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快――快点――点,――快点,小俊和小克――打――打起来了。班里同学都――劝不住――他们呢。”刚到办公室,就碰见了班里一个同学气喘吁吁地跑来告状。
“啊?打起来了,现在吗?在哪?”天呐,真是倒霉,刚接班的第三天,就碰见俩打架的。
“在教室呢!”
“走,跟我去看看。”
乖乖,只见小俊和小克一人拿一个板凳,正气势汹汹地准备砸对方呢,被同学使劲往两边拉,他俩还不依不饶。
“快,快,别打了,老师来啦!老师来啦!”大家自觉闪开了一条道,拉着他们的手也放下了。
两个当事人一看我来了,也挺知趣,自觉把板凳放下了。
“走,你们俩跟我到办公室去一趟,其余同学,立即回座位,看书写作业。”我一声命令,大家自觉回位。
“老师,都怪他,他给我起外号。……”
“老师,是他先动手打我的。……”
刚到办公室,俩人刘迫不及待地指责对方了,并且一个比一个激动。
“好好,我知道你们俩都有理,对吧?现在,都给我站到一边去,好好想想,今天这场矛盾中,自己有没有不对的地方。记住,只想自己不对的地方,不要换对方怎么样。”我发布完命令,开始打开课本备课,再也不理他们。
俩人气呼呼地站到了一边,互相跟不服气地看了对方一眼,似乎,气还没消。
十分钟过去了,两个人激动的脸色有所缓和;半个小时过去了,两个人对对方不再虎视眈眈;四十分钟过去了,其中一个学生有点沉不住气了。
“老师,我想好了。这次,我们俩发生矛盾,都怪我,我不该给他起外号,惹他生气。”小俊同学坦诚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老师,我也有错。他给我起外号,我上去就揍他了,同学之间开个玩笑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应该互相宽容。”小克也过来承认错误了。
“小俊同学,我们学过《论语》中有一句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给他人取外号的时候,应该先考虑一下,你是否愿意被别人取外号,如果不愿意,那就也不要对别人这样做。大多数取外号,都是别人不能接受的,所以,做事之前一定咱经过大脑考虑能不能做,再做决定。”
“还有,小克同学,它给你取外号,肯定不对。你可以严厉警告他,如果他不听,你可以汇报给班长处理,或者等我来到后,汇报给我。我一定给你妥善处理这个问题,冲动之下动手打人,是绝对不对的。”
“你们俩确实太过分了,今天居然拿着板凳跟对方打架。如果没有人拉你们,那一板凳下来,是要出人命的哟。你们想想,无论谁把谁打伤了,另一方日子会好过吗?同学之间能够聚到一起是多大的缘分呀,可你们,却好像成了仇人。真的不应该呀!多年以后,你们再见面,回想这一幕,是不是觉得挺荒唐呀!”
“嗯,老师,我知道错了。今后做事我一定三思而后行。”
“老师,我也知道错了。同学之间动手打架是很恶劣的行为。我保证,今后再也不会发生了。”
“既然你们俩都知道错了,要向对方道歉吧?”
“对不起!”“对不起!”他们互相鞠躬道歉。
“你们能够知错就改,还是老师眼里的好孩子。但是,这件事给我们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你们要在班里跟大家道歉,行不行?”我知道,既然全班都知道了这件事,绝不可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结束了,他们必须给全班同学一个交代,以免再有人效法他们。
“好的,我们愿意跟全班同学道歉。”
他们俩一起回到班级,公开表示了全班同学的歉意,也得到了大家的原谅。
至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打架事件”圆满处理结束。
案例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发生矛盾的两个学生,当时情绪是比较激动的,如果,当时处理这样的事情。双方肯定会互不相让,导致矛盾再次升级,即使迫于老师的权威屈服了,但是,心里是不服气的。
所以,我们面对情绪激动的学生,一定要学会“缓”一点的智慧。处理事情“缓”一点,可以达到以下三点效果:
一是,可以让他们平复情绪。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往往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而,平复情绪之后,才会有理性的思考。
二是,可以让他们对整个事件进行反思。我们成人也有这样的体验,只有安静下来的时候,才会对自己做过的事情有所思考,评价得失。所以,反思之后,他们对事件会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比较公允的评价。
三是,理性思考事情之后,才能听得进老师的建议。在他们对整个事件反思以后,心情是平和的,老师所有的分析和建议,他们才能听得进去,才能诚恳接受老师的建议,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