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问闻切】

望闻问切的意思

中医诊病方法是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内容、称为四诊:

望闻问切的意思

望诊:就是用眼睛望病人的整体和局部的情况.首先要看病人是不是有神.有神为眼睛明亮、神志清楚、语言流畅、反应灵敏;无神为目光晦暗、表情呆滞、反应迟钝、语无伦次.局部的望诊、主要是望舌、舌的不同部位代表不同的脏腑、望舌包括望舌质和望舌苔两方面.

闻诊:闻就是用耳朵听、用鼻子闻.听包括讲话声、咳嗽声、呼吸声、呃逆声.凡气粗声高、重浊的都为寒症;气微声低的都为虚症.闻就是闻气味、包括口腔气味和各种分泌物的气味.凡是恶臭味重的、属热症.有腥味或气味不重的属虚症.

问诊:看病时医生要仔细询问病人的病情.流传有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均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妇女尤必问经带.

切诊:切诊就是切脉、候脉.切脉部位多在寸口、寸口为手太阴肺经之脉、因五脏六腑的脉都会合於此脉、所以从这里可以了解到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情况.一般常见的脉有浮脉、数脉、滑脉、弦脉.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一个了解情况,收集材料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选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所以四诊是辨证论治的基础。


中医看病之"望"

 一、是上火还是虚寒,看舌就知道

 常言道:每天照一照,有病早知道。一个健康的人,面对镜子看自己的舌头,应当是舌体柔润,舌质淡红,舌面上铺有薄而均匀的颗粒、干湿适中的白苔,此谓“舌淡红,苔薄白”。但是,患病后,舌质与舌苔就会发生变化。因此,经常观察舌象,可以了解健康状况,及时进行自我保健与调理。

 如今到医院找中医看病,每个医生都重视舌诊。在问了症状之后,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让我看看你的舌头。”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苔为胃气之根”,舌体与肺、心、肝、脾、肾等内脏经络相连。人体内脏若有病变,可以非常直观地反映在舌头上。有经验的医生看舌头,就像看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望便知道你病情的轻重,体内的虚实寒热。中医将舌体分为四部分:舌尖多反映心、肺的变化,舌中多反映脾胃的病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的情况,舌根多提示肾的病变。

 1、舌苔黄、舌质红多是上火

 中医认为,舌苔发黄、舌质红(即舌头红)的人出现口苦咽干,属于有热上火。

 心经有热,舌苔发黄、舌质红,同时伴有心急烦躁、失眠多梦,病人此时可用些清心火的药。如竹叶、莲子心泡水,当茶每日频饮。睡眠不好可用百合、莲子心、枣仁煮粥喝;口舌生疮可用野菊花60克,浓煎后,每日多次含服。

 如果看到舌质偏红、舌苔黄,而且小便时有排不净的感觉,或尿时感到小便发热,有痛感,这多半是膀胱湿热,也就是西医讲的泌尿系感染,可用白茅根、瞿麦、扁蓄等,水煎后当茶喝。

 肝经有火,舌边红、苔黄偏干、眼睛红赤肿痛,或经常长麦粒肿,为肝经有火,可用酒炮制过的大黄泡水喝。大黄性寒,有降泄作用,用酒炮制后,可将大黄药力引到头目,泄上焦之火。

 舌质稍红、苔薄黄为肺经有热。伴有大便干结者可用冬凌草、大黄稍加煎煮,每日当茶饮。咽干肿痛者可用胖大海、麦冬、菊花泡茶,症状严重者加二花、山豆根、牛蒡子,大便秘结加大黄,往往可以收到不错的疗效。

 2、舌苔白、舌质偏白是虚寒

 舌苔白、舌质偏白的人多伴有形寒肢冷、手足不温,为阳气不足导致的虚寒体质。

 如果是心阳虚的病人,会出现心慌气短,劳累加重。病人可服些红参、黄芪煎水当茶喝,平时饮食中常吃些温阳散寒的生姜。中医认为,冬天阳虚病人要格外注意保暖,可多进食热粥,也可自制一个药棉背心穿。方法是用熬好的生姜水泡棉花,然后晾干,做成棉背心。

  如果是脾胃阳虚的病人,会常出现胃部疼痛怕凉,不思饮食,尤其怕食生冷食物,有的伴有大便溏泻。胃疼病人可用干姜(或良姜)、荜拔煎水喝,具有温胃散寒作用。还可用生姜、白胡椒粉捣成泥状,稍加温后敷脐,每日一换。老年人因阳虚大便干,可用肉苁蓉、附子、干姜、葱白煎水喝。

 如果每年冬至大便开始变干,来年春暖花开时又自然转通畅,中医认为属于阳虚肠蠕动无力,就像河道结冰舟船无法行驶一样,建议采用上述的单方。

 二、莫名出汗当心有病

 在中医上,多汗症可分为全身多汗和局部多汗。

 全身多汗,一般是由发热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精神因素等引起。如果你稍微活动,就满身大汗,要当心是不是身体出现毛病了。通常情况下,全身多汗可能有以下几种病症发生:

 一是低血糖症:可导致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

 二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除怕热多汗外,还表现有食欲增大、吃得多反而消瘦、大便次数增多、心慌、精神紧张等症状。

 三是糖尿病:由于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常有出汗异常增多现象,患者还伴有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四是嗜铬细胞瘤: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多阵发性出汗,有时也可持续出汗,还可出现心慌、手抖、四肢发凉等,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

 另外,高血压患者以及更年期女性也会出现多汗。

 局部多汗,分为以下几种情况,要一一对照着看。

 一是自汗:常日间出汗,活动后更甚,多由气虚或阳虚所致,可服用温补之品进行调理。

 二是盗汗:入睡后汗出,醒后则汗止,多见于阴虚火旺、久病之人,尤以肺结核患者最多见。

 三是鼻汗:每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多见于过敏性鼻炎及免疫力低下、易患感冒者。

 四是额汗:汗出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如蒸笼热气,多见于身体阳气偏甚及消化功能亢进者。

 五是半边身汗:指半身多汗,而另半身无汗或汗出甚微。多见于青年人高血压脑病、肾性高血压症、中风、半身不遂、截瘫等患者。

 六是劳心汗:系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多因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常见于劳心过度的知识分子。

