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22版新课标颁布以来,“大单元教学”几乎是每个专家、教师、学校研究的热门话题,到底什么是大单元教学我们也在摸索实践,在学校领导的引导下做了几次大单元教学的课堂实践,说实话越来越对大单元教学的模式捉摸不透。曾经有段时间,我们以大概念引领大单元学习,感觉好像找到了大单元的意思:以单元大概念引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展示的过程中学会方法、技能,形成能力,期望能够为落实核心素养打下基础。后来,张斌院长来学校进行指导大单元教学,提到了表现型评价任务架构“GRASP”,G—goal:目标,R—role:角色,A—audience:听众,S—situation:情境,P—product:成果。我们又在设计大任务这里受到启发,努力设计出合理的大任务,这样一改变,我对大单元教学的大任务的设计与实施感到有点吃力,大任务和情境之间有什么联系?大任务能不能替代情境?数学的问题引领又和大任务怎样建立联系?大任务和课堂探究活动之间又怎样协调?......还是我们对大单元教学认识的不到位?
说实话,问题和顾虑有很多,但是只有顾虑,不去实践永远也不知道结果是好是坏,检验的方法就是拿到课堂上去实施,有问题改,没有问题继续完善。虽然,对大单元教学的模式的探索“坎坎坷坷”,但是,对于数学课堂的模式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无论课堂怎样改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开学生的思维,努力让他们多说、多讲、多经历,做到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一单元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任务:
妈妈给孩子们买了一个圆锥形小夜灯和笔筒,想用包装纸包装一下,然后装在漂亮的手提袋里,你们能帮妈妈去选择并设计一下吗?
希望通过对任务的解决激发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探知欲。任务分析课上,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引发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面、高、表面积和体积四个要素的思考和认识。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任务分析助学单
1.回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通过哪些要素呢?
思考:要认识圆柱和圆锥,我们要通过哪些要素呢?试着记录下来,完成表1。
2.思考:通过什么方法去认识圆柱和圆柱的这些要素呢?试着想一想,记一记,完成表2。
3.先独立思考完成下表,小组交流讨论。
4.站起来寻找小组外两名同学进行交流分享,把你最想研究的内容或方法分享给别人,倾听别人不同的想法记录到你的表格3内。回到小组再进行交流分享。
课堂上对任务的解读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好,总之还是没有把情境和任务搞清楚,所以课堂上这个环节一带而过了。但是接下来孩子们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大部分学生都把表1和表2的任务完成了,表3我是在读了《思维可视化教学》这本书种“付出与收获”思维流程的影响,因为我对这种思维流程模式的不熟悉,加之学生并没有在之前接触过,虽有两三个学生跨出小组去交流了,但是多数学生并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和伙伴的想法记录下来,这也是后面我要加强学习的方面。
总结环节,首先是孙夕媛进行了总结,她找到了侧面、底面、高、表面积和体积几个要素,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把侧面和底面合成面,在刘瑞雪在补充的环节,刘瑞雪直接把圆柱的体积公式总结出来了,她告诉大家:圆柱可以看成是很多各圆形的面摞起来的,原来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它们可以看成是很多各长方形和正方形摞起来的,所以圆柱的体积就是用圆的面积×高。她这一说不要紧,高辰茜也分享了她对圆锥形体积的认识,她在研究体积方法的时候,也得到了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但是她观察到圆锥和圆柱不一样,怎么办呢?她说把圆锥的顶端劈开,然后再插入一个一样的圆锥,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圆柱,所以她得到的圆锥体积=半个圆面积×高,也就是圆柱面积的二分之一。
说实话,当孩子们思考到这一步的时候,我真的是非常诧异和惊喜的,内心不禁对孩子竖起了大拇指,我肯定了孩子们的思考,同时告诉孩子们这只是我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还需要我们的验证。人研究件事情,什么时候最痴迷?就是在好像快看到了答案,但是又没有完全看清。一下了课,刘瑞雪和几个同学就跑过来了,告诉我他们觉得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应该不对,我问他们为什么?“老师,你看这样两个圆锥插起来中间是弯曲的,不是直的。”我微笑的对孩子点点头,孩子当时的眼睛里都冒着渴求知识的金光。
下午我一进教室,又有几个孩子跑过来和我讨论这件事,甚至杨荣轩直接拿着圆柱和圆锥的模型去了洗手间,他通过接水发现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下午接着就进行认识圆柱和圆锥的新授课,上课伊始我特别肯定了孩子们上午的表现,对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孩子给予了鼓励。在研究圆柱面的特征的时候,有个学生直接得到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个长方形,并且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因为这一联系直接关系圆柱表面积公式的推导,所以我特意在这个地方放慢了速度,“怎么证明圆柱的底面周长就和长方形(侧面展开图)的长相等呢?”王佳艺说:“可以量一下底面半径算出底面周长,然后将侧面展开量一量它的长是多少。”也有的同学说可以拿底面的纸片在长方形的长上滚动一圈看是不是能重合。学生们就开始动手实践,有时候只让他们说,不是真正的学会方法,当学生去滚动的时候,我发现有的孩子特别严谨,比如在圆上做标记,有的同学发现不好滚动就把圆形纸片竖起来。最后王佳艺又发现了,当把长方形纸片再卷起来的时候长方形的长就是圆的底面周长。
自习课上又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复习,孩子们又提到了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是个长方形,并且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我又问:“侧面展开图一定是个长方形吗?”接着就有学生回答还有正方形,“什么时候是正方形呢?”“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的时候。”又问:“假如我不沿着高剪开,我就随便沿着侧面的一条线剪开,会得到一个什么?”因为孩子们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在我一遍遍重复问题的时候,几乎80%的孩子都举起了手,“是平行四边形。”我在黑板上将平行四边形和圆柱画下来,“那么,平行四边形和圆柱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孩子们陆陆续续举起手,张煜卓说:“平行四边形的低就是底面周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最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用纸片做一个底面半径是2.5厘米,高是10厘米的圆柱。为明天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做准备,虽然今天课堂上对于大任务的处理不是很好,但是孩子们的思维却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