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电影一上映,网上就会有很多影评家的观点,他们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们,哪些电影不容错过,哪些电影不看为妙。有哪位权威的观点更令人信服呢?
现实生活中,不论是医生、立法委员、建筑师等,在特定情况下如果问及他们采取什么措施最为恰当,他们无一例外地要各持己见。如何判断出哪些观点能为我所用,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呢?
琳琅满目的广告扑面而来,各种“神药”、各种美容化妆品广告,让你看了好心动,恨不得买来试试。虽然你心里知道这些广告所说的绝不能全部当真,但是你又说不出问题出在哪里?
如果你有以上疑惑,《学会提问》手把手教会你一招秘籍:学会批判性思维,改变提问题的方式。
《学会提问》的作者应用批判性思维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列举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教授人们富有理性、逻辑性和批判性地提出、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为一个富有思想的人,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如何回应,你必须要做出选择,否则你会成为他人的思想奴隶。更为积极进取也更令人钦佩的方法是提一些较有力度的问题,以便对自己所经历的东西到底有多大价值自行做出评判。
本书作者推崇淘金式思维,在一场互动的对话中披沙拣金,需要你不断地提问并思考问题的答案。这种思维方式需要你积极主动参与进来,质疑作者为何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批判性地评价所读的材料,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
或许,你会说每天都在提问题,要怎么知道自己的提问有价值呢?今天分享书中介绍的三种方法,助力你提出更启发人的智慧的问题。
一、学会提出好问题,深挖事实真相
在我们客观评价一个人的分析推理之前,首先必须找到他的分析推理之所在。第一步就得找准论题和结论。有了论题和结论,我们才能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这是培养我们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素。
请看下面的句子: 坐月子不能洗头,否则会得头风。
这一句是在对“月子期间要不要洗头”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结论是“坐月子不能洗头”,理由是“会得头风”。
有结论也有理由,但是一想到坐月子那一整个月不能洗头,在南方炎炎夏日里那种酸溜溜的油腻腻的感觉会不会瞬间浮现眼前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这样的理由充分吗?
让我们检查一下这种说法的推理,看看有没有词或短语会影响到我们接受这一结论的意愿。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结论和理由中所有的关键词和短语,“坐月子”“洗头”“头风”。
头风成因复杂,头风病是一种以慢性阵发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引起头风的原因很多,并非洗头就会得头风。
以前生活条件差,多用进水或河水,也没有很好的保温措施。加上坐月子期间,产妇身体还没比较虚弱,洗头之后受凉,导致寒气入体。可是现在条件完善,产妇在月子期间是可以洗头的,只要做好御寒措施就可以了。而且从卫生角度来说,产妇分娩时要出大汗,加上产后要排恶露,身体比一般人更容易脏,更易让病菌侵袭,因此产后讲究个人卫生很重要。
结论站不站得住主要取决于理由的扎实与否。薄弱的理由必然导致薄弱的推论。学会提问,用批判性的思维,我们就会辩证性地看待他人的观点。但是现实中的推理有时并不这么简单。你要时刻留意论题中的歧义、小心那些饱含感情色彩的词语、找出没说出来的描述性假设等陷阱,从淘金盘里剔除不相干的部分,搜寻到问题背后的真正答案。
二、列出推理谬误清单,让推理无懈可击
所谓谬误,就是推理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
一个容易轻信别人并且对谬误毫无防备的读者就可能中招,认为作者提供了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这是因为推理中的谬误不计其数,它们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使读者不知不觉就上了当。
最常见的有人身攻击谬误,比如:
小美:我认为参加大学十年聚会纯粹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小希:你当然会那样说了,反正你去了也没人会主动搭理你。
小美:你怎么看我拿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论证呢?
小希:那些根本不算数,反正你就是个输不起的人。
人身攻击之所以术语推理谬误,是因为进行论证的个人品格或者兴趣如何通常和其作出的论证的质量毫无关系。像上述例子中,小希是在攻击小美这个人,而不是在讨论大学十年聚会是否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这个话题。
除了人身攻击谬误,推理中的谬误真是花样百出。例如那些诉诸普遍观点或者流行看法的说理论值——诉诸公众谬误、利用人们的情绪反应和结论的真伪发生关联——诉诸感情谬误、通过陈述仅仅两种选择来过度简化一个论题——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等等。
要找出推理谬误,请记住什么样的理由才是好的理由,也就是与论题相关的那些证据和道德原理。一旦推理中出现了错误假设、分散注意力等现象,这一推理就应立刻鄙弃。在与人交流时,就要细细检查自己的假设,避免这些谬误,表达出一个无懈可击的论证。
三、数据也会有欺骗性,擦亮我们的双眼
有个新闻标题:40%的大学生饱受抑郁症的折磨!
上面这个标题在多大程度上能说服你?这个论证用数据欺骗了我们!
有些作者很喜欢用“统计数据”来作为提出的证据,统计数据可能让证据显得非常具有科学性,似乎代表了“事实”。但是,统计数据也能撒谎!
要找出欺骗性的数据,首要策略就是尽量找到足够多的关于这些数据时如何采集的信息。不知来历的统计数据呈现出来的精确性常常会令人怀疑。如果我们能知道这些数据确定的过程是如何仔细,我们会更加深受这些数据的感染。
统计数据带有欺骗性,除了上述来历不明外,还有可能是持论者故意为之,把一个结论改头换面包装成里另一个结论。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对持论者的数据视而不见,然后问自己:“什么样的统计数据作为证据在证明他的结论方面会有帮助?”然后,将你的答案与持论者的数据进行比较,你可能就会发现持论者的数据带有欺骗性。
统计数据如果运用得当的话,对于我们的写作或者演说会是极有价值的工具。作为一个有批判性思维的作者,我们必须尽量避免欺骗手法,以明白易懂的方式呈现数据。
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的人并不那么容易,除了上述的三种方法外,书中还提到了其他方法和细节,例如注意证据的效力如何、找到证据的其他替代原因、考察论述人的立场等等。
培养批判性思维,大声说出你的关键问题,坚守实事求是。你也不妨来读一下《学会提问》,或许你有更多的体会和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