 七是会阴汗:汗出局限于会阴和外生殖器部位,常见于外阴瘙痒症、阴道炎等妇科病,亦可出现有异味的会阴汗。

 八是腋臭汗:汗臭如狐骚气味,由腋窝部的大汗腺分泌异常所致。多见于青年和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九是半边头汗:整个头部以鼻中分成两半,一半头出汗,另一半头滴汗皆无。此系因大病后夫妻同房,阴阳双亏并感寒所致。

 十是手足心汗:多发生于紧张或激动时或在公开场合说话时,常在青少年时发病,多半是精神压抑引起。

 此外,高烧病人的“战汗”(先见全身战栗发抖,而后汗出)为病变发展的转折点;生命垂危之际的“脱汗”(大汗淋漓不尽),为疾病转危之征象,应加以重视。

 三、中医的望神知病

 中医通过望神,可以辨别病人精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神,指的是病人的精神状态、思维、意识、神采和表情等情况的总和。

 如果病人精力充沛,神志清晰,目光精彩,面色红润,表情活泼,语音洪亮,呼吸平静,则表示神气健旺,正气未伤。中医称此为“得神”、“有神”。有神,则疾病一般不太重,预后亦较好。

 如果病人精神萎靡,神思恍惚,目光暗淡,面色晦滞,表情淡漠,言语低沉,呼吸急促,则表示神气虚衰,正气败散。中医称此为“失神”、“无神”。失神,则病势较深重,须防疾病的突变。

 还可见一些久病、重病、精神极疲衰的病人,原来不想说话,语音低微,时断时续,后来突然变得很爱说话;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两颧发红,如涂油彩。出现这种情况说明病情恶化,为“回光返照”之症,中医称此为“假神”,是一种败象。常是危重病人临终前的征兆。

四、中医的望色知病

 大家都知道,皮肤的颜色因人种、年龄、日晒程度以及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主要由三种色调构成:黑色的深浅因皮肤中黑色素颗粒的多少而定;黄色的浓淡取决于角质层的厚薄;红色的隐现与皮肤中毛细血管分布的疏密及其血流量的大小有关。

 观察皮肤颜色的变化,对判断疾病有很大帮助。如果一个人皮肤的颜色与其平时的肤色有较大的改变,并排除了正常的外来影响,就要考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如果皮肤黏膜变得苍白,就是由皮肤的毛细血管痉挛或血液充盈不足以及血液中红蛋白的含量减少(贫血)所引起,可见于寒冷、惊恐、虚脱以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贫血、内脏出血等。

 在身体的裸露部分,以及乳头、腋窝、生殖器官、关节、肛门周围等处,正常时皮肤的颜色就比其他部位深。如果这些部位的色素明显加深,或者其他部位也出现了色素沉着(表层基底层的黑色素增多,以致部分或全身皮肤色泽加深,称为色素沉着),并排除了日晒等因素,就应考虑是否染上了疾病。一般情况下可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阿狄森病)。肝硬变、肝癌晚期、肢端肥大症、黑热病、疟疾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如砷剂、抗癌药等亦可引起程度不同的皮肤色素沉着。仅在口唇、口腔黏膜和指、趾端的掌面出现黑色小斑点状的色素沉着往往见于胃肠息肉病。

 妇女在怀孕3~4个月以后,脸上可出现对称性黄褐色或淡黑色斑,大小不等多分布在两颊、前额、口唇周围,也可在鼻梁或下巴等处,这种黑褐色斑称为妊娠斑。绝大多数没有病理性意义,仅有少数与全身性疾病有关,常见者为慢性肝病或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子宫肿瘤、卵巢肿瘤、月经不调或闭经等。

 当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速以及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增多以后,可使皮肤呈红色,一般出现于大叶性肺炎、肺结核、猩红热等发热性疾病,以及阿托品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等;皮肤持久性发红则往往是柯兴综合征(为一种内分泌性疾病,系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所致)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可在其两颊和鼻梁部位的皮上见到蝶形红斑,多为鲜红或紫红色边缘可清楚亦可模糊,表面光滑。

 如果血液中的还原红蛋白(一种没有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增多,皮肤则可呈青紫色,中医称为发绀,常常在舌、嘴唇、耳郭、面颊、肢端最为明显。

 黄疸时,皮肤及黏膜可呈黄色,早期轻微时仅出现于白眼球以及软腭黏膜,比较明显时才可见于皮肤,一般在胆道阻塞、肝细胞受损,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变以及溶血性贫血病人的身上可以见到。黄疸时皮肤的色调可因血中胆素增加的程度和性质不同而出现差别,如有柠檬色、桔黄色、黄绿色、暗黄色,但尤以白眼球(巩膜)处发黄最为明显。另外,过多食用胡萝卜、南瓜、桔子汁等蔬菜或果汁可使血液中胡萝卜素的含量增加,致使皮肤变黄,但一般仅出现在手掌、足底的皮肤。长时间服用带黄颜色的药物,如阿的平、呋喃类等也可使肤色变黄。患有多发性神经纤维痛的人,皮肤上常有大块棕黄色色素斑。

 总之,对于皮肤颜色的变化,既不可过分关注,又不可疏忽大意。

五、病是可以从口看出来的

 俗话说:“病从口入”,口腔是疾病进入人体的门户。由不洁食物引起的各种传染病,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病、肥胖和贫血等都是与食物经口而入分不开的。从中医角度看,病不但从“口入”,而且病也可以从口唇、口腔的形态、色泽变化反应出来。

 口唇,民间称为嘴唇皮,它由上下两片唇组成,围成了嘴巴,医学上叫口裂,唇有美容作用,尤其是嘴周围一圈发红的区域,解剖学名称为唇红。唇红部的血管比较接近黏膜表面,所含毛细血管丰富,正常人口唇红润,干湿适度,且润滑有光。而口唇形态色泽异常,常表示体内有病。观察的方法有:

