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经常能够在朋友圈看到健身打卡、读英语打卡、读书打卡、画手绘打卡等等,目的呢,无非是为了在朋友圈“显得上进”。但是怎么做才能够把打卡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呢?我们今天通过打卡目的、打卡分类以及如何正确打卡三个部分,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正文6700字,阅读大概需要6分钟)
001.打卡目的
我们之所以做一件事,一定有要达成的目的。套用一句标题党的话可以这么想:当我们打卡时,我们在想些什么?这里面,我认为需要有内、外两个动机。
对内动机
朋友圈推出一开始,是跟同门师兄QQ中的“说说”对标的,就是随手发个当时的想法,晒个美食,po几张旅行自拍等等,主要目的是为了纪念生活点滴,同时通过点赞、评论来跟朋友、同事、家人进行互动,拉近感情。
对外动机
随着知识付费的流行和移动支付的普及,“网上买课”这件事变得像点外卖一样便利快捷。同时弥散在整个青年阶层中对于工作和生活的焦虑,让我们内心非常不安,于是上网学习,就成了解决这类不安的一个便利快捷的窗口。
于是先是有彭小六在朋友圈发读书笔记,后有猫哥在公号中告诉大家要变成更好的自己。粉丝一看这事儿在理,潜移默化中开始由观望、到后买,由购买后分享笔记,再到后来很多人自己开始开微课,才共同促成了今天这种全民付费学习的热闹境况。
概括一下,外部动机就是讲师通过打卡来宣传自己的课,新用户通过学习微课打卡,在自己的朋友圈搭建“我很上进”的人设。如果后者能力提高快,也会成为讲师,带领更多人打卡。这实际上是讲师、用户、平台多赢的局面。
002. 打卡分类
打卡分类这部分,主要从打卡内容、打卡形式和打卡时间来说明。打卡内容是这个部分的重点内容。
打卡内容
按照创作型、运动型、学习型、总结型,可以把打卡内容分成四个主要的部分,每个部分又根据“主要障碍”、“解决方案”和“主要成就”区分成了三个板块,下面分别来说一下。
1. 创作型打卡
有范本,但更多地是要用自己对某一技能的理解重新进行架构,达到在已有基础上升华、提高的目的,比如画画和写作。
主要障碍:
01. 没有灵感
02. 没有时间
03. 没有反馈
这三类是比较普遍的障碍了,这一点每一个写过公众号的人,相信都懂。
对于灵感,有个古代的笑话。秀才在写文章,憋到内伤也才写了三行字,抱怨说写文章怎么这么难?妻子听后很不屑,回了一句:再难还能有女人生孩子难?秀才说:女人生孩子是肚里有,可是写文章这事,我们肚里没有啊。足以看出去灵感枯竭对写作 的影响。
对于没时间这件事,其实只是自己认为一件事不重要,而先做了另一件事而已。老罗在得到的《罗永浩创业日记》8月份停更了,原因就在于他每天除了花十几个小时工作以外,还要花4-6小时更新专栏,比他之前估计的时间多出一倍。
对于没有反馈,就像是朋友圈坚持跑步一个月,连个点赞的人都没有,这时的心情肯定比较失落。都说文竹的之所以可以长到十多米高,关键在于头三年虽然毫无增长,但根系深深扎在土壤中,得到充分积累的结果。可是大多数人,都是耐不住三年寂寞的。我们需要点赞,需要评论,需要名气来让自己看起来强大。
解决方案:
01. 没有灵感
《异类》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日思夜想一件事,会激活大脑中的潜意识,白天花费大量时间思考的事情,通常在睡觉时,潜意识也在帮我们思考,所以找到解决方案的时间更短,效率更高。
这里要谈到一个词,叫做“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指对于创造性的活动,我们虽然不能每次都对画画的风格、文章的调性精准把握,但是通过对基本功(比如画画的运笔、写作的逻辑)的勤加练习,可以掌握基本技巧的。加以灵活变换,诞生新的作品,并不是难事
比如写文章的人都知道题目的重要性,看到男女关系的号写《男人爱不爱你,只看这一点》这类题目,作为亲子号,你就可以改造成《孩子有没有前途,这个素质最关键》。简单说,结构主义就是举一反三。在灵感没有降临之前,我们不必守株待兔,而是可以通过对结构主义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模仿来加上对一门技能底层逻辑的把握。
02. 没有时间
《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中的第三个就告诉我们,做一件事之前要考虑权重性,做到“要事第一”。如果你下决心通过打卡来塑造自己在朋友圈的形象,找到同频的人,甚至可以借此给自己争取到分享、讲课的机会,并因此得到额外的收入,那你是不是会在刷剧之前,用10分钟的时间来精心准备一条朋友圈呢?
