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界限的重要性
第1章 自我关爱的根本在于设定边界
能尊重界限的人通常都具备开放(能接受改变)和自省(愿意学习和成长)等性格特征。
健康的界限
界限健康一般表现为:
明确自己的价值观
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适当地与人分享
在可信赖的人面前适当地示弱
能坦然拒绝别人
能坦然接受拒绝,不认为对方是故意的
设定健康界限的例子:
不为拒绝他人而感到抱歉,因为那是当下对自己最有益的选择
在经济上支持他人,前提是时机合适且不损害自身的经济利益
一旦确定自己想要设定的界限,就要牢记这个过程必须分两步:先沟通,后行动。
沟通
第一步便是口头表达你的需求。人们无法根据你的肢体语言或未说出口的期望准确判定你的界限,只有当你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期望,别人才不会误解你的需求。坚定表明自己的立场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行动
仅仅靠沟通来设定界限是不够的,你必须以行动来证明你传达的信息。总是指望对方读懂你的心思往往会导致一段不健康的关系,所以你必须采取行动。打个比方,假如你对朋友说:“请执行我们共同制订的计划,这对我来说很重要。如果你需要改变计划,请务必提前几个小时给我发个短信。”由于你已经口头表达了你的界限,所以当这个界限被侵犯时,你就必须用行动来维护它。在这种情况下,你要让你的朋友知道你无法适应这个突然改变的计划,因为他没有提前通知你。你可以温和地回复他:“我很想跟你出去玩儿,但我实在无法临时更改行程。我们下周再约吧。”我知道这么做很难,但只有通过行动来重视自己的界限,才能让大多数人知道你设立的界限是认真的,从而让所有人都认真对待你的界限。
当你与他人分享你的界限时,对方通常的反应 要考虑他人可能出现的反应,这一点固然重要,但也不必太过专注于此。 人们对界限的常见反应包括:
抗拒
试探底线
选择无视
做合理化解释并提出质疑
防御性反应
玩失踪
冷战
接受
第2章 界限模糊导致身心俱疲
第3章 为什么健康的界限难以设定
要培养健康的孩子,就一定要让他们拥有健康的界限,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从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喜好和选择做起,比如了解并尊重他们喜欢吃什么、喜欢穿什么、喜欢什么人,了解他们的感受以及他们允许什么人接近自己。
童年经历带来的影响
创伤
创伤指的是任何使你感到强烈痛苦的事件或生活经历。这里所说的经历并不一定都是亲身经历,有时候通过观察他人的经历也会使自己受到创伤。举个例子来说,一个长期目睹家庭暴力的小孩,即使自己从未遭受过毒打或辱骂,心灵也会受到创伤。
虐待
当一个被虐者开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或者开始与施虐者产生共情,这说明他们二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创伤关系(或称创伤性联结)。创伤关系会限制我们设定界限的能力。由于我们不断地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会根本想不到要与对方划定界限。成长环境中接触过虐待的孩子,成年以后与人建立创伤关系的可能性要比在一般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大得多。同时,这种虐待的关系持续时间越长,就越难摆脱对方的控制。
一个人的思想被操纵,不由自主地相信受虐都是自己的错,这种情况就属于越界。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被人虐待都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即使对方是你的父母、伴侣或亲信。接受虐待就等于接受了对方对你的操控。遭受过虐待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很难相信别人会愿意配合和满足他们的期望。
身体忽视
身体忽视指的是看护人没有为孩子提供成长所需的物资,忽略了对孩子身体上的照料。身体被忽视的孩子很可能营养不良或看上去邋里邋遢。这种情况常被认为是家庭经济困难造成的,事实却并非如此。在一些有稳定收入的家庭里,身体忽视的情况依然存在。
情感忽视
情感忽视指的是对孩子缺乏足够的情感关注。那些在情感上忽视你的亲人并不一定都是恶人,因此被忽视者往往会与他们产生共情。这听起来可能有点讽刺,但过度亲密有时反而会导致情感忽视。
阻止我们设定界限的思维模式 无法充分设定界限的9个潜在原因:
害怕被人瞧不起
担心会撕破脸
总想取悦别人
对设定界限后的交往感到焦虑
对设定界限信心不足