1、口唇的形态

(1)口唇干燥:患者嘴唇发干,常用舌尖去舐,甚至发生唇裂,多属燥热伤津或阴虚液亏。多见于高烧、气候干燥、缺水和爱蒙头睡觉的人;缺乏维生素B和很少吃新鲜蔬菜、水果、杂粮的人也多有发生唇干现象。唇炎也是引起唇干的一个重要因素。唇炎的主要表现是口唇干燥、脱屑、皲裂、进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时会感到疼痛,说话或大笑时口唇会皲裂出血。重者口唇发生肿胀、水疱、糜烂、结痂等,由于剧烈的灼痛,会妨碍进食和说话。唇炎最常见的病因是使用口唇化妆品后过敏。另外,口唇干燥还见于经常大量饮酒者和慢性胃病患者。

(2)口唇糜烂:多是脾胃有热,常见于慢性肠胃病。初生儿口唇溃烂要警惕是否得了遗传性梅毒。如果口角、嘴唇处发生糜烂,并有红斑、水肿、渗液、皲裂、脱屑等,口角处可见向外幅射状的皱纹,多为双侧口角同时发生,也有个别发生于单侧的,是得了口角炎,俗称烂嘴角,是口角部位皮肤和黏膜的炎症。

2、口唇的颜色

(1)唇色发白:若双唇淡白,多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常见于贫血和失血症;若上唇苍白泛青,多为大肠虚寒、泄泻、胀气、腹绞痛、畏寒、冷热交加等症状间而出现;若下唇变苍白,为胃虚寒,会出现上吐下泻、胃部发冷、胃阵痛等现象。

(2)唇色淡红:多属血虚或气血两虚。体质虚弱而无疾患之人可见此唇色。

(3)唇色深红:唇色火红如赤,常见于发热。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伴心力衰竭者,当缺氧时呈绛、紫红色,临床上称为发绀。唇色如樱桃红者,常见于煤气中毒。

(4)唇色泛青:为气滞血淤,多是血液不流畅,易罹患急性病,特别是血管性病变,如血管栓塞、中风等急暴之症。

(5)唇色发黑:环口黑色、口唇干焦紫黑是极为不良的征兆。若唇色黯黑而浊者,多为消化系统有病,时见便秘、腹泻、下腹胀痛、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若唇上出现黑色斑块,口唇边缘有色素沉着,常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艾迪生病);若在唇部、口角,特别是下唇及口腔黏膜上有褐、黑色斑点,有时很密集,没有不适的感觉,则可能在患者的胃肠道中发生多发性息肉。

3、望口腔的形态

 正常口腔是平整光洁的,如果口腔黏膜红肿、起水疱、发生溃疡或者出现黄白色斑点,有时伴有发烧、疼痛、不能进食,多属湿热内蕴,上蒸口腔所致。平时,口腔内有无数的细菌,一旦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便繁殖起来,引起口腔黏膜、齿龈、舌体发炎,有时也可由病毒或过敏引起。

 烟酒过度、身体疲劳或假牙、龋齿刺激时也可引起口腔炎。有的妇女每逢月经来潮时,出现周期性口腔发炎。

六、顺藤摸瓜,看透病理性的笑

 正常人的笑,是心情愉快的表露。医学家们发现,许多长寿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笑。我国的老寿星就是一副笑容可掬的形象。然而,笑容中也可能藏匿着某种疾病的蛛丝马迹。医学上称这种与疾病相伴随的笑为“病理性的笑”。

 医学认为,老年人在罹患弥漫性脑动脉硬化症时,因脑组织发生缺血性退行性变,导致脑功能失调,可发生无意的笑,多数可伴有上肢震颤、步态不稳、语言不清等症状。儿童患了大脑发育不全症,可表现出特殊的憨里憨气的笑——“傻笑”,而且常伴有明显的智力障碍。大量酗酒后,由于大量的酒精进入人的大脑组织,使得大脑的兴奋抑制功能失调而出现狂笑。这说明酗酒者已经患上急性酒精中毒了。

 发生破伤风的病人,因咀嚼肌群呈强直性痉挛,口角缩向下方,上唇紧贴牙齿呈“苦笑”状。精神分裂症病人,由于大脑功能不正常,有“幻听、幻视”等症状,因而常自言自语、嘻嘻傻笑。无法克制的笑,称为强制性笑。一些专家认为,这种笑往往是提示病人脑部有细胞变性、脑动脉样硬化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仔细观察,若发现有这些病态的笑,就应及时就医,让医生“顺藤摸瓜”,从笑声中识病,从而给予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七、眼睛里秀出病的蛛丝马迹

 古语说,“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回眸一笑百媚生……”

 可否知道,在这秋波流转的一颦一笑中,其实还蕴涵了人身体健康的蛛丝马迹。

 目为肝之窍,心之使,目为肾精之所藏,为血之宗,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与五脏六腑皆有联系。《重订通俗伤寒论》说:“凡病至危,必察两目 ,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故观目为诊法之首要。”中医还提醒我们,如果眼角发青,也要小心肝脏问题。除了反映肝脏的情况,其他的脏器健康状况如何,你也一样能在眼睛的窗口中读取到不少。

 眼的重要结构虹膜,它是内脏疾病之窗。当我们通过眼来观察病情时,一定要把握此关键。虹膜是瞳孔周围含有色素的环形薄膜,它可以调节瞳孔的大小,黄种人的虹膜大多是棕色。

 虹膜为什么有预测各种疾病呢?

 那是因为它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布满各种器官的感受体:侧面区域代表肺(这里的凹点代表有肺脏疾病),上方代表心,下方代表肝,围绕瞳孔四周的圆环代表胃肠,如果出现凹点,多半有消化道溃疡。虹膜上有亮点,表示脑神经出现问题;如果是不同颜色的分散小点,是风湿病的征兆;左眼虹膜出现变化,代表右半身的某个地方出了毛病,反过来说,右眼虹膜的变化,则提示左半身的疾病。

八、透过耳朵看肾

 俗语说“肾开窍于耳”,《四诊诀微》中也有言:“耳焦如炭色者,为肾败,肾败者,必死也。”肾为先天之本,藏五脏六腑之精,所以对耳朵的动静自然不可掉以轻心。

 医学指出,耳朵若总是嗡嗡作响,声音听不太清楚,有时还会伴随着腰痛和尿频,这可能是肾脏功能在逐步衰弱的信号。

1、从耳看全身

 耳朵虽为人体的一个小部分,仅占人体总面积的1%而已,然而却有着预报全身健康的作用,

《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为全身经络分布最密的地方,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别气都走于耳,此外还有许多经脉注于耳。耳朵上有260个穴位,前面200个穴位,背面60个穴位,和全身的关系都很密切。

