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就把博物馆作为我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了,但真正比较频繁地出入博物馆,还是近两年的事。
我最初的旅游目的无非是增广见闻、学到知识、愉悦身心,而博物馆是文旅融合的地方,恰好也能满足我这些要求,所以我也就与博物馆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去博物馆不仅是参观展览,有讲座我也会去听,因为博物馆的不少讲座与同时段的某个展览往往相关,听讲座对观展有帮助。
每一次进博物馆观展览、听讲座,我都要拍照拍视频记笔记,然后写成文章配图或以视频形式发表出去,于是,我的博物馆之旅就变得有了特别的意义:学习和传递文艺知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我是个文化迷,也是爱学习的人。有风景、有趣味、文化气息又浓郁的任何地方,我都喜欢去。我现在长沙工作,这里的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博物馆、省、市图书馆、美术馆、李自健美术馆、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等地方,只要有什么讲座或展览活动,我都会尽可能挤时间去聆听或观展。当然去得最多的还是湖南省博物馆。去年以来,湖南省博物馆所举办的讲座和展览,大部分我都去了。
在我的理解和印象中,博物馆就是供人们参观和学习的地方,大多是公益性的。博物馆一般都修得有艺术特色,里面所收藏和陈列的文物、展示的艺术家的书画作品或其它艺术作品,都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文化内涵,都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陌生世界的窗口,所举办的讲座都是请的国内外在某领域有相当造诣的专家来主讲,因此去参观或听讲,总是有收获的。
记得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博物馆,是一九九九年在四川,参观位于广汉的三星堆博物馆。那时交通还不算很方便,辗转坐汽车过去,到三星堆博物馆进门时,听说只有两个小时就要闭馆了,我只得匆匆忙忙地走一圈,跑马观花地看一看。那次参观了综合馆《三星伴月——灿烂的古蜀文明》、《三星永耀——神秘的青铜王国》两个展览。
尽管时间短,没来得及认真看介绍,但出土的文物中,戴金面罩铜人头像、铜纵目面具、铜立人像、青铜大神树、金杖等商代文物令我感到震撼,那次观展颠覆了我对巴蜀文化的认知。在那之前,我以为只有黄河流域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原来,长江流域也是,三星堆还把古蜀国的历史提前到五千年前。那次参观后,我觉得有必要多花点时间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化。
四年前到河北省邯郸市去出差,邯郸是赵国古都,邯郸学步、胡服骑射、价值连城、完璧归赵等一百多个成语都出自这里,邯郸市博物馆自然是要去参观的。邯郸市博物馆大楼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的,馆内分《磁山文化》、《赵文化》、《中国磁州窑瓷器》、《茹茹公主墓》、《邯郸古代石刻艺术》等五大基本陈列,这里陈列的青铜马比“马踏飞燕”还早约四百年,“蜀西工”造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酒海、文字缸等馆藏精品令人惊叹。原本对传统文化兴趣浓厚的我,那次参观后,我开始对考古方面的东西产生了兴趣。
对湖南省博物馆,前年我是慕名而去的,去参观的人许多都跟我一样,一是因为在那里有世界闻名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追夫人遗体等珍贵文物,二是因为该博物馆新馆两年多前才建好重新开放。新馆外观很大气很有艺术感,据介绍吸取了洞庭湖的灵感,融入了湖湘文化的元素。
那次去是专门看马王堆汉墓陈列的,如果说素纱单衣、T型帛画和豕形猪尊让我惊奇,那么辛追夫人古尸就是令我感到神奇了。两千多年前的尸体居然保存完好,全身润泽,肌肉还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可见那时候的湿尸保存技术有多么厉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曾引起世界轰动。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可以拍照的地方拍了好多照片,后来由于电脑出故障使文件丢失,又去博物馆重新参观该项目补拍。