想通过帮助他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把自己被拒绝的感受投射到别人身上
感觉无从下手
认为在某种关系中不该有界限
第4章 生活中常见的6种界限
本章将重点介绍生活中常见的6种界限,它们分别是物理界限、性界限、认知界限、情感界限、物质界限和时间界限。
第5章 越界的行为与表现
创伤关系
创伤关系是情感界限和认知界限被破坏的产物。一个人的情感界限和认知界限长期被侵犯,就容易顺着别人的思路,慢慢开始相信自己经历的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应得的,所受的伤害都纯属意外或是别人的无意之举。
第6章 坚定且自信地设定界限
如何成功表达自己的界限
要成功表达自己的界限,首先态度上要坚定自信,然后轻松(或许没那么轻松,但至少每个人都做得到)地分三步走。
第一步:明确告知
尽可能直截了当地告知对方你的需求。要注意声调和语气的处理,既不能声嘶力竭,也不必低声下气。措辞尽量简单直白,切忌使用过于复杂或专业的词汇,以防对方错失重点。开口前记得做几次深呼吸,集中注意力,确保用词精准。
第二步:直言不讳
不能只是委婉地说明自己不喜欢什么,务必要说明自己需要什么或想要什么。一定要明确提出自己的期望,或者坚决拒绝对方的条件。
第三步:消除内心的不安
处理设限之后所产生的不良情绪一直是解决界限问题最困难的一个环节,也是大家最想绕开的一个问题。其实,无论事后感到内疚、担心、悲哀、懊悔还是尴尬,这些情绪都属正常反应。
比如,当发现有人越界时,你可以:
果断重申自己的界限。
即刻指出并纠正对方的错误,不要错失良机。
咬咬牙接受对方有权做出各种反应的事实,即使这些反应完全不符合我们的期待。
相信对方的反应是对事不对人。他们只是希望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你却要求他们做出改变,这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
管理好自己内心的不安。
表达界限的常见句子 界限贵在方便让对方理解,像“我需要……”“我要……”“我希望……”这一类开门见山的表达有助于让自己始终清楚自己的目的。
以“我要……”开头的例句:
“我要你别再问我何时结婚、何时要孩子。”
“我要你了解我的真实感受,而不是胡乱猜测我怎么想。”
以“我需要……”开头的例句:
“我需要你准时去取聚会上要用的蛋糕。”
“我需要你来之前给我打个电话。” 以“我希望……”开头的例句:
“我希望你能出席我的毕业典礼。”
“我希望你把车加满油了再还给我。”
设定界限“三不要”
1.不要为界限道歉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
“谢谢,但我去不了。”
“这次帮不了你了。”
“我就不去了,希望你玩得开心。”
2. 不要动摇
不要给越界的人侥幸逃脱的机会,一次也不行。因为有了第一次,很快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这就意味着一切又要从头开始。
3.不要说太多
千万不要把界限的前因后果统统说个遍。必要的时候,最多回答一两个对方提出的问题,回答时也要注意言简意赅。记住,对方可能一直在找机会改变你的想法,所以在表达界限时尽量不要牵扯其他话题,否则对方就会有机可乘。
处理越界行为的小提示
提示1 当场指出对方的错误。
因为保持沉默就相当于默许。在那一刻,你不必精心组织语言,也不用在意措辞是否严谨,简单的一句“我不喜欢这样”胜过千言万语。
提示2 口头表达你的界限。
在交谈中自然地说出自己的界限,比如“我不喜欢别人不事先打电话就突然来访”。
提示3 如果对方违反了你之前说过的界限,一定要让他明白你此时的感受,然后重申一遍你的要求。
练习
在一张纸上完成以下练习:
在脑子里想一个你需要和某人建立的界限,然后:
① 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出你的界限,比如“我要……”“我需要……”“我想要……”“我希望……”。句子中不能出现“因为”“所以”等字眼。不解释,不道歉。可以先从小的界限入手,尽量选择自己可以轻松应对的界限。
② 你想用什么方式告诉对方你的界限,当面表达还是通过短信或邮件?做出你认为最安心、最合适的选择。
③ 回答问题:“你的表达够不够坚定?”如果你的答案是“够”,请继续下一个问题;如果答案是“不够”,请重新斟酌你的表达。
④ 你打算何时向对方说明你的界限,马上就说还是等对方下一次越界时再说?再次做出你认为最安心、最合适的选择。
⑤ 及时处理分享界限后的不安情绪。建议立即做一些自我关爱练习,例如冥想、写日记或出去散步。
第7章 及时修正偏离的界限
归根结底,模糊的界限并不能有效地改善人际关系。它主要有四种表现方式。
第一种:八卦吐槽型
第二种:人生导师型
事实上,对他人的生活指手画脚无异于剥夺他人自己解决问题的权利。性爱与人际关系导师凯特·肯菲尔德(Kate Kenfield)曾说过,“每当我纠结万分的时候,最希望听到的一句话不是别的,正是‘你现在需要的是同情还是建议’”。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对方的每一次倾诉都是为了寻求我们的帮助,其实并不全是。