 所以,望耳诊病,已经是中医的重要部分。在耳诊学中,人体的五脏六腑都能在小小耳朵中找到对应的位置,也就能根据某区域的变色、变形、脱屑等各种变化看到内脏的病变。

 2、突发性耳聋要看心神

 耳还与心密切相关,情绪激动可以引起突发性耳聋。所以,突发性耳聋除了器质性的治疗之外(如高压氧、补肾),还要进行心理治疗。但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引起的,都应及时诊治,否则容易发展成永久性耳聋。

 有风湿性心脏病的人,常常在耳朵的心区会发现片状、边缘不清的白斑;心律不齐者,耳朵的心区出现皱纹圆圈,如果有神经衰弱,则在这里有压痛感;再比如,患有心绞痛的人,心区会出现充血、红晕和脱屑的现象。

 3、从耳朵看癌症预兆

 耳部相应区出现异常,包括色泽、形态和感觉的改变,常可提示内脏恶性肿瘤的存在,尤其对肝癌、胃癌、食管癌及肺癌的确诊率很高。耳诊学研究发现,如果内脏有肿瘤,耳壳相应穴位的电阻就会降低,通过肿瘤探测仪可以发现肝癌、胃癌、肺癌,准确率可以达到50%以上。

九、“走”出的疾病

1、保护性跛行

 走路时,患侧足刚一点地则健侧足就赶快起步前移;健足触地时间长,患足点地时间短;患腿迈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负重小,健腿负重大。这种保护性患足点地跛行,多见下肢受伤者。

2、拖腿性跛行

 走路时,健腿在前面患腿拖后,患肢前足着地,足跟提起表现为拖腿蹭地跛行。可见于儿童急性髋关节扭伤、早期髋关节结核或髋关节骨膜炎等。

3、间歇性跛行

 开始走路时步态正常,但走不了多远(严重者不到百米)患者就因小腿后外侧及足底胀麻疼痛而被迫停步,需蹲下休息片刻,待症状缓解后再重新起步。走走歇歇,因此称为间歇性跛行。常见于腰椎管狭窄症、坐骨神经受累以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局部供血不足患者。

4、摇摆步态

 走路时患者靠躯干两侧摇摆。使得侧骨盆抬高,来带动下肢提足前进。所以每向前走一步,躯干要向对侧摆动一下,看上去好像鸭子行走,所以又称“鸭行步”。常见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双侧脱位、严重的“O”型腿、以及臀上神经损害患者。

5、高抬腿步态

 走路时,患腿高抬,而患足下垂,小跨步跛行,如跨越门槛之状,所以又称“跨越步态”。主要是由于小腿伸肌瘫痪,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状态。为避免走路时足尖蹭地而有意识将腿抬高,常见于坐骨神经、腓总神经麻痹或外伤等。

 6、足跟步态

 走路时以足跟着地,步态不稳,表现躯体轻轻左右晃动,足背伸、足弓高。可见于胫神经麻痹、跟腱断裂、遗传性共济失调等患者。

 7、画圈步态

 走路时表现为患腿膝僵直,足轻度内旋及下垂,足趾下勾。起步时,先向健侧转身,将患侧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侧髋关节为轴心,直腿蹭地并向外侧画一半圆前走一步。由于多见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所以又称“仿瘫步态”。

 此外,还有慌乱步态:多见于脑动脉硬化、脑肿瘤、头部陈旧性外伤等;醉汉步态:主要见于小脑或前庭疾患;踏地步态: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髓型颈椎病患者;交叉步态:多见于大脑瘫、截瘫等患者。

中医看病之“闻”

一、医生在听什么

 “望闻问切”中的“闻”,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

 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去医院看病,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医生会把听诊器放到你的胸部、背部听听,那么,他到底在听什么呢?事实上他听的内容有很多,主要包括声音、语言、呼吸、呕吐、肠鸣和病气等,医生是通过这些声音的异样来确诊病情的。

 人体发出声音,是口、舌、齿、唇、鼻、喉、会厌以及肺等器官协调工作的结果,健康人的声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发音自然、音调和畅、刚柔相济。表示人体气血充盈,发声器官和脏腑功能正常。其中又因性别、年龄、体质、情绪的不同,在发出的声音上也存在差异。

 比如男性的声音较粗而低沉,女性的声音较细而清脆,儿童的声音尖利,老人的声音浑厚,瘦弱的人声音轻细,强壮的人声音高昂;喜悦时发出的声音轻快而舒畅;发怒时声音严厉而重,悲哀时声音凄惨而断续,畏惧时声音轻微而颤抖,喜爱时声音温柔而和缓等。

1、声音

 正常的声音自然、音调和谐、语言表达清楚。

 病变声音

(1)嘶哑:包括声嘶和失音,声嘶是嗓子干涩发音困难,失音是完全不能发音。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相交伤肺所致。

(2)鼾声:如昏睡不醒、鼾声不断,多因神志昏迷、气道不利及睡姿不当所致。多见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之危证。

(3)呻吟:身有痛处或胀满时,口中发出哼哼声。多为头痛、胸痛、腹痛、齿痛。

(4)喷嚏:喷嚏是由肺气上冲所致,外感风寒多见此证。外邪入表日久不愈,忽有喷嚏者,为病愈之兆。

(5)惊呼:突然发出惊呼声,多为剧痛或惊恐所致。

(6)呵欠:张口吸气,微有响声,多为体虚阴盛阳衰之故。

 2语言

 心主神明,心病则语言错乱。

(1)语言蹇涩:说话不流利、含糊不清、缓慢、词不达意,多见于中风后遗症或热病后期。

(2)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多为实证。

(3)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语言不连续、声音低弱,多为虚证。

(4)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多见于急性热病,或老年人久病心血亏虚。

(5)错语:病人语言颠倒、错乱,自知说错不能自主,多为心气不足或痰浊、瘀血、气滞阻碍心窍所致。

(6)狂言:声嘶力竭、语言快、声音高、骂人或狂言,多见于痰火扰心的狂症。

 3、呼吸

 呼吸与肺肾等脏器有关,通过呼吸变化可推测脏腑的虚实。

(1)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者不能平卧。喘分虚实:实喘发作急,一般为形体壮实,脉实有力,多属肺有实热,痰饮内停。虚喘发病缓慢,吸少呼多,一般为形体虚弱者脉虚无力,属肺肾虚损或心阴气虚。

