亲们急不可耐地闯进小巷,精心添置筐、篓、篮、扁担、扫帚、笆、耙、囤,忙忙带回家,赶收一个香喷喷、沉甸甸的金秋。
腊月一露粉脸,四城八邑的人们催驴赶车挑担,蜂拥小巷,精心采买过年的花船,竹马、灯笼、彩球、花篮、箩筐、蒸笼,一一拉回去,过个温馨祥和的春节。至于那些轻巧秀美的团扇,小巧玲珑的笔筒,精美怡情的竹雕盆景,小儿的竹马、花篮、竹根饭碗、佛徒们手中的念珠、书生们的竹箱竹柜,即可随缺随买,不分什么春秋四季了。白天的小巷,车水马龙,比肩接踵,夜间的小巷,火树银花,人头攒动,一年四季,热气腾腾,生机勃勃。小巷是竹器的世界,小巷是能工巧匠们施展抱负的天地,小巷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小巷是文明的象征。我热爱小巷,小巷给了我如诗如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