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的一天傍晚,我突然接到一个大学同学的电话。我二人毕业之后就断了联系,怎么也想不通她找我所为何来。
原来是哭诉。她和婆婆吵架了,丈夫又不顶事,只想找个吴哥窟的树洞,所以想到了我。我当时还没结婚,能劝得她什么?当然,也勉力劝着。劝不是结果,这哭一场骂一场的过程才是重要。
这之后到现在,几年过去了,她没有再找我第二次。我们仍然是“非常不熟”的关系。陆续从其他人那儿得知了她的消息,党报记者辞职,现在已经成为具有万级点击率的公众号大V,言语犀利、怒骂文章。只是,那个夜晚,那个脆弱得如风中残絮的女人,连同她与这世上多数媳妇所共有的境遇,留在了彼此的记忆深处。
结婚以后,我大概可以理解她的心境。想那《孔雀东南飞》“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古今一样。她小媳妇一个,据说是高攀夫家了,受了婆婆的气;不能对着老公骂婆婆,也不想在老公面前扮演啥事不往心里去的傻媳妇;对着自己的父母、兄弟,不能让他们担心,只能忍着不说;身边的同事,都是如风般的男子女子,说不得,怕丢人。一时间竟无处可告。打开电话通讯录吧,也许不在一个城市的十年也难得谋面的某个女同学,恰是最好选择。
能让另外一个人在绝望的时候想起,并充当树洞,这感觉无论如何不能说不好,起码这是一种被信任吧。电话通讯录、微信好友,一长串,能摘出来把最丑陋的自己坦承以对的人,有几个?也许在此之前,我俩之间,是普通的同学关系;但这之后,我们成了朋友,哪怕几年才联系一回。易地而处,我能找到这样一个人,完全不顾形象好歹,不顾关系亲疏,不顾距离远近,一股脑儿倾倒委屈吗?也许有吧。有这样一个人,是幸运。
与其找一个人倒苦水,我更习惯于写出来。不写具体的人和事,只写写当时的情绪和感受。工作中生活中,有不少憋着发不了的火,明知道不应计较,但哪儿那么容易?对着旁的人,还要说上一遍来龙去脉,平白多生一回气,索性写着笑骂了事吧。偶尔也会回头看,必然发现偏激不理智的地方,还会自我点评一番。
一贯的观点就是,不要不抱怨,凡人吃五谷,做不得神仙,镇元大仙还因为几个人参果而动肝火呢。但也不要胡乱抱怨,别把自己完全当成受害者,吃了大亏似的。这时候想想马克思的哲学挺好,矛盾普遍存在,但终将转化。今日我们所处的环境,也许让人无法忍受,但明日到来,未必比今日更好。无论是找个树洞,还是自己做自己的树洞,都只要释放此时时刻的心中猛兽就好,它跑不远,跑累了劲使完了,就变温顺了,打道回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