(2)哮:呼吸急促伴有喘,喉中痰鸣似哨声,反复发作。多因痰饮又外感风寒所致。久居寒湿地区,或食过多酸咸生冷也可诱发哮。临床上哮与喘常同时出现。

(3)短气:呼吸气急而短、气短而渴、四肢关节痛属实证;气短无力、小便不利,则属虚证。

 4、咳嗽

 咳嗽发生与肺脏关系密切。

(1)咳声重浊: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因外感风寒。

(2)咳有痰声:痰多易咳出,多为寒咳,因痰湿阻肺,肺失宣降。

(3)咳声如犬吠:声如犬吠伴有音哑,多为白喉症。因肺肾阴虚,疫毒攻喉。

(4)阵发性咳嗽:咳声不断且咳后有鸡鸣样回声,甚则咳血。称为顿咳、百日咳。因风邪与痰热搏结所致。

 5、呕吐

 胃中食物、痰、水液冲出口的一种表现。

(1)呕吐声音微弱,吐势缓慢,吐物以清痰水:多为虚证、寒症。

(2)呕吐声音宏大,吐物痰黏黄,或酸苦:多属实证。

(3)呕吐酸腐:多因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食滞胃中所致。

 6、肠鸣

 腹中鸣响。

 (1)肠鸣在胃部:如囊中水,振动有声,行走时以手按之,为痰饮阻滞。

 (2)肠鸣在腹部:吃东西就会缓和,受寒或饥饿加重,多因久病不愈或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寒,是胃肠气机不和所致。

二、人体对声音到底有什么影响

 一种声音一般都具有四个属性,那就是音调、音质、音强和音量。声音的任何一个属性的变化,都和体内的物质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人体的各种物质对声音到底有什么影响。

1、音调

 音调高则声音清脆、尖细,音调低则声音粗大、低沉。一般认为,音调的高低和人体声带的形质有直接关系。声带长、松、厚的,音调就低,男性的声带就属于这一种;声带短、紧、薄的,音调就高,女性的声带就属于这一种。但事实上,声带的长短、松紧与厚薄的特性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中医认为,对音调的高低起决定作用的是体内元阴(如雌性激素等)和元阳(如雄性激素等)的对比关系。如果元阴相对旺盛,则声音多尖细清脆,如女性;如果元阳相对旺盛,则声音多粗大低沉,如男性。当元阴和元阳的对比关系发生变化,则音调的高低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2、音质

 音质主要指声音的圆润程度。音质好,则声音圆润动听、丰富饱满;音质差,则声音沙哑粗钝、干涩单薄。音质好主要和元阴、津液、血的滋润作用有关。津液和阴血充足,则声音圆润;津液和阴血亏耗,则声音沙哑。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讲话过多或时间过长后,会口干舌燥,甚至声音沙哑,这就是讲话耗损了体内的津液,发音器官失去滋润所致。这时喝点水,润润喉咙,声音又会慢慢恢复原来的圆润。因此,津液、阴血对发音器官的滋润作用是保证音质圆润的重要因素,而我们也可以根据声音音质的好坏来判断体内阴血、津液等滋润性物质的充足程度。

3、音强

 音强指声音的强弱,它取决于引起物体振动的外力大小。如拨琴弦,用力轻则发出的声音弱,用力重则发出的声音强。对人体来说,主要就是发音时呼出的气流的大小以及气流对发音器官的压力大小。气流大,对发音器官的压力大,声音就强;气流小,对发音器官的压力小,声音就弱。气流的大小、气流对发音器官压力的大小和气有关。气是元阴和元阳两种物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人体内物质与分子的一种运动,并且通过物质与分子的运动,将元阴和元阳相互作用产生的效能传递到各个脏腑器官,从而产生各种生命活动。而人体发音时所需要的能量,正是来源于这个气。气足,那么产生的气流就大,对发音器官的压力也就大,产生的声音强度就强,反之声音就弱。所以通过声音的强弱,我们可以判断体内气的充足程度。由于气是元阴与元阳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通过声音的强弱还可以反映出人体元阴和元阳的充足程度。

4、音量

 音量指声音的响度,音量的大小和音强有着直接关系,音强强则音量大,音强弱则音量小,所以音量的大小也和人体内的气有密切关系。在平时形容一个人声音响亮,往往称之为“中气足”,就是这个道理。此外,对人体来说,还有一个器官和音量有关,那就是肺。肺类似于乐器中的共鸣箱,有了它,就能使声音音量有效地放大。因此,当肺的共鸣作用减弱时,也会导致音壁的变化而出现声音嘶哑,甚至失音。这种因为肺的原因导致的音量变小或失音,常见有两种情况:一是感冒咳嗽时出现的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二是久病体虚而出现的声音嘶哑和失音。这两种情况在中医上分别有一个名称,前者叫“金实不鸣”,后者叫“金破不鸣”,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肺在五行中属金,就好像是古代的铜钟,铜钟是中空的,以保证敲打的时候能产生足够的共鸣,使声音洪亮悠远。而当人感冒时,外界的风寒、风热邪气或自身的痰浊物质就会壅塞在肺部,导致肺的共鸣作用下降或消失,引起音哑或失音,就好比铜钟中间的空腔被其他物体给填塞满了,再敲打时就不能发出原先洪亮悠远的声音,而取代的是沉闷而短促的声音,所以中医将这种情况称为“金实不鸣”。铜钟要发出洪亮悠远的钟声,还要依赖钟壁的完整,这样才能在空腔形成有效的共鸣,如果钟壁出现缺损,那么它的共鸣作用电就会遭到破坏,而导致出现“破声”。对肺来讲,气的固摄作用是保证肺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共鸣箱的重要因素。如果久病体虚,过度耗损体内正气,使气的固摄作用遭到破坏,就好像是铜钟的钟壁被敲碎,势必会导致共鸣作用减弱或消失,引起音哑或失音,所以中医称这种情况为“金破不鸣”。

三、为什么美女的体味是“天香”

