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阅读打卡】
【书目】《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一薛瑞萍班级日志
【章节】不紧不慢,安辔而行的重复
抬脚是走路,正如落脚也是走路
【页码】217-274
【作者】薛瑞萍
【摘抄】
看着个头小小的他,很大气地以富有感染力的手势带领大家诵完《太阳》,教师的心里有些激动:“灵感”是什么?他懂不懂?他们懂不懂?这实在不重要,在这朦胧而温润的时刻里,句分词析的解释不仅是煞风景的,也是毁灭性的——与之同理的是,我明明知道有不少人在“滥竿充数”,但现在也绝对不是掀出他们的时刻。
熏陶之所以称为熏陶,其特点、其可贵就在于这种不求甚解、不求明察的因融与涵浑中所蕴涵着的甜蜜、宽松的诱惑。
真正快乐的学习,真正幸福的成长,恰是沉静的——正如春雨中贪婪地吮吸这就要领着,枝叶往高处伸,根系往深处扎的树。
因为蒙台梭利说道:“当儿童的心理生活升华的时候,他们自愿地拒绝这些无用的、外在的乐趣。
那种珍视内在的、沉静的幸福,轻视奖励与展示的品质,大约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定力、尊严和——贵族气吧。
与“日有所诵”相辅相成的,是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平和而润泽的连续了美丽的世
。那就是:在看似重复的教学活动中,每天有一点点不易察觉的变化和提升。是这样严谨然而活泼的连续性学习,用教材筑成一道周边长满花草的慢坡,把孩子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一点一点、稳扎稳打地往高处带。
一定要向40分钟要质量,温度、广度、深度,一个都不能少。在大力提倡课我阅读的今天,一定要警惕课堂教学课外化的现象。
我在有意识地使每一课都有一个小小的不易察觉的生长点。
当然,发言的总是少数——那些静听的大部分,用他们汲取的眼神告诉我,在这润泽的、泉一样婉转流淌的课堂里,有一种美好舒适的秩序在。在这产生于习惯并且已经习惯了的秩序中,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发言是智慧的闪烁,倾听是理智的沉静。多么好——山高水低各随其性吧,未必要人人都兴奋,个个都开口。
这种秩序,源于连续、缓慢、确实可靠地生长着的教学活动。也只有在这种充盈着“理智的沉静”的秩序中,师生才可以实现心灵的升华,觅到内在的快乐。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是他们左一口右一口啄向蛋壳的用力点。总有一天,他们的翅膀将撑破蛋壳,进入——拥有整个美丽的世界。
我也是一只小鸡,正在阅读的教育理论对我来说,就是我用力啄开的壳眼儿。透过这个小眼儿,我看见了从前没有看见的美好世界。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红艳艳、紫微微……这些美丽的色彩,更多蕴涵在我们师生悄然变化、悄然生长、悄然拓展着的精神领域。
因为听是最重要的学习手段,很多孩子只是不善于展示而已。春兰秋菊,各具其妍吧——对此,他们拥有自主权。
反复——是儿童成长内在的要求,也是教育必须遵循的规律。
相信蒙台梭利的话:物质世界的秩序,将导致心灵的纯净和优雅。
放而不肆,收而不拘。在我眼里,这才是有生命的(思维上的放)、健康向上的(方向上的收)课。
教育应当永远是农业——承受到他结茧的双手的柔和的式的。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农对于庄稼的深情抚触,笼罩在他难以言表的爱意的目光。心里仅仅装着一班是不够的,要努力实现和保持一对一的情感的交流,要努力培植和营造一对一的共同成长的快乐。“老师喜欢我们”是不够的。要让每一个孩子坚信不疑:“老师喜欢我!”这才是理想的——农业式的教育。很难,努力吧。
不显山不露水——很少有剧情发生。在教师的工作随笔里,他们的身影极少出现。但是教师深爱着他们,因他们太让教师省心。
说到底,使人成为书迷的,是他对阅读的内在需要,而不是教师奖励为外因,教师的作用,最终要通过学生的接受才能发挥。
