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加肥猫爱生活| 寸铁学号:158
前两天听了寸铁学院的影评课,总结一点感想。
电影是综合艺术,写影评有许多切入点。
最常见的是剧情,导演和表演。
有些剧情本身有话题性,是很好的挖掘点。比如电影 《红海行动 》。再现了真实的也门撤侨场景,激起观众的爱国情感。艺术关注的无外乎是人的喜怒哀乐。还有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感情。片中佟莉给石头吃糖的情景作为一种真情流露,感动了不少观众。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情节,很多不容易让人察觉的细节,也是我们写影评的切入点。比如《断背山》里恩尼思最后在杰克的遗物里发现的自己旧衬衣,还带着血迹,其实是杰克拿走一直珍藏着。这种细节的挖掘能让我们的影评显得与众不同。
除了剧情,有些导演的个人风格也是很好的分析角度。比如吴宇森喜欢拍摄鸽子,再比如希区柯克电影里,对悬念场景的不断翻新再比如李安对东西方文化碰撞地讨论。这些导演犹如一位学者终身研究一项课题,而电影是他们的论文。
观众最关注的除了剧情应该就是演员了。甚至许多观众就是冲着演员来看电影的,别的都不是很在意。很多明星自带话题,容易引起读者好奇心。有些性格演员如卓别林,周星驰,在他们的影迷眼中电影只有两种:"有他的电影""和"没有他的电影",写影评时当然也不能忽视。
受够了表情僵硬的表演和抠图,再加上综艺节目的推广,越来越多的观众愿意关注对演员表演的分析而不只是花痴。有些"温吞水"剧情因为优秀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例如《沉默的羔羊》里只出场了十几分钟汉尼拔,一个眼神就能看得人毛骨悚然。
技术方面最普适的切入点莫过于摄影和配乐。
《东邪西毒》、《花样年华》、《重庆森林》有很多光线幽暗的场景,衬托出人物心理的矛盾还有暧昧关系。再比如《辛德拉的名单》,全片都是用黑白胶片拍摄的,只有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给人以非常强的视觉刺激,成为影视上一个经典的画面。
电影的配乐也是非常重要一个元素。我曾经看过一部叫《红圈》的法国电影,配乐非常少,那种感觉就像干吃烙饼,没有汤也没有水,搞得人浑身难受。很多电影的配乐单独拿出来听也非常动听,比如 《菊次郎的夏天》、《天使爱美丽》,它们的配乐还经常被其他电视节目借用。此外动画电影的画风,古装片的服装和化妆等等也是很好的切入点。
写影评需要的是多一点对细节的关注和理解,电影只是一个引子,最要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懂不懂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要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