第三种:打抱不平型
“换作我,我就……”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我们都会根据不同情况来调节自己的承受能力。当我们用“换作我,我就……”的方式向别人提供建议时,无形中就剥夺了别人决定自己界限的机会。所以,大家还是多多练习做一个好听众吧。
第四种:强上价值型
发出最后通牒
最后通牒是指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提供的终极选择,要么做出改变,要么接受不可更改的结果。这些结果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最后通牒一旦发出就必须坚决执行,否则就只是一个威胁。对许多人来说,威胁如隔靴搔痒,只有最后通牒才能让他们重视起来。
最后通牒的例子
口头声明: “我跟你说过了,来之前先打个电话。下一次如果你再搞突然袭击,我就不给你开门了。”
行动: 发现对方试图越界就坚决不开门。
心理暗示:
“我可以在家庭关系中设定界限。”
“设定界限是确保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最合理方式。”
“表达自己的需求就是在实践对自我的关爱。”
“在健康的人际关系里,对方肯定会尊重我的意愿。”
“内心的不安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有些最后通牒比上述这些都要狠,搞不好就会绝交。 请慎重考虑以下问题:
我在这段关系里是否设过界限?
对方对我的界限会有什么反应?
对方明白我觉得他哪里不妥吗?
我是否受到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对方是否愿意修复这段关系?
这段关系中有哪些方面是可取的?
及时喊停
对方期待的就是你最终的妥协。他们不厌其烦地纠缠并最终得逞,正是因为你从未明确宣告自己绝不妥协。有些方法虽然简单粗暴,却能省去反复拒绝的麻烦。所以,痛快一点儿,直接告诉对方你不感兴趣。
切断与隔离
仅仅表明自己的期望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面对那些习惯性越界的人。健康的界限不仅包括宣告你在一段关系中的需求,还包括将其付诸行动。既然设了界限,就要把它加强并落实到位。
切断
切断表示你决定终止一段不健康的关系。
结束一段关系通常有两种方式:
明确告知对方你想要结束这段关系。
突然从对方的生活里消失,事先不给对方任何提示。
玩失踪是一种有预谋的、消极地切断关系的行为。 切断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关爱,因为和一个不愿做出改变的人维持一段关系不仅令人痛苦,还会对身心造成伤害。
隔离
接受并放手
当对方一而再再而三地违反你的界限,这说明你们的关系离结束不远了。要结束一段关系谈何容易,因此你必须有所准备,过程中尽量别让自己受伤。结束一段关系不代表双方感情的破裂,更多的是体现了一个人的自爱与自我保护意识,以及设定健康界限的勇气和追求幸福的决心。
人们从一段关系中走出来同样要经历一系列悲伤的心理过程,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沮丧、愤怒、困惑和讨价还价。最终,你总要接受自己无法改变他人的事实,并安慰自己已经为修复这段关系尽力了。
人们可能会不喜欢你设的界限,并且用以下方式来回应你:
主动与你绝交
和你冷战
试图操控你的想法,劝你放弃界限
对你百般刻薄
如果你经历过以上任何一种情况,一定要清楚,这一切不是你的界限造成的,而是这段关系本身就不健康,你的界限正好暴露了所有亟待解决的问题。设定界限不会破坏一段健康的关系。
一步到位讲清楚
对于一个新手来讲,初战告捷会极大地增强信心。建议先在心里打好草稿,表达时做到清楚直接、一步到位,这样能省掉不少与对方纠缠的麻烦。
你可以大方地向对方说明,设定界限是为了更好地维持这段关系,不仅对你有益,于对方也是利大于弊。界限不是敌人。
界限最忌讳的就是光说不做,必须制订切实的行动计划。执行界限意味着一些新习惯的产生。詹姆斯·克利尔(James Clear)在《掌控习惯》(Atomic Habits)一书中谈到了微小的改变就足以引发重大的结果。他说:“所有的大事都始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每一种习惯都源于一个小小的决定。当这个决定不断重复,这个习惯便开始不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因此,想彻底改掉一个坏习惯,其难度不亚于将身体里的一棵千年老树连根拔起,而养成一种好习惯就好比日复一日地悉心栽培一朵娇弱的小花。”