但是!播种、点燃、降霖、添柴的责任,在教师这里,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
五十五个人的集体里,有个把孩子,最终不爱读书——这也正常。教育固然是一对一的,但教师在期待和考量自己工作成效的时候,更要多看主流,看氛图——想大多数孩子,因读书而奠定了怎样的人生;想那两个不算爱读的孩子,如果不是融在这样充满书香、和谐文雅的环境里,可能会变得顽劣、凶蛮。
当快乐不是来自别人的给予,快乐便无人可以夺去。那时候,人便活在自己之中,人便获得了大的完满和自足。
所以,时间再紧,也要给孩子留足回味沉淀的时间是去练习、去复习、去巩固,而是让他们丢开学习材料,去玩、去疯、去放松。刚摘下的柿子,必要“捂”些日子,才能透熟到蜜甜。这是一种特殊的生长过程,必须离开树体才能实现。回忆自己当年的读书体验,曾有过这种情况:一道题目当时怎么想都想不通,只好沮丧地丢开—可是,过几天回头看时,莫名其妙地豁然开朗了,而且很奇怪自己当时为什么那么笨。过去的两天,你并没有琢磨它——楔而不舍,往往求之不得。
读施良方先生《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写了这样的心得。现在,又摸到一个窍门:错落变化,新旧双“捂”——在分秒必争的同时,造出“回味沉淀”的空间。
语文能力的基石是大量阅读。
一则,语文不是这么学的;二则,家教严重滞后的孩子,其心智大多是一块光滑坚硬的鹅卵石,教师辅导,只是徒然洒落的水滴而已,不仅白累了自己,而且败坏了孩子懵懵懂懂的学习乐趣。倒不如任其在学校生活的洪流中愉快地浸着。水嘛,渗多少,能渗不能渗,实在不是教师可以做主的。
喜欢《给教师的建议》,因为苏大师固然强调爱心和教育智慧的重要,但他最终也承认:经过一番努力,“思维沉睡”的孩子什么时候醒悟,最终是否醒悟他也不知道。教师只有一边努力,一边等待。
能力弱、基础差且缺乏求知欲的孩子,既不能放手不管,又不能逼迫太紧,让他恐惧了学习。
水至清则无鱼——该放松时就放松吧。怎么可能五十五人一样齐?
过分强烈的责任感,往往把学生和教师自己逼入死胡同。
教师既要爱学生,也该爱自己、爱家庭。时间和精力就那么多,过分倾注在这一头,必定就忽略了那一头。
敬业的“度”要怎样把握才为“适”呢?不知道。
“十分感动,十分感谢!我们师生要的,就是这份热乎乎的劲头。孩子就像庄稼,父母对于孩子需要的反应冷漠还是热切,就好像庄稼生长的地方是贫府的冻土还是温暖的沃野一其结果怎么可能一样呢?
家长没有能力也就算了,教师想其他办法帮助;有能力却不做的,最终因其冷落、忽视而受损失的,必定是孩子而不是教师。
因为在我们二班,良性竞争不仅存在于孩子之间,也存在于家长之间——教师永不缺少热乎乎的家长。”
个人以为:在一年级,书写毛糙意味着心浮气躁,这种求快不求好、心思直通玩的精神状态,极不利于静气和定力的培养。在起始年级,教师就是要通过从正确与否到工整与否的面批细改,将毛躁的野性按捺、收敛了。说实话,对于教师自身而言,这也是一种磨炼和挑战。
一年过去了,别人以为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师生做到了。在艰难中起步,将急躁一点点消磨,向平和一寸寸接近一这是我们师生共同的修炼。
师生共同修炼的一个班级,时间长了,会形成一种场力。
场力还未形成。修炼永无止境。
让我把信赖交给孩子和家长,让我把坚韧给予我自己。
在孩子成长的初期,在他们最需要关心的时候,如果对于他们艰辛而稚嫩的步履,你竟不留意,你竟不知道——你算什么父母和教师?
再说一遍:方式不重要,您孩子的文字是否编在里面不重要。重要的是,您是否以您的努力,使孩子昂然立在这座生命的林子?
【感悟】不知不觉,已经把《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读完了,薛老师的文字有魔力,读完之后竟然也有点内心平静的意思哈哈哈~来自一线教师朴实无华的文字却句句戳中内心句句在理,收藏并实践之,现在脑海里闪过的几个关键词【抓阅读 U and M】【协同家长】【心平气和】【和善而坚定】已经迫不及待想看下一本二年级系列书了,上一轮傻白甜完全没有记忆了,提前摸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