 古典文学里把女人美比作“国色天香”,在这里“天香”即人的体味,这也说明,如果一个人是健康的,那么她(他)的体味应该是有一种香味的。

 体味是人类及其他肢体生物散发出特殊而天然的气味,与人体的健康关系非常密切。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闻到异样的体味,就要提防是不是生病了。这里介绍13种常见的异味。

1、身体有点烂苹果味

 糖尿病病人病情严重时,大量脂肪在肝脏里氧化而产生酮体,并扩散到血液中,致使呼出的气息中带有丙酮,患者呼出的气体就会带有烂苹果味。

烂苹果味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特征之一。

2、身体有点尿臊味

 患有慢性肾炎或肾病的病人,病程进展到慢性肾功能衰竭阶段(也称尿毒症),由于无尿,某些毒性物质(如尿素氮、肌酐等)不能排出体外而潴留于血中,就会使病人呼出的气体散发出尿味或氨味,它是病情趋于危重的一个信号。另外,脐尿管尿瘘的病人的尿从脐部瘘管漏出来,尿失禁的病人不能控制小便,其身上也可散发出难闻的尿臊味。

3、身体有烂白菜味

 由于体内缺乏酪氨酸转化酶,导致酪氨酸代谢障碍而潴留于血液中,身体便会发出一种类似烂白菜的怪味。病人一般表现为生长发育缓慢,并且容易并发佝偻病、肝功能不全以及低血糖症,常可发生低血糖晕厥或抽风。

4、身体有点鱼腥臭味

 鱼腥臭味主要见于鱼腥臭综合征,这是一种先天性隐性遗传病,由于人体肝脏缺乏三甲基胺氧化酶,致使三甲基胺在体内不能被肝脏代谢,大量蓄积。病人的汗液、尿液、呼出气体中排出大量具有鱼腥臭味的物质——三甲基胺。

5、身体有点肝臭味

 患急性肝炎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肝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常呼出一种特殊性臭味,俗称肝臭。由于甲基硫醇和二甲基二硫化物不能被肝脏代谢,在体内发出的一种特殊气味。肝臭味表明肝脏功能受到严重损害,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6、身体有点粪臭味

 患有膀胱结肠瘘的病人,肠道里的粪便可通过瘘管进入膀胱,溶于尿液中,因而排出的尿通常带有粪臭味。此外,脐尿管粪瘘的病人粪便从脐部瘘管漏出来,大便失禁的病人不能控制大便,其身体也可散发出难闻的粪臭味。

7、身体有点枫糖味

 枫糖味又称烧焦糖味,是枫糖尿症的病人最常散发出的气味。枫糖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它的危害在于可毒害脑细胞,造成脑组织严重损伤,引起病人智力显著减退,甚至成为白痴。

8、身体略有猫尿味

 身体有猫尿味常见于高甘氨酸血症,这是一种氨基酸代谢障碍疾病。病人表现为智力低下,骨质疏松,血液中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易发生感染或出血。

9、身体有点脚汗味

 脚汗味又称汗足臭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特殊脚汗气味,智力低下和共济失调等症状。病人的呕吐物、呼气、尿液、皮肤乃至血液均散发出一股特殊气味,为一种乳酪气味或者汗足的强烈臭味。

10、身体有点狐臭味

 身体有狐臭味常见于腋臭的病人,由于腋窝的皮脂腺分泌的皮脂经细菌的作用,散发出特殊的狐臭味。在青壮年时期,皮脂腺分泌旺盛,狐臭味也尤其浓重。

11、身体有点大蒜味

 身体有大蒜味常见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其呼出的气体、呕吐物可散发出刺激性蒜味。

12、身体有点酒味

 身体散发着酒味,或者口中散发着浓烈的酒味见于大量饮酒后或者醉酒者。

13、其他怪味

 呕吐的内容物呈酸味提示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长而发酵,常见于幽门梗阻的病人;呕吐物呈现粪臭味应考虑肠梗阻的存在;大便带腐败性臭味,多由于消化不良或者慢性胰腺炎引起胰腺功能不全,大便带腥臭味常见于痢疾的病人;痰液呈现血腥味,多见于大量咯血的病人,如果痰液具有恶臭,多见于肺脓肿或者支气管扩张症的病人。

 总之,当发现自己或者周围人出现上述异常体味时,应该警惕可能是疾病的信号,最好及时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期早期发现疾病,早期治疗,避免病情被贻误。

 中医看病之“问”

 中医中的问诊是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系统而有目的的询问。包括病人的体质、生活习惯、起病原因、发病及治疗经过、现在的症状及过去的病史、家族史等。具体来讲,可以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等。

 一、问寒热,有病及时发现

 寒热的产生,主要决定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是机体正邪相争的表现。临床上常见的寒热症状有:但寒不热、但热不寒、恶寒发热、寒热往来。

 但寒不热:如果感觉寒冷而不发热,属于阳气不足的虚寒症。

 但热不寒:如果发热,不感觉冷或反而怕热,为里热症。若高热伴见口渴喜冷饮、出汗、大便秘结为实热症。若午后低热,伴有手足心发热、夜间出汗、两颧发红者为里虚热症。

 恶寒发热:如果自觉怕冷而体温升高,表示外邪侵袭肌表。

 寒热往来:寒与热交替出现。寒热往来定时者,为疟疾;寒热往来不定时者,伴两胁胀痛、口苦,为肝胆病。

 二、问出汗,看准病的虚实

 汗出与阳气盛衰、津液盈亏相关。

 无汗:如果发热、恶寒、头痛无汗,为表实症。

 出汗:如果外感风邪,发热、怕风汗出者,为表虚症。

 自汗:如果白天稍活动即出汗,常伴疲劳乏力、气短畏寒,阳气虚损所致,多为内伤病。

 盗汗:指夜间睡着后出汗,伴有发热、颧红、心烦、失眠多梦、口干舌燥,为阴虚内热所致,多为内伤病。

 三、问疼痛,找准病的位置

 有人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来比作是死搬硬套。大部分情况下,头痛并不一定是头出了毛病,而可能是身体的其他部位出了问题。同样,脚痛,除了外伤之外的痛,也不一定是脚自身出了问题。

