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朝花夕拾50+
提起中华民国,想必大家的很多认知都是来自于现在的影视剧。在电视上的中华民国,男人穿上了中山装,披上了大风衣,女人则穿上了旗袍,画起了妆,一群群穿着整齐校服的学生上街游行示威,呐喊“还我河山”,还有白天都是码头苦工流汗的上海滩,到了晚上灯红酒绿,夜夜高歌……
以民国背景为题材的影视剧《上海滩》剧照
但是大家是不是有过这些的疑问:一个电视剧里面中华民国是北洋政府,怎么另一部剧又是南京政府了?那些大元帅大军阀不都是国民党吗?他们自己打来打去打什么呢?还有怎么之前看到的中华民国国旗是五色旗,怎么又会有青天白日旗?孙中山、袁世凯之后的总统就是蒋介石了吗?蒋介石怎么不叫总统,叫委员长呢?
所以您真的了解中华民国吗?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中华民国总统的变迁史,一起走近这个充满风云变化又绚丽多彩的民国时代!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晚清格格们
腐朽的晚清政府,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盲目自大的国人开始有一部分人醒悟了过来,认识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开始了救亡图存运动。
最开始是清政府的自我救赎运动,以奕䜣、李鸿章、张之洞等晚清大臣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建设铁路、成立工厂、生产洋枪火炮、购买军舰、组建水师,想要通过提升军队装备和列强有得一拼,以此来保卫住大清王朝。
洋务运动开展三十多年之后,大清在甲午战争中败给了日本。当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运动,学习英国,将国家政体改为了君主立宪制,成立了内阁责任制。这时候梁启超、谭嗣同等知识分子认为,日本之所以能打败大清,是因为日本的国家政体比大清好,于是梁启超等一批维新派也想让中国的“中央集权帝制”改变成和日本一样的“君主立宪制”。
日本明治天皇在维新变法之后,开始着西服吃西餐,日本也开始全盘西化
后来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戊戌变法开始了,但是要成立内阁和议会,就必然会动到爱新觉罗贵族们的利益。于是只开展了3个月的变法,最终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贵族旧势力打压下去,光绪皇帝也被软禁起来,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这个时候,我们的第一位主角孙中山先生就要登场了。孙中山原本也是支持君主立宪制,但是经过戊戌变法的失败,他认识到皇帝在中国只要存在一天,中国就永远不能强大起来,于是孙中山那时候就决定了必须要推翻帝制,让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彻底消失。
从小在美国夏威夷长大的孙中山就以美国总统制和三权分立为蓝本,为中国制定了五权分立的总统制,以三民主义为革命核心,在夏威夷成立了兴中会,后来又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国民党前身),以吸引招纳国内外的有识之士,准备推翻清王朝。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借鉴朱元璋的“革命经验”,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带领着革命党人到处搞宣传和募集经费。经过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受到清政府的抓捕逃到了日本,于是孙中山一边联系和指挥着国内革命党的动向,一边在国际上为革命党拉赞助。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浪潮迅速席卷了半个中国,南方17个省纷纷宣布起义,加入革命军。这个时候的孙中山正在国外和五大银行谈判,请求他们断绝清政府的贷款转而支持革命军。
12月下旬,孙中山被革命军邀请回国,最终17个省代表进行投票,孙中山以16票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并宣布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政体变迁和南北分裂
中华民国五色旗,寓意汉、蒙、满、回、藏五族共和,也寓意五权分立
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了,但鉴于当时清朝宣统皇帝溥仪仍然在位,革命军方面与手握重兵的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达成协议,如果袁世凯能赞成以民为主的共和体制,并迫使清帝退位,那么临时大总统这个位置就让给袁世凯。
革命党本身也有很多人支持袁世凯,因为他们认为革命主要的目标是推翻满清的统治,袁世凯又是汉人,汉人来担任大总统其实也可以。所以当时袁世凯是全国众望所归,还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有实力也有能力,能够真正统一全国,安定秩序的一个人选。
袁世凯