所以,一切从小事做起。如果做不到对每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说“不”,那就允许自己先拒绝其中的一半或是最困扰自己的那些事。对方也可能没那么敏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全盘接受你的界限。但久而久之,随着你的表达技巧日渐纯熟,对方也会渐渐接收到你的信号。
除此之外,别再以没有界限感自居,要开始打心眼里认同自己是界限感很强的人。一开始可能会有点儿心虚,时间长了就会成为事实。每个人都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不断地在心里暗示自己想成为什么样子,你的思维模式就会渐渐朝那个方向做出改变,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界限。
第8章 用界限摆脱成长创伤
创伤对依恋关系的影响
无论是在童年时期还是成年以后,创伤所引起的越界行为都会影响我们与他人形成健康的依恋关系。以下两种不健康的依恋方式最能反映创伤对关系界限的影响。
焦虑型依恋:
不断寻求他人的肯定
进行自我破坏行为
不断威胁要脱离这段关系
经常不满对方对这段关系的投入程度
经常为了一点儿小事闹分手
经常把对方的行为和意图看作对自己的威胁
一想到与对方分手就六神无主
内心渴望亲近,外表却拒人于千里之外
表现出需要对方的愿望和寻求对方关注的行为
独自一人时会感觉不安
回避型依恋:
不断地寻找理由来证明这段关系不正常
过度关注一段关系的消极方面
一门心思想摆脱这段关系
很难自我表露
害怕失去自主权
认为“谁都不够好”(“谁都配不上我”)
经常把正常的情感交流看作“太黏人”
在不健康的依恋关系中,通常都存在僵硬界限。
焦虑型依恋的人则更偏向于设定松散的界限。唯有安全型依恋才具备健康界限的特征。
安全型依恋:
与伴侣分开时不会感到不安
发生争执时不会情绪失控
有良好的自我意识
可以大方得体地与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与他人交流情感时不会反应过度
安伯与人交往的方式属于典型的回避型依恋。她既想与人交往,又不想失去自主权。她无法接受那种依赖别人的感觉或想法。童年时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长大后很可能会依赖无能,这样的人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依赖无能(反依赖):
很难在人前示弱
不愿意向别人求助
更喜欢独自完成一件事情
不喜欢依附于他人
刻意与人保持情感距离
常常感觉孤独
无法判断也不愿承认内心的真实感受
反依赖行为可以被理解为回避型依恋的人尝试对自己进行的一种保护。内心虽然渴望与人建立关系,现实生活中却害怕为对方付出真心,于是,为了获得安全感,他们只好使用一些僵硬的界限来拒人于千里之外。
创伤后的羞耻感与内疚
脆弱是我们与他人分享自我的能力。一个人最放松舒服的状态莫过于可以不计后果地展现自己的脆弱。脆弱让我们能够诚实开放地面对那些影响我们成长的经历。害怕脆弱就是害怕被人贴标签。
成长在一个功能不全或失调的家庭里会让我们有羞耻感。这种羞耻感常使我们抬不起头,喜欢讨好周围的人。对于经历过创伤的人来说,最难接受的就是与他人分享这段痛苦的经历。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学会举一反三
无论你在生活中经历过什么,改变都为时不晚。一旦发现自己的界限过于僵硬,就应该考虑把它变得健康合理一些。
举个例子,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在某方面做出调整,随时都可以改变自己的依赖方式。假如你很回避在一段关系中做出承诺,不妨考虑一下稳定的伴侣关系会带来什么好处。不要因为过去的创伤而把自己关在一个自认为的舒适圈里,要下决心改变现状。先从分享更多的信息开始,慢慢地学会向人求助,然后自然而然地开始与对方的健康互动,并通过更多的分享与对方建立情感上的联系。
如果你曾经历过反依赖、性虐待、言语虐待、情感或身体忽视,就有可能因此而失去关爱自己的能力。
关爱自己其实就是:
只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心和陪伴他人
保持心理健康
在父母面前始终扮演孩子的角色
永远不在兄弟姐妹当中扮演父母的角色
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需求
在假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不插手别人的事务
不和那些消耗自己感情和精力的人联系
分清真实的自我和别人眼中的自己
不把过去作为逃避现实生活的理由
公开自己的感受
让自己感受到快乐
不加粉饰地分享过去的真实经历
温柔地善待自己
自学一些小时候没有学到的东西
学会爱自己的身体
练习
在一张纸上完成以下练习:
① 你所受的创伤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你设定界限的能力?