 问头痛主要是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观察病情。

 头痛:突然头痛,痛无休止,伴有怕寒发热,多为外感实症。头痛时发时止,有胀痛,劳累后加重,或伴有眩晕者,多为内伤虚症。

 胸痛:肺热之胸痛以一侧为多,发热咳嗽、痰黄而稠;胸痹症之胸痛前心区有重压感或刺痛,反复发作,伴有心悸气短。

肝胆病疼痛表现为两胁胀痛不适。

 胃病疼痛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伴有嗳气吐酸水。

 四、“睡不着”还是“睡不醒”要问清

 有俗语说“三十岁之前睡不醒,三十岁之后睡不着”。这说明,人在不同的年龄共睡眠状况是不一样的。而对中医来说,在看病时,一定会问清楚,“是睡不着还是睡不醒”。睡不着属“失眠”,睡不醒属“嗜睡”。这二者在病理上相差很大。

 1、失眠

 入睡难或睡中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或易惊醒,或彻夜不眠,多为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常伴有心悸、多梦、耳鸣、潮热等症。如因积食上火而失眠,常伴有面红、气短、口渴、胃部不适等症。

 2、嗜睡

 睡意很浓,经常不由自主地入睡。若年高体虚者多属心肾阳虚;肥胖者多伴有腹胀、痰多,为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

 五、细问饮食口味

 饮食口味的异常与津液盈亏、脾胃运化失常有关。

 女人在怀孕的时候,一会儿想吃酸,一会儿想吃辣,当你给她准备好了后,她又想吃别的了。这其实就是口味对人体的影响。孕妇的这种症状也正说明,口味是可以诊出病理的。一般说来,通过口味看病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口味包括了解饮水多少、喜冷喜热、食欲与食量、口中异常味觉等方面。

 口渴多饮:口渴多饮多为津液已伤,多见于热症、燥症,或汗、或吐、下利太过。如渴喜冷饮,是里热伤津。尿多身瘦为糖尿病。

 口不渴与渴不多饮:口不渴,不欲饮水,多属寒症。口渴喜饮,饮水即吐多属水湿内停于胃。口渴不多饮,且喜热饮,多属湿症或虚寒症,且喜冷饮者属湿热症。

 不欲进食与厌食: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食欲低下,为不欲进食。如新病多为伤食或外感发热。久病不欲食则是脾胃虚弱。若厌恶食物,多见于食滞内停,或肝脾湿热。

 多食与偏食:多食易饥,多因胃火盛,胃热则消谷。若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暴食多为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偏食生米、泥土异物等是虫积。

 口味:口苦为肝胆有热,口酸有腐味为胃肠积滞,口臭为胃火盛,口甜为脾有湿热,口咸为肾虚。

 假如你的口味异常,请注意,这可能是你被某种疾病所伤。

 口苦:多为肝胆有热、胆气熏蒸所致。

 口甜:指口中自觉有甜味,又称口甘,多属脾胃湿热所致。

 口酸:多为肝胆之热侵脾所致。

 口辣:是口中有辛辣味或舌体麻辣,多为肺热盛或脾火炎所致。

 口咸:是自觉口中有咸味,多见于肾虚患者。

 口淡:指口淡无味,饮食不香,多见于脾胃虚寒或脾虚运化失常的患者。

 口臭:是口中有臭气,若口气酸臭,此是消化不良、胃中有宿食所致。

 口香:若自觉口香者,多见于糖尿病。

 口涩:多见于胆郁肝热或脾胃衰败患者,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或上夜班后,因唾液腺分泌减少,也会出现口涩。各种癌症后期也有引起味觉苦涩的可能。

 口腻:常见于风寒感冒、支气管扩张、痰饮患者。同时,过食肥甘厚味(如肥肉、糖等)影响脾胃消化功能,也会有口腻的感觉。

 六、厚着脸皮问二便

 在中医确诊中,了解大小便的性状、颜色、气味、时间、量的多少及排便次数,排便、排尿感觉等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面对此等问题时,你不要不好意思。

1、便次异常

 排便困难,多日不便,称为便秘。热盛伤津者为热秘,阴寒内结者为冷秘,气机阻滞者为气秘,气虚无力为虚秘。大便不成形或呈水样,便次增多为泄泻。大便稀薄不成形为溏泄,多为脾失健运。腹痛泄泻在黎明者为五更泄,多为肾阳虚。腹痛泄泻,泻后痛减为伤食泄泻。

2、便质异常

 排便时肛门有灼热、下堕感为脾虚气陷。排便不爽为肝郁。若便黄黏滞不爽,多为湿热结于大肠。腹痛窘迫,时时欲泻,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是痢疾病的症状。大便不能自控,多因肾阳虚衰。

3、尿量异常

 尿量增多为虚寒。尿量减少由于热盛、汗多伤津,或因吐泻损伤津液所致。

4、尿次异常

 小便次数增多且每次时间短,多为湿热。久病尿清长而频数、夜间尿次增多,属肾阳虚。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一般为湿热或瘀血、砂石阻塞所致,属实症,若因肾阳不足属虚症。

 七、女人的月经要仔细问

 女人为什么会有月经?

 正常的女性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来月经。这与女性的内生殖器官有关。女性的内生殖器官由卵巢、子宫、输卵管构成。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和合成卵巢激素,子宫和输卵管则是生育器官,卵巢中含有几十万个卵泡,每个卵泡中含有1个卵子。

 青春期之前卵泡基本上没有功能。到了青春期,在脑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不成熟的卵泡逐渐发育,同时合成雌激素。当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之后,细胞变大、变黄,称为黄体,它不仅合成雌激素,同时还产生孕激素。随着卵巢分泌激素的变化,子宫内膜受其影响也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

 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增厚,内膜细胞增多、增大,呈螺旋状,称为增殖期子宫内膜。排卵后,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子宫内膜发生水肿,腺体产生大量黏液及糖原,内膜厚度由1毫米增到6毫米,称为分泌期子宫内膜。如果此时排出的卵子受精了,则受精卵经输卵管运送到子宫内发育,称为妊娠,妊娠组织合成一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它支持卵巢黄体继续发育;如果卵子没有受精,在排卵后14天左右,黄体萎缩,停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此时子宫内膜中的血管收缩,内膜坏死而脱落,引起出血,形成月经。因此,月经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卵巢周期的长短,一般为28--30天,但因人而异,也有23--45天,甚至3个月或半年为1个周期。只要有规律,一般都属于正常月经。出血的时间一般为3--7天,每一次月经出血总量不超过100毫升。