从武昌起义后,袁世凯所督练的北洋军成为清室唯一一个可以抵抗革命的武装力量,但是袁世凯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大清迟早要完蛋。于是,袁世凯一方面努力压迫南方革命,一方面又和革命党人谈判,除了争取溥仪退位后自己最有利的地位外,也替溥仪争取到多项优待条件。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溥仪可以继续做皇帝,但是皇帝的法权不能超出清宫,至于皇室生活费每年要给溥仪四百万的银元,让他们生活。爱新觉罗皇族们觉得这个条件还不错,又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结束了长达268年的清朝统治,终结了中国长达2159年的帝制。
溥仪退位第二天,孙中山立刻履行承诺,向南京临时参议院辞职。不过孙中山在辞职文书中有个但书:临时政府地点必须设于南京,新总统必须到南京受任。然而袁世凯为巩固权力,以北方兵变为由,对此置之不理,3月10日径直在北京就职,并将首都定在北京。
袁世凯在北京宣布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南京临时参议院为了防止袁世凯做大,于1912年3月8日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中央政府体制改为内阁制。原来在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采行的是总统制,总统的权力很大,拥有行政、军事等权力,类似今天的美国一样。但是由于要让位给袁世凯,当时出于对袁世凯的不放心,所以制定出来的《临时约法》采用的是责任内阁制,对于总统的权限做了很多约束,总统基本上成了一个虚职,大权都落到了内阁总理手上,类似今天的德国内阁制一样。
袁世凯当然不高兴,于是在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成功的获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到了第二年,在袁世凯的主导下,废除了南京参议院公布的《临时约法》,改制《中华民国约法》,把责任内阁制又改为了总统制,甚至是超总统制,因为这个总统有十年任期,还可以连选连任,这个权利就非常大了,就跟皇帝差不多。
袁世凯身穿汉服,举行祭天大典准备登基称帝
袁世凯当选大总统的时候,虽然不是用贿选的手段,可是他是用逼迫的手段,那一天他就规定一定要选出总统来,不选出总统来,就不让国会议员走出国会殿堂。在他的逼迫下,有的文武官吏表示孙中山推动的共和制不适用中国国情,主张改变国体。这个提议到了两年后,国民代表大会批准君主制,一致拥戴袁世凯当皇帝。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脱掉军装,改穿龙袍,主持祭天大典,并在1916年1月1日将国号从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然而,各地反对声浪越来越大,袁世凯当了81天的皇帝后,在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恢复民国,仍居大总统职位。3个月后,57岁的袁世凯病逝,由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一年后再改由直系首领冯国璋代理大总统。
北京政府动荡不安,孙中山于是号召部分国民党议员(同盟会在1912年8月改名国民党)南下广州,另组新政府——南方军政府,至此,中华民国正式分裂为两个政府。
北伐战争和蒋校长的上位史
民国军阀割据形势图
虽然自袁世凯去世后,北京政府依旧运作,但是袁世凯的手下谁也不服谁,都不听政府的调遣,各自割据一方,执行各自的法令。这时候的北京政府就如同东汉末年的朝廷,而各地军阀就像当时的各路诸侯一样,互相兼并,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地盘,开始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当时比较强大的三大军阀就有:东北三省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占据北京和河北的直系军阀冯国璋、以及控制山东、安徽、上海、浙江等东南沿岸的皖系军阀段祺瑞。(北洋三大军阀:奉系张作霖、奉系吴佩孚和直系孙传芳)
所以在这种谁也不服谁的情况下,必须要选一个都不是军阀的人来当大总统。于是在皖系首领段祺瑞的运作下,北京政府选出了一个文人——徐世昌,成为了中华民国的第二任大总统。位于广州的南方军政府国会也在1921年5月5日选出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由于广州的国会人不够,不能正常的开会,所以称之为国会的“非常会议”,选出来的大总统也叫做“非常大总统”。
国民党党旗,也是广州军政府时期的国旗
至此,北方的徐世昌,南方的孙中山,一个国家出现了两个大总统,但这两个大总统在法律的地位上都有争议。但在国际上面,英、法、俄、美、日等列强当时承认的是北京的袁世凯政府,所以在国际事务上面都是以北方政府代表中华民国。而国内为了区别两个政府,把国际承认的北京政府称之为北洋政府,广州政府称之为南方军政府。
孙中山看到了一个国家不仅没有强大起来,相反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于是决定要打掉这些地方军阀,完成统一。这时候苏联爆发了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在中国国内传播,孙中山看到了希望,于是孙中山联合共产党,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军事人才,为战争做准备。
孙中山先生视察黄埔军校
然而在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突然病逝,国民党全会决定广州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在委员会上选举汪精卫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但是国民党中央职权由政治委员会执掌。
