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生存定律是优胜劣汰,学历不代表能力。
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人才就业市场拥挤不堪。
家长们大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俨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日,一则《修水上杭:一位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的辛酸泪》的新闻引发网友广泛的转载。
“主人公伍继红是个70后,199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曾经考上北京市公务员,却在面试环节被淘汰只好自主择业,她坎坷的命运也从此开始。
工作不顺,又嫁人不淑,丈夫有了外遇并带走他们的女儿导致她精神出现问题,之后改嫁又接连生下5个孩子,她成了一个生孩子机器,也成了一个彻底生活在社会底层,靠低保维持生活的赤贫女子。”
多家媒体对此进行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有关领导、同学、校友等前往看望,除了捐助钱款外,班主任安清福还表示给她寄最新档案学教材,要她“把专业拾起,好去档案馆工作”,“站起来,还是需要你自己努力”。
十二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题名。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下,许多人就理所应当的认为学历的高低就代表了你日后社会中能力的高低。
那么,“学历和能力,到底哪个更重要”?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对这个问题比较关注的通常有两类人。
一类是考上了不错的大学,或者虽然大学一般,但学习成绩不错,顺利拥有了一份不错的学历,和工作。但是,工作后遭遇到来自工作、社交等方面的压力,能力比较差。甚至,那些学历差很多的同事比他们工作出色很多。
另一类是没能考上一个好点的大学,或者大学里学习成绩比较差,勉勉强强毕业了。因为学校差或者自己成绩比较差,从而导致学历比较难看,找工作的时候处处碰壁。并且,虽然学校一般或者成绩比较差,但却自以为能力不错。
其实,学历代表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学历不错的人,学习能力肯定不差。职场中的佼佼者,往往都是拥有不错的学历,而且能力也不差的人。垫底的永远都是学习能力一般,而且不愿意主动学习,工作能力也比较差的。
学历决定下限,能力决定上限
学历和能力,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一般来说,高学历的人拥有高质量的人脉、更有水平的眼界及更聪明的思维方式。
高学历可以提供更优质快捷的平台,但能否从这个平台上获取有价值的东西在于个人。
在企业HR的眼里,关于应聘者的学历和能力,是这样评估的。
学历只是你胜任工作的证明,就是一块有效期限的敲门砖。
如果你有更好的东西证明自己胜任工作,学历根本不重要。
对于应届毕业生,学历几乎算是衡量自身能力的唯一指标。
对于企业而言,招个学历高的人要比招学历低的人更保险。
学生时代的成绩好可以靠不懈的努力,“勤能补拙”这个方法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的确是有用的。
然而,从大学走出,进入社会,光靠努力,没有把握机遇的能力,即使拥有再高的学历也必然没用。
虽然拥有好的学历证明,你自然更容易受企业青睐,但不得不承认,真正能够替你说话的还是能力。
人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学习语数英理化政史地生,16年层层递进的教育,不是为了记住知识,也不是为了得到证书,是为了训练自己的学习能力。
这个学习能力包括很多:逻辑思维能力、与人沟通相处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可以培养你这些能力,现在似乎也在扼杀这种能力。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否认学历的重要性,很多行业都有相应的学历要求。
在你进入一个行业之前,你需要明白学历和能力的关系。
学历是实力的外在体现,茶壶煮饺子的实力是不会有作为的。
在实力没得到展现之前,学历就是敲门砖,毛遂自荐之前也得先做个宾客。
学历与实力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比如在实际工作中实力更重要,但是招聘学历更重要。
只能说,一个人有无限潜力可以挖掘,而潜力都会有可能变成你的能力。学历不是阻碍能力者的障碍,毕竟这个社会,这样的生活更需要实干家。
但是,高学历的人学习能力和可塑性就更强吗?
这个问题主要看两方面的因素:
学校。学校越好,学习能力越强。
面试时,你对于过去经历的描述。
面试时的描述只有20%左右是基于当时真实的做法和想法的,80%都是来自事后的复盘和思考。所以,面试的时候能把当时的事情说清楚,并做出更多的思考,是对学习能力的重要印证。
社会的生存定律是优胜劣汰,学历不代表能力,能否适应社会是综合素质决定的。
说到找工作,学历就是块敲门砖。学历好点,容易迈进大门;学历差点,可能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迈入那扇大门。迈进大门后,至于是骡子是马,就看个人修行了。
即便如此,认真读书,上一所好大学还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于农家子弟而言。就算你适应社会的能力很差,就算机遇一直不垂青于你,因为你出身名牌大学,处于人生的最低谷,你所能得到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也会比其他人要多。这一点,无论过去或现在都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