② 你会如何安慰自己,以便自己放心大胆地为了获得安全感执行一些必要的界限?
第9章 遵守自己的界限
自我关爱
自我关爱就是调整和修复自己的身心。顾名思义,自我关爱重在“自我”,能否花时间来关爱自己,决定权就在我们自己手上。
千万不要把自我关爱和买贵重的礼物犒赏自己或放纵自己混为一谈。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单纯地把它理解为买保健品养生,但真正的自我关爱与花钱并无太大关系。实际上,自我关爱指的是设定一些界限来关心、支持和帮助自己。
处理这类问题时,建议你参考以下界限:
拒绝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拒绝做不利于自身成长的事情
拒绝做占用自己宝贵时间的事情
只在思想健全的人身上花时间
尽量减少和耗费我们精力的人交往
尽量不把精力花在有可能让自己失去理性的人身上
多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
尽情体验不同的感受,不自我否定
原谅自己所犯的错误
积极地成为最好的自己
适当的时候关掉手机
累了就睡,不硬撑
只关心自己的事情,不多管闲事
勇敢地做出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艰难选择
尽量制造机会使自己快乐
即使感到焦虑,也不轻易拒绝自己感兴趣的事
独自体验一些事情,不总是等待“合适的”人陪自己一起做
说到就要做到
对自己设限其实是在有意识地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从容。规矩看似严格,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因此,不要把对自己设限看作一种约束。相反,这些界限不仅能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我们依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但是,如果你说到却没有做到,你的行为就会演变成自我破坏、自我背叛和讨好他人。
自我破坏
自我破坏一般表现为:
拖延症
在接近成功前的那一刻放弃
一直处在一段不健康的关系当中
对自己出尔反尔
设定不切实际的界限
不努力尝试
负面评价自己的为人和能力
不遵守自己的界限有很多种表现,自我破坏只是其中的一种,它指的是进行一系列不健康的行为从而背离自己所定的规矩。自我破坏一般会先从我们跟自己的对话开始。
例如,我们常常在事情开始之前就给自己打退堂鼓。一旦开始给自己灌输负面的想法,越说心里就会越当真。我们嘴上说着“我不行”,实际上却比自己想象的更有实力。一句“我不行”就会导致后面的一系列问题,如拖延、不敢尝试、动不动就放弃、设置不切实际的界限等,还可能包括消极的自我交谈。
因此,在评价自己时,尽可能地使用“我可以”这样的肯定句。不要还未开始就先说放弃。
换句话说,给自己设界限一定要斩钉截铁,不可以模棱两可。
下面来示范一下如何坚定自信地表达自我界限:
“我要戒酒30天。”
“我可以改变我的习惯。”
“从今天起我要多喝水。”
“我可以坚持到底。”
“请尊重我的界限。”
因此,想要停止自我破坏,唯一的办法就是坚定自信地执行对自己的界限。
第二部分 如何设定健康的界限
第10章 亲情篇:改善界限就是改善你与家人的关系
只有对父母设定界限,才算得上真正长大成人
长大成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你的人生从此由你做主。随着越来越独立,每个人都会渐渐地挣脱父母的管束。有些时候,父母可能会教育我们设定界限是不敬和不孝的表现,但只要处理得当,你就不会因此而失礼。如果担心自己的界限会冒犯到父母,最好事先跟父母解释一下这些界限的重要性。
围绕假期设定界限
围绕假期设定的界限大致有:
要求家人去住酒店
探望亲戚时选择住酒店而不是住在亲戚家
和家人在一起时,尽量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与空间
制订全新的过节/度假模式
少买些礼物或严格按预算来购买礼物
不和难以相处的人一起过节
一触及敏感话题就立即切换主题
对孩子设定界限
未满18岁的孩子在情感上是没有能力处理成年人的问题的。即使有些孩子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成熟,他们也不适合分担大人的压力。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智会越来越成熟,再配合一些适当的解释,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成年人的思想,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第11章 爱情篇:两性关系问题大多与沟通有关
练习
在一张纸上完成以下练习: 单身人士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 我在一段关系中的五大需求是什么?
② 何时需要跟对方沟通自己的界限?
③ 要如何自然而然地向对方传达自己的界限?
④ 在哪些问题上最难设定界限?
⑤ 我希望那个有可能成为我伴侣的人如何知晓我的界限?