得到的专栏作家万维钢,辞去了科罗拉多大学的职务,专心开始专栏写作。看起来好像不能理解:放弃了国外的科研工作,却甘心回国当一个科普作家。但是我们做个简单计算就知道哪个选择才是正确的。得到专栏每年每人收费199,万老师的《精英日课》专栏第一季有12.5万人订阅,专栏的总收入将近2500W。具体的分成机制不了解,但哪怕他和罗胖55分,这个回报也是远远高出做物理科研的。
如果你知道每天花5个小时更新,一年有超千万的收入,根本不用什么励志鸡汤,早早地起床洗漱更文去了。朋友圈打卡不是不重要,只是你没有把它看得重要。猫群不是刚刚请了朋友圈女王 Mia做了朋友圈该如何分享么?为啥请她,因为她通过朋友圈分享赚到钱了,最猛的一次,推广饭团可以日赚5k以上。
没有没时间这回事,只看你能不能耐得住寂寞,没有有熬到出头的那一天。
03. 没有反馈
没有反馈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要么是主题不对,而是形式不对。作为年轻人,接触的主要内容无非就是健身、阅读、英语、画画这些主题,如果你搞一个“古典文化研究”,每天在朋友圈发《红楼梦》人物关系图,那肯定没有《人类简史》的思维导图受欢迎,这就是主题没选对。
同样地,如果是总结类的打卡,如果你只是把每天看的书晒出来,而不是写书中的要点、你的收获,那么形式的错误,也无法让你达到打造个人品牌的目的。
2. 运动型打卡
跑步、健身、瑜伽、HIIT等等,通常是独立完成的(因为这种需要高度自律的打卡,如果遇到猪队友,还不如自己单独行动)
主要障碍:
01. 天气
02. 情绪波动
天气很好理解,下雨阴天雾霾天,冒着被淋成落汤鸡和人体空气净化器的危险去跑步,是十分不明智的。
对于情绪的波动,比如上班被领导训斥、下班路上遇到傻X这种情况,都会影响我们的心情。而心情不好通常会吃很多东西,导致压缩了跑步时间,或者上网购物发泄,可一不小心刷淘宝就刷到了10点钟。我个人的理解,排除掉外界因素后,情绪是效率的第一大敌人。
解决方案:
01. 天气的问题很好说,只要银子够,办一张健身卡就搞定了。
02. 情绪波动
重点说说情绪波动的问题。《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里提到,村上刚开始跑步的时候,总会有情绪懈怠、不想去的时候,每当这时就会很疑惑:我懈怠时,是否还要强迫自己跑步?知道他采访日本奥运会长跑选手濑古利彦时问后者:
“您这样的高水平长跑选手,会不会也有今天不想跑了,觉得烦了,想呆在家睡觉这种情形呢?”
濑古君听后很生气地说:“那还用问,这种事儿经常发生。”
即使是像村上春树这种跑了30多年的长跑选手,也会有身体沉重,不愿意跑步的时候发生,何况对于我们这种连按时起床按时睡觉都做不到的人,情绪多我们的影响,更是不能忽视了。
所以出现了情绪波动,不要自责跟后悔,这是最没用的情绪。眼光放在未来,闭上眼默念:通往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真正坚持的人不多,所以我能够在心情低落时仍然坚持跑步/HIIT/健身的话,这是个超越对手的好机会。
主要成就: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可事实往往就在于,越是对于熟悉的东西,我们往往越不会在意,能够身体力行去实践的就更少了。就好像身边对你好的人你经常视而不见,却往往对总是给你冷板凳的人念念不忘。
运动最大的收益是能够增强体质,其次是可以保证精力充沛(这就是王建林、李嘉诚选择早起健身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强意志力。可以想象一个能够坚持跑完一个马拉松,和一个跑500米都气喘吁吁的人,哪一个在面对压力时的耐挫力更强。
3. 学习型打卡
主要包括自媒体写作、英语学习、编程等。
主要障碍:
01. 自控力\时间管理能力差
02. 学习不系统
解决方案:
01. 自控力
自控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其实是因果关系:正是由于控制不住自己,才会有情绪波动,才会被手机电脑吸引,从而感觉时间匆匆而过而自己毫无所获。而自控力的获得,最重要的是要靠目标的激励。想做一件事,立即指定计划,立即开始计划第一步。
明确学习目的,抱着“学了早晚会用上”的想法,是学不好的。三天之内一个目标如果没有走出第一步,那么久就不是目标,只是你随口一说的一个想法而已,而我们很多的遗憾和烦恼,都是没有区分好这两者导致的。
时间管理能力也离不开目标,假如有了万维钢年入千万的诱惑,什么番茄钟、时间记录、34枚金币管理法这些“术”层面的东西,根本用不着学。你看哪个商界、政界大佬通过记录时间花费上新闻了?他们只是始终保持注意力在最重要、回报最高的事情上就够了。
02. 学习不系统
对于学习不系统这个问题,主要是老师的问题导致的,而这里的老师,主要说的是付费学习的老师。人都是逐利的动物,如果简单做个PPT、写个8k-10k的稿子,加上普通话不算太糟糕的话,都可以出来讲课赚钱了,为什么还要花大精力准备课件呢?