自从第一次与湖南省博物馆亲密接触后,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可以带给我知识带给我愉悦的地方。于是我经常关注湖南省博物馆,了解其展览和讲座预告,提前预约、逢周末就去参观新展或听讲座,可以说该馆去年以来的大多数展览和讲座,我都去参观或听讲了。特别是有关于考古方面的讲座,有时预约晚了名额已满没约到,但到讲座举办的时间我还是会提前去,我知道通常不会所有预约了的人都去,所以就算有时没预约到也没关系,去了也会有空位置可以坐。
因湖南省博物馆举办讲座的报告厅是从大门右侧进去的,记得有两三次去听讲座,因没预约到,从入口进去工作人员不让进,我说我不是来干坏事的,是来学习的,对方坚持阻拦。于是我就绕道经过博物馆正门,与观展的人一起排队,通过安检进到底楼大厅,与其它几位热心听众一起再绕道进去,工作人员通融了一下,放我们进去了,结果里面还有少数空位。就算没座位,进去了站着也可听啊,我有过类似的经历。
我每一次去听讲座或参观展览,都十分认真,拍很多照片或讲座的短视频,记一些笔记;在讲座的互动环节,每一次我都会主动举手提问请主讲嘉宾解答,在与嘉宾老师的互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在观展的过程中,我也会与现场的工作人员或其它观展者互动一下,共同探讨展览中一些我关心的问题,以加深我对展览的了解和认识。观展后去听相应的讲座,或听讲座后再去观相应的展览,比纯粹的观展效果好很多。然后每一次我都会写消息稿、观展评论或听讲座后的体会等,以图文或视频形式在自媒体上发布,帮助博物馆宣传。
我至今已写了与湖南省博物馆有关的文章近二十篇,仅去年十一月份就写了《看“中华魂——何山书画作品展”,感受旅美画家何山的家国情怀》、《专家刘庆柱的讲座〈汉代帝王陵墓形制考古学解读〉让我大开眼界》、《参观湘博〈中国历代简帛书法展〉,从千年遗墨中感受古人的大智慧》、《刘绍纲的讲座〈古文与简帛书法漫谈〉,为我拓宽了书法艺术的视野》、《听陈松长的讲座〈论马王堆帛书的书法形态〉,感受书法的与时俱进》、《何旭红讲座〈西汉长沙王的地下世界〉揭开了长沙王的神秘面纱》等六篇文章。
去年八月初,我在湖南省博物馆参观了台湾著名陶艺大师张季陶先生的陶艺作品展后,写了《参观“归真——张继陶现代陶艺作品展”,品味张老满含乡愁的美》一文;十二月七日我到该馆无意中碰到第七届“艺术长沙”开幕式举办现场及展览后,写了《我所看到的第七届“艺术长沙”开幕式隆重热烈,展出作品让人向往》、《“艺术长沙”罗中立段建伟作品印象:懂与不懂,画家的心思你别猜》《“艺术长沙”杨茂源梁远苇何岸作品印象:阳春白雪,爱你不容易》等文章。
去年十二月在该馆听四场讲座后写了《听专家马永赢关于阳陵的讲座,惊异于汉景帝的地下王朝如此完善》、《靳宝关于北京大葆台与老山汉墓的讲座让我进一步认识了古代北京》等四篇文章。读者能从我的文章中得到关于展览或讲座的相关信息和知识,有时会对我的一些观点产生共鸣,对我的文章发表评论。自己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进行了传递,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文化的传承,这让我挺有成就感的。
不光在湖南省博物馆,在长沙博物馆、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美术馆、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李自健美术馆及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等处观展或听讲座,我都会拍照、录短视频、记笔记,然后写成文稿配照片或以视频形式发表在自媒体上,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习惯,以后我还会继续保持。
我一直在寻找心中的诗和远方,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我把进博物馆及其它一切有文化气息、能学到知识的地方称作我的业余文化之旅,把学习和传递文艺知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作为我的使命,想让这些地方伴随我一路走下去,直到永远。
因为我知道,只有知识才可以助我抵达心中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