已婚或恋爱中的人,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 我在一段关系中的五大需求是什么?
② 伴侣知晓我的界限吗?
③ 这段关系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④ 我有没有与伴侣设定任何界限?
⑤ 我自己是否遵守了与伴侣设定的界限?
⑥ 我能否用什么新方法来与伴侣分享我的界限?
第12章 友情篇: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谁也不欠谁
不为友谊设定界限,就要自己承担后果
友情是除了亲情以外最难执行界限的一种人际关系。朋友经常会跟你分享自己如何被冒犯以及被人冒犯的感受。这一举动无形中增加了你对他们设限的难度,因为你会不由自主地认定自己的界限也同样会被他们视为无情无义且无礼。但事实证明,许多友谊还是经受住了界限的考验,你和你的朋友或许也能做到。只要你记住一点,如果一段关系因为界限而结束,它的背后就必定存在更大的问题。
如何分辨一段友谊是否健康? 一段健康的友谊通常有以下标志:
朋友希望看到你的成长
朋友之间相互支持
朋友之间互惠互利
友谊会随着你们的成长而历久弥新
朋友之间知道该如何相互支持
界限不会对友谊产生威胁
朋友希望你做自己
朋友了解并接受你的各种小怪癖
可以放心地与朋友分享你内心的感受
不健康的友谊则通常表现为:
朋友之间明争暗斗
和朋友在一起时往往表现出自己最差的一面
和朋友交流之后就情绪低落
朋友会在众人面前让你难堪
朋友之间没有共同点
朋友向别人透露你的个人隐私
缺少平等的互动(其中一方的付出大于回报)
无法妥善处理分歧
朋友不尊重你的界限
彼此之间过度亲密或过度依赖
如何面对朋友的抱怨
抱怨大致可分为三种:发泄、求助和唠叨。发泄通常只为一吐心中的不快,不求问题能得到解决。求助则是以寻求解决办法为目的的一种抱怨。唠叨最为奇怪,它既不求实质性地解决问题,也没有真正使情绪得到发泄,只是单纯把一件事情翻来覆去地说个不停。
如何应对爱唠叨的朋友?
只在适当的时候与对方共情
及时更换话题
有意地主导与对方的谈话,不让对方任意更改话题
以身作则,不发牢骚
发表意见之前先征得对方的同意,并且留心对方是否能接受残酷的真相或实话
不要随口敷衍(比如“情况并没有那么糟”或“你能挺过去的”)
尽力做到以上几点,并且围绕谈话的时间和频率与对方划定明确的界限 如何告知对方你不愿为他出主意?
“关于这件事我也不确定该如何帮你。”
“问题看来很严重。你想过和那个困扰你的人好好谈谈吗?”
“你自己打算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我个人的想法太片面了。我想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如何不让自己变得爱唠叨?
关注自己发牢骚的次数
向对方说明发牢骚的目的,比如发泄或求助
下意识地避免漫无目的的交谈
通过写日记来排解内心的感受(这个方法非常有效)
第13章 工作篇:看起来越忙,需要处理的工作越多
职业倦怠以及它对工作与生活所造成的影响
拒绝社交活动的邀请和工作时间以外的联系
结语
你的健康取决于你的界限
界限的建立要分两步:第一步先进行口头沟通;第二步再采取实际行动,也就是要么把界限落实到位,要么停止与不尊重或不愿意尊重你界限的人交往。
假如你竭尽全力仍无法挽回一段关系,那么终极界限就是亲手为这段不健康的关系画上句号。这种不幸的结果有时真的很难避免。一段关系如果无法再继续下去,就要当机立断,因为你已经尽力了,已经尝试了所有可用的办法来努力修复这段关系。将来如果情况有变,你和对方或许还有复合的可能。
在考虑与某人复合之前不妨先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你希望新的关系较之前有什么不同?
目前看来,情况/对方较之前真的有变化吗?
有何证据可以证明情况/对方有变化?
你和对方真的合得来吗?还是仅仅是一心想要复合而已?
如果情况和人都没有任何改变,你是否想要重蹈覆辙?
人际关系若没有界限就很难维持,一个人若没有界限就很难在一些环境中生存。事实证明,界限的好处数不胜数:
有界限的人睡眠质量更高
有界限的人较少过度疲劳
有界限的人拥有更健康、更长久的人际关系
有界限的人感受到的压力较小
有界限的人更快乐
有界限的人不仅短期受益,还将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