再加上“碎片学习”对于“仿佛自己学到了知识”这种类似自欺欺人式的学习方式,很多人通过这种“知识零食”形成了虚假的饱腹感,长期下去,他们会逐渐放弃对正餐的兴趣,反而会四处宣扬:这零食口味真的不错哟。
针对系统性这个问题,我的建议如果你是真的想踏实学一项技能,到线下的学习班去学,哪怕路远点,收费高一点也值得去,因为线下至少也要学半年,老师的课件是从低到高,难度逐渐上升的,而且针对你的问题,老师解答的可能性更大(线上也是有解答的,但是时效性很让人无语)。
如果真的时间宝贵没时间线下,也要报“Corsera”、“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这种经过用户验证的大平台去学习。
主要成就:
名气
如果标签明确的话,持续打卡更新能够给你带来圈子内的普遍认同。在遇到相关领域问题的时候,他们很可能第一时间想到你,如果你能够耐心、真诚地给出结局方案,那么他们二次宣传,都相当于给你打造了口碑。朋友圈付费学习和知识经济兴起后很神奇的一点在于,有些人可能没有跟你见过面,但是一提到你的名字,都是赞赏有加觉得这个人靠谱。能够做到这一点,名气就算打响了。
粉丝
在上面的过程中,每一个默默查看你朋友圈打卡记录的人,都说明他们对你的行为感兴趣。每一个积极评论的人都可能是你的粉丝。如果你长期做阅读拆书,那么长期看你打卡的人很可能转化为你的粉丝。粉丝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通过讲课把他们聚集起来,开立社群,完成“以知识换收入”的闭环。
职业新机会
自媒体传播信息快速、成本低,给真正持续的价值输出者提供了绝佳的自我宣传土壤。师北辰通过写文章,成为了《凤凰网》最年轻的副主编;知乎的贺嘉通过写文章,成为了《FT中文网》的专栏作家。转型和辞职已经不是之前的对立关系,通过8小时以外的持续更新,让我们有机会以更低成本和更高把握完成职业上的转型。
4. 总结型打卡
常见的有工作总结、生活总结和读书总结。
主要障碍:
01.总结内容不稳定
02. 逻辑不清
03. 受众不广
04. 没有亮点
解决方案:
01. 总结内容
参考别人做,虽然竞争激烈但不容易出错。之前的团购、打车软件到今天的共享单车,为什么能够受到资本的一致青睐?没别的原因,因为做的多,所以火爆,因为火爆,反过来会吸引更多的人做。就像茅台酒的股价一路飙升,没有特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茅台一直就是A股的“股价担当”。
现在阅读火,你也可以做阅读。别人做励志书打卡的,你可以给孩子的爸爸妈妈做童书;现在健身火,你也可以做健身饮食搭配。总之,就是要大类目上给潮流相同,但要在子分类上找到自己的独特标签。
02. 逻辑不清
很简单,看完《金字塔原理》的前半部分就够了,总结性的打卡,可以借鉴书中提到的演绎顺序、时间顺序、结构顺序和重要性顺序,选择其一或者其二打卡即可。
比如:
早07:00-07:40 地铁:看完《赢》30页,懂得了用人的“4P”原则;
中午12:30-13:00 公司:听《赵玉平讲三国》知道了刘备的身世;
晚上20:00-22:00 家:听了《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知道了学习的过程记录下来,是可以赚钱的。
以上就是按照时间顺序的一个总结,既展现了自己珍惜时间的品格,又通过详细的学习记录像大家展示了你不是在吹牛X,而是真的有所收获,这样的总结性打卡才是成功的。
03. 受众不广
根据80/20原则,如果你正在研究的范围在拆书、阅读、英语以外,而是专注于“产后抑郁的预防”、“阿拉伯语词汇解析”这类主题,如果粉丝反应比较积极的话,建议你继续深耕。影响力辐射范围有限,正好证实了你的不可替代性很强,这样在以后做收费课程(社群)时,可以有底气收较高的单价。
理由?理由就是,如果你的产品足够好,真正的用户不!差!钱!奢侈品、豪车价格突破天际依然不乏购买者就是这个理儿。
04. 没有亮点
这个也很简单,用点心思就好。多加几个行业牛人,语气温和一点,要显示出小透明该有的谦虚和强烈的求知欲,想接近的大V如果有线下的话,争取多去几次混脸熟,加到微信后,观察大V朋友圈的日常,大V发什么,你就发什么,照猫画虎撸一个星期就上道儿了。
主要成就:
总结性打卡有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时刻把握自己目标的进度。
