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识别能力,主导人际交流的信息准确性,是情商的核心。然而,敏锐识别对方流露的情感,并不代表互相之间实现了共情。共情类似于心照不宣,以表情识别为基础,从言明的信息背后,推断出潜伏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感情。
说来容易,实际交流的过程中,任何表情识别都是经不起深究的。
1. 双方的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了信息理解的分歧。同一个表情所传达的含义,可能随着不同的观念、风俗而改变。既然表情本身是捉摸不定的,理解的对错就难以界定了。
2. 对方表达不精确,可能造成信息传达失真。接收者只能凭借现有信息,尽可能理解其真实意思。面谈所提供的信息最全面,但也增加了相应的噪音干扰。
3. 试想:对方因紧张而皱了一下眉头,可能被误解为反对的意思;对方因走神一直盯着对方,可能被误解为专注地倾听。交流状态和氛围,时刻影响着对具体谈话内容的理解。
4. 因受社会礼仪规范的左右,每个人或多或少地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以缓解尴尬。调查发现,当谈到一件厌恶的事情,人往往选择克制地微笑,极少会真诚地翻白眼。
有不同意见?赶快留言探讨吧!
我真是越来越读不懂你了……知人知面不知心,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日常交流,来不及如此抽丝剥茧地分析,我们一般靠直觉“神交”。
仔细理一理,人际交流的信息,可分为思想和感情。研究表明,语言信息是思想的主要载体,而表情信息是感情的主要载体。如果凭借表情去理解对方思想,则偏颇的机率很大。同理,如果凭借语言去理解对方的感情,则极易产生脱节、隔阂。
或许,我们可以根据交流的话题,适时调节自己的倾听模式,聚焦对方表达的关键点、闪光点,忽略那些有的没的,熟能生巧,练就一份高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