1926年7月9日,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为总司令,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州起兵,发动了北伐战争。北伐前期非常顺利,一年时间里,北伐军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后,广州国民政府也搬迁到了武汉,国民政府的首都也随着迁移到了武汉。
北伐战争时期担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
但这个时候,1927年4月12日,掌握军事大权的蒋介石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并在南京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出任总裁,导致了武汉和南京两个国民政府各自为战,各路军阀开始趁机反攻。其中,直系军阀孙传芳与奉系军阀张宗昌组成联军反攻南京,直系军阀张作霖率军进入河南直逼湖北武汉。
最终迫于压力下,武汉和南京双方进行和谈,最终的结果就是:武汉政府断绝和共产党的合作,武汉政府归于南京政府,但是蒋介石必须下野。双方达成谈判,武汉政府于8月19日搬迁到南京,史称“宁汉合流”。(武汉简称汉,南京简称宁)
国民革命军军旗,后来南京国民政府将党徽移至左上角,成为了后面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宁汉合流四个月后,1927年12月3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上海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会议的最后一天决定恢复蒋介石北伐军总司令的职务。1928年2月,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会上蒋介石被举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于是蒋校长变成了掌握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蒋委员长。
南京国民政府内部事宜稳定后,革命军也开始了二次北伐,同时也在南方围剿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工农红军。在北伐战场上面,得到了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的加入,于1928年攻克北京,张作霖被迫撤回东北,在途经皇姑屯时,被日本人炸死,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五色旗更换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服从蒋介石的南京政府,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走马灯式的中华民国元首
北伐战争形势图
北伐战争结束后不久,爆发了日军侵华战争,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展开了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后面的事情大家也都比较熟悉了,这里就不用再做赘述。我们说回中华民国时期,到底产生了多少总统呢?
孙中山的广州政府,到汪精卫的武汉政府和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在上文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咱们接下来就简单的说一下,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一共产生了多少位国家元首。
北洋政府最后一位实权执政者张作霖
如果把1924年年底的段祺瑞的临时执政,和1927年和1928年的张作霖的大元帅算进去的话,北洋政府大概有十任国家元首,这还是总统。如果把内阁总理算进去的话,当时的内阁有各式各样的统计,有的书写说有四十六任,有的书写有三十八任,总之整个北洋政府大约有四十任左右的内阁。
1912年至1928年,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推翻千年帝制,尝试民主的初阶,历经动荡混乱,南北政府分裂,各自为政。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从临时大总统、大总统、临时执政、大元帅到国民政府主席,总计多达十三人二十任。民国初年的国家乱局,使得中华民国的元首都如走马灯,直到1928年国民革命军完成北伐后才出现新局。
民国时期的著名影星——蝴蝶,可以看出民国时期人们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国民经济水平也得了进一步的提升
虽然短暂的民国时期,国内政治局势一直风云起伏,但是当时在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列强无暇东顾。在没有外国资本的掠夺下,和封建统治的压榨下,中国迎来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时期。这一期间,国内一下子蹦出来了许多企业,近代化和城市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经济也开始欣欣向荣起来,为后期抗日战争能取得胜利,积累了大量的经济力量核物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