别以为逻辑思维能力是很简单的问题。微信语音之所以被大多数人诟病,就是因为发语音的人往往需要3-5条语音,才能够把别人一段文字就搞定的事解释清楚,这样的案例并不在少数。
逻辑清晰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有条理、分主次、重次序。比如分享英语词汇,条理上就要知道“上义词”、“下义词”;主次上就要知道“词根”、“词缀”,重次序就要知道基础的3000词汇是基础,这个掌握了之后才能向词根词缀扩展。
总结性还有利于时刻把握目标的进度。
《习惯的力量》这本书里有对于减肥策略的描述。传统的观点普遍认为,只要让小胖墩饭后坚持锻炼,合理饮食一段时间,就可以摆脱可恶的脂肪,但是效果大家都懂的。可以有一批科学家没有动用志愿者太多意志力,仅仅是通过让他们记录自己一日三餐的运动量和吃了什么东西,6个月过后,这组志愿者减肥的效果跟不记录的人相比,平均多减了一倍的体重。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检视的人生不值得活。总结性打卡就像把你的目标连接上了高德地图,任何一天的虚度、任何一次目标偏离,通过晚上的打卡记录都可以及时发现,从而及时纠偏,让你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003. 打卡形式
1. 链接--用心撰写推广文案,吸引读者点击。
适用范围:公众号、简书和今日头条等平台发布
2. 图片--直观、精美可以让朋友直接看到你在做什么,理解成本要比文字低得多。因为有些人对朋友圈的大段文字是没兴趣看的,图片正好可以吸引这部分人。
适用范围:手绘、素描、运动APP截图、跑步机照片等
3. 文字--让大家知道自己是一个自律的人,认为你的人格可信赖。
适用范围:打卡天数+具体收获。
004.打卡时间
打卡时间和打卡内容放在一起说了。
05:00-07:00
这是朋友圈早起鸟的天下,某些公众号比如 “秋叶PPT”、“Scalers成长持续轮”、“一只特立独行的猫”都是典型。
个人号来说,这个时间段是运动型和学习型打卡的高峰期,因为运动的人更懂得自律,而自律的人更擅长早起。
11:00-13:00
午饭的这段时间多是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和个人总结。经历了上午紧张的工作,中午这段午休时间大家普遍有刷手机的习惯,像“恶魔的奶爸”“三公子的人生记录仪”“长江商业评论”都是固定在此时推送。另外“杨小米”也由之前的“4点档”调整到了午休这段时间。
公号以外的个人更新较少,大多人习惯在饭后午休,学习的话,由于时间短不适合写作,更适合看书
16:00-18:00
这段时间多在下班的路上,所以工作总结的公号较多,“清博”“锐普PPT”“鸟哥笔记”都是典型。由于股市涨跌每天都不同,每天收盘后整理数据,给出投资建议需要1-2小时的时间,大多是财经账号也是此时发送的多。
个人的打卡大多是总结类的,很容易理解不多说。
21:00-23:00
吃完了晚饭到睡前这段时间最长,是大多数人最放松的时候,也是刷朋友圈的高峰,各路大神也都清楚了时间段。
多种类型都有,公号的话,读书类和情感类占较大比例。
005. 总结
说了这么多,其实围绕的就三点:目的明确、持续输出和不断改进。根据这三点,结合自己的实际去调整朋友圈的展示方式,总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朋友圈的方式。
朋友圈已经早已脱离了QQ空间记录个人点滴的平台。随着人们个人和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朋友圈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展示个人性格和喜好的一个窗口。对于重视个人品牌的人,这是一个低成本塑造形象的很好的方式。相信以后随着互联网重要性的提高,把考察 朋友圈加入到面试的一个项目中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迷路的指南针,一个爱读书、爱英语、爱分享的东北汉子,欢迎来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