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规矩、守纪律,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纪律和规矩。
“纪”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言“丝别也”,就是“丝缕的头绪”。《礼记》中说“是故君子之行礼也,不可不慎也。众之纪也,纪散而众乱。”啥意思?就是说君子对礼一定要重视,因为礼就像丝缕的线头一样不可乱,如果乱了,那其他的一切也就跟着乱了。由此引申,“纪”就有了要领、法则、法纪等意。“律”字从甲骨文字形看,像一个人拿着毛笔写字,很规范认真的样子。后来用在音律和乐器上,因音律有高有低,所以后来又引申为“法度”之意。后来,“纪律”一词出现,意思是纲纪规章,代表尺子和底线。再后来,现在的纪律概念出现,纪律是指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而要求组织、团体或者个人严守的规章制度。纪律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强制性,大家都要执行,违反了要受惩;二是纠正性,错了要改,要知错纠错;三是内在约束性,一言以蔽之,纪律是一个从外在强迫到内在自律的过程。
那么,规矩又是什么呢?
云龙湖东岸的汉画像石馆那里有一幅汉画像石,依稀可见女娲执规、伏羲执矩,表明法度准则对世事万物的重要意义。为何要用“规矩”表示法度准则?“规”的金文字形像今天我们使用的圆规形状,本义是古代匠人画圆的工具。《诗经》里说“规者,正圆之器也”,“规”是用来衡量万物圆曲、使万物圆满周全的,所以,慢慢被赋予了法度、准则之意。“矩”的金文字形像是一个人手持“工”形器具的样子,本义是古代匠人用以画直角或者方形的曲尺。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读必)算经》里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商高是西周初年著名数学家,有一次周公问他,古时进行天文测量和订立历法,天太高没有台阶可以攀登上去,地很广也无法用尺寸去测量,请问数是怎么得来的?商高回答说:“数是根据圆和方得来的,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乘除计算,故折矩,以为矩广三,股修四,径隅五。”这就是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律,也叫“商高定理” 。商高还向周公讲解了“矩”的用法,一把曲尺,可以判定绳子是否平直,也能测量高度、深度、距离,“矩”绕环一圈可以成圆,两矩合一是一个方形,“矩”作为度量事物方正的工具,逐渐引申为标准、准则的含义,如《论语》中说“十五弱冠,二十而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规与矩,一个画圆,一个画方,二者都引申为标准准则之意,渐渐地,人们将“规”与“矩”连在一起用,表示法度准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出自《孟子》,孟子以离娄和鲁班为例,告诫人们做人做事要遵守标准、法则。在孟子看来,即使拥有离娄那样过人的视力、鲁班那样高超的技艺,如果不借用圆规和曲尺,也无法准确地画出圆形和方形,以此凸显规矩的重要性。“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小到个人、家庭,大到民族、国家,都必须树立规矩意识,这是为人处世之基,也是治国理政之道。
所以,能否守纪律、讲规矩,不仅是对党员干部立身处世划出的界限,也是对其政治品格、党性修养的考验,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牢纪律和规矩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不用别人提醒的高度自觉的修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