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最早出自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乐不思蜀指快乐得不再思念蜀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留恋他乡。含贬义。
乐不思蜀出自蜀汉刘禅,刘禅在司马炎捉住时,司马炎问他想不想回楚国?刘汉说此间乐不思蜀,由此而产生了乐不思蜀的典故,对于刘禅这个人。历史上一直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他很聪明,懂得避其锋芒,保保护自身,一种是他真的愚昧无知。那为什么这么说?
谈其智谋在于:司马昭接受刘禅的投降,就迫令他全家离开蜀国的成都,迁往魏都洛阳,并把刘禅大大训斥了一番,然后封他为“安乐公”,赐给住宅,拨给费用,把他养着。
刘禅被司马昭训斥的时候,吓得面如土色,只怕就要被处死,不料非但未杀,反而受封,便放了心。第二天,刘禅亲自到司马昭府上谢恩,司马昭还设宴招待他。宴会上,先表演魏国的歌舞,原蜀国的官员都觉得很难堪,只有刘禅看得很高兴。司马昭又叫表演蜀国的歌舞,蜀官看了都流下了眼泪,而刘禅却嬉笑自如,没有一点点亡国之恨。司马昭看到这样的情形,就对魏国的一位大臣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即使诸葛亮没有死,也没法长久扶持这样的国君啊!”于是问刘禅:“你还想不想蜀国?”刘禅答道:“我在这里很快乐,我不想蜀国!”
谈起愚钝在于:陈寿作为蜀汉臣子,对刘备刘禅父子有一定感情,所以在评价两位帝王时,难免尽可能地说好话。比如陈寿评价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抛开水分,陈寿眼中的刘禅,应该是一个:智商较低,没有能力,也没有主见的人,所以才像素丝那样,染成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
陈寿的评价是契合事实的,在位前期,刘禅有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等贤臣辅佐,所以能成为一个勉强合格的守成之君;后期有黄皓乱政,便成了昏庸之君。而刘禅之所以能在诸葛亮死后,仍做三十年太平天子,除了前期有贤臣辅佐,关键还在于,蜀道艰难易守难攻,以及曹魏和司马氏很晚才发动对蜀汉灭国的军事行动,而非刘禅多么英明神武。
在司马昭问他之后,狱官向他说明下次司马昭再问他是否想回蜀汉时,他一定要悲戚流涕,并且回答想要。但是当司马昭又问他时,他按照欲管指导所行,司马昭看出不对劲,问他是不是狱官教他这么做?他毫不思索的脱口而出似的,引得其他人哈哈大笑。这样一个君王,也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蜀汉传到他这,一时便没落了刘备辛苦打下的江山。这一代的忠臣如诸葛亮,兴复汉室,不求闻达于诸侯,却都葬送在了刘禅这个胸无城府的扶不起的阿斗手上,伤了多少能人之士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