 询问女人的月经、带下的情况,可以帮助了解病人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状况,对诊治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一问月经周期多长

 月经是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是女子发育成熟的主要特征。月经有正常的周期、经期(表示持续时间)、经量、经色和经质。正常情况下,月经周期为28天左右,超前或滞后7天以内都属正常的,经期为2--7天,一次月经的总量为50--80毫升,经色多为暗红,月经质不稀也不黏稠,无血块,无臭。

 生理性的周期异常:有并月、居经、避年和暗经之分。月经定期两个月一次,称为并月;三个月一次月经,称为居经,又称季经;一年一次月经,称为避年;月经终生不来且又能怀孕者,称为暗经。

 病理性的周期异常:通常分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之不同。

 (1)月经先期:是指连续两个月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一个月两次,称为月经先期。引起本病的原因,多与气虚、血热有关。如果月经先期而量多,经色紫红或深红、质稠,且病人舌质偏红者,属于血热,致使血妄行。如果月经先期而量多色淡,月经质地清稀,病人唇、舌淡白者,则属于气虚,因为气虚则统摄无力,冲任失固,以致月经提前。

 (2)月经后期:是指连续两个月月经周期推后7天以上,甚至40--50天一次,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期错后、经迟等。病因有虚也有实,虚者多因营血亏损,阳气虚衰,以致经血不足,血海失充。实者多因气郁血滞,或寒凝血瘀,冲任受阻。如果月经后期而且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者,属于血寒;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淡,经质清稀,小腹冷痛,喜温喜按者,属于虚寒;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薄,属于血虚;月经后期量少或正常,色黯红或有小块,小腹胀满而痛者,则属气滞。

 (3)月经先后无定期:是指月经周期不定,或先或后,超前、推后在7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乱。发病因素,多为肝郁气滞,亦可能为肾亏虚。如果月经周期不固定,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有块,或有胸胁、乳房胀痛症状者,多属肝郁,为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气血失调,血海蓄血的能力失常。

2、二问经量有多少

 在正常情况下,经量的多少,可因个体差异(体质或年龄不同)而略有差异,当人体受到致病因素的作用,则会出现经量过少或过多,甚至骤然下血不止的病理变化。

 (1)月经过多:是指月经周期大致正常,但经量比平常增多,称之月经过多。多因气虚不摄血,或血热迫使血妄行,再者为瘀血内聚、血不归经所致。经量多且色淡、质地清稀,伴气短者,多属气虚冲任不固;如果量多而色鲜红或紫红,质地黏稠有瘀块,伴有心烦口渴者,则属于血热;如果量多而色紫黑有瘀块,伴小腹疼痛拒按者,属血瘀。

 (2)月经过少:指的是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亦或者经期缩短,经量减少,称为月经过少。本病多因精血不足,血海空虚,或因瘀血、痰湿阻滞胞脉,血行不畅所致。通常经量少而色淡无瘀块,且伴有头晕者属血虚;经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地清稀,伴有腰脊酸软,则属肾虚精血不足;经量少且色紫黑有瘀块,并伴有小腹胀痛拒按者,属血瘀;经量少而色淡红、质地黏稠者,多属痰湿阻滞。

 (3)崩漏:指的是非行经期间突然阴道大量下血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来势急速,出血量多,如山崩,称为崩;后者淋漓不断如屋漏水,称为漏。两者可以互相转化,时常交替出现,故一般均以崩漏并称。崩漏的形成,多因血热、脾虚或肾亏虚、血瘀等因素损伤冲任,以致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而造成血妄行。下血量多而势急或量少淋漓不尽,色鲜红而质地黏稠者,属血热;如果兼有心烦潮热,则为虚热;兼口渴烦热,为实热。下血时色淡质地清稀,伴有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者,则为脾虚气陷;若兼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者,属肾阳虚;色鲜红质地稍黏稠,兼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者,属肾阴虚。如果时下时止,时崩时漏,血色紫黑有瘀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者,属于血瘀。

 (4)闭经:健康女子,一般在14岁左右月经初潮,若超过18周岁还未来潮,或者行经正常而又中断3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但妇女妊娠期、哺乳期暂时性的停经以及部分少女初潮后1~2年内,可能出现一段时期的停经,均属正常生理现象,不属于闭经。闭经形成,原因有虚有实,虚者多因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阴虚血燥或脾虚,以致精血不足,血海空虚,引致闭经;实者多由气滞血瘀,痰湿阻滞,以致胞脉不通、经血不下行形成闭经。如果18周岁尚未行经,或月经由量少渐至经闭,且兼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者,乃属肝肾不足。若月经逐渐向后推延,经量少,色淡,继而停经,兼头昏眼花、心悸气短、舌色淡,多属气血虚弱。若月经由量少而渐至停闭,兼五心烦热,两颧红色,有盗汗,舌色红、苔少,则属阴虚血燥。若月经停闭数月,兼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或小腹胀痛拒按,舌有瘀斑者,则属气滞血瘀。若月经停闭,兼胸胁满闷、呕恶痰多、形体肥胖者,乃属痰湿阻滞。

 3、三问月经经色和质地

  一般以经色深红、质地黏稠为正常;经色淡红、质地清稀为体虚;经色紫黯有瘀块,为人本寒;经色暗红有瘀块,为血瘀。

 4、四问经行腹部痛不痛

 妇女在月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同腰部疼痛,称为行经腹痛,习称痛经。其发病原因,可以因情志所伤或六淫为害,致使冲任瘀阻,气血运行不畅;亦可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劳累所伤,导致肝肾亏虚,精血亏少;或脾胃虚弱,生化不足,冲任、胞宫失于濡养,则不荣而痛。临床上常见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下注、气血虚弱以及肝肾虚损等症候。

 中医看病之“切”

 一、“切脉”可诊查身体各个脏腑

 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身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散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故脉象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所以说,切脉是对健康的预测。

 二、寸口脉是“切”的主要部位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所以在这里不作介绍。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寸口可观察胃气强弱。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311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339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671评论 0 34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252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253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3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40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7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66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37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39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01评论 4 32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5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5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85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97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86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