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即嗜书。从认得字起,书、纸张,哪怕是一张小小的文字碎片,都会鼓动起我莫大的好奇,每欲求之并阅之。想不到,发端于幼年之初的热爱读书的种子,就这样在我心之深处的永恒角落里,安营扎寨了下来。更喜的是,它还随着岁月的流转、阅历的浮沉,而不断地发展壮大,竟至于叶繁枝茂,巨可柱天了!
小学时,资源很有限。庆幸的是,我的堂哥堂姐们,都比我大个几岁,早早地升入了初中。于是乎,我便时不时地过去伯父家。一发现好的有意思的书,我总是略带央求地向我的堂哥借取。这些书里,除开正儿八经的初中语文教科书(初中阶段的教科书,也就语文可以看懂消化之),其他的就是一些课外阅读书物。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一次我向二堂哥借阅到的一本叫《时文选粹》的书本。
这本书,真的是给我开了神思的天窗。不曾想,十二三岁的幼稚的孩童般的心灵,就这样被这书如雨露般地滋养着。这滋养,给我带来了一种文字的蓬勃和生命的有趣,遂自发地形成了我早期的对生命和文字的一种纯粹的信仰!
至于初中的语文教科书,就更精彩纷呈了。堂哥们用的是旧版的语文书,书很厚,很宽大。里面好多经典篇章是我在新版初中语文教材里找寻不到的: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作为战地记者的他,再现了我军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的革命英雄主义;再比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甘蔗林青纱帐》等等,都是一等一的好的文字,好的作品。文学是有意识形态指向性的,这些篇章的被删减,令人深思!
及至初中,我的对文学的热爱遽然地增长了起来。这和影响了我一整个初中语文学习之旅的林金炼老师是息息相关的。“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他在初一下的某次语文课堂上说的一句话。当时,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和冲击,有如在我的头脑里爆炸了一颗原子弹。的确,借阅书籍,你有了紧迫感,你会一点点挣脱开拖延。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少时家贫,家长是没办法为我备足课外书,满足我的阅读兴趣和需要的。而这,又进一步正向地加深了我对林老师这句话的感同身受的理解和体会。
“同学们,我们初中语文的学习,有着一套教育部指定的初中语文阅读书单,总共有二三十本左右的古今中外的名家著作,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买来自读。”在一次上课的间隙,语文老师向大家推荐起了这一套书。
记得很清楚,那时候这套书定价是78元左右。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可以推出来,那时候的78元还是有点大的,至少与现在的150或者200元相当的,这可能还是保守估计。听到这个价格后,我内心嗫嚅着,畏缩了。我到底是没有勇气向父亲开口,问他买书的。家中的境况,对其的熟悉,深入骨髓。
那就再借吧!幸好,同村的一个叫白永沛的同学买到了这本书。我至今对他保有着一份厚重的感激。初中毕业后,我们走向不同地方,也没有多少联系了,还是希望他看到这段文字,接受我的迟来的一声“谢谢”!小时的我,是没有礼貌意识的,直来直往,始终欠他一声礼貌的感谢。
借到书后,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起来。很神奇的是,也很让我自己吃惊的是,我竟然用一个春季学期和一个暑假,断断续续地阅读完了一整套名著的三分之二,有一些实在没兴趣就跳过。二十来本的书,就这样下肚了。我的精神世界,好像开始起了一点点变化,这变化进行得很隐秘,很幽微,但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
这些书中,《爱的教育》,《繁星·春水》,《巨人三传》,《鲁滨逊漂流记》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我的永远的心头爱。如若时间允许,我真想再次温读。关于爱,关于童真、自然,关于命运下的不屈,关于冒险的野趣,更有关于意志力的不朽神话,就这样非常深刻、非常活泼泼地对我15岁的心灵产生了一份先入为主的,也将持续我的一整个生命的永恒影响。
其中,特别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书,简直就是意志的神话了。直到现在,我依然被书中的这样一段话所影响,所鞭策,所警醒: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于今思来,我是多么感激我有这样的一段段阅读的经历;我又是多么地庆幸和感恩我遇到的每一位对我的成长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良师益友。书,非借不能读也。从这看,有时候,我也感谢我的出身,我的家境了。这是从另外一种角度的感谢和对待,绝然地是不能被理解为“讴歌苦难”的。因为,本质上,苦难,一点都不值得讴歌。但是,我始终相信,一个人的最顽强的,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核心品质,一定是要有这么一个“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过程,和一份“求而不得更再求”的坚韧的!
书非借不能读也?书非借不能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