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于南阳”、“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不可能“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要出仕为官是不言而喻的。当时诸葛亮要出仕有三个选择:曹操,孙权,刘表。当时的刘备不可能在诸葛亮的选择之内,原因很简单,一是刘备没有领地,二是刘备没有军队,三是刘备没有功绩。而最后诸葛亮却选择了刘备,这只是历史的巧合,或者说也是诸葛亮的无奈。
诸葛亮没能选择曹操和孙权的原因类似,一来曹操有贾诩、荀彧、荀攸等谋士辅佐,孙权有张昭、周瑜、鲁肃等人,所以曹操和孙权并不急需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即使诸葛亮选择了曹操或者孙权,也不能得到重用。二来当时交通和信息的闭塞,导致即使诸葛亮如何的有才华也很难让曹操或者孙权发掘,而且从刘备“凡三往乃见”,也可看出诸葛亮是很矫情的文人,他很难放下面子去毛遂自荐。
那么,诸葛亮又为什么没选择刘表呢?也许是刘表没选择诸葛亮,刘表和诸葛亮是亲戚(刘表是诸葛亮妻子的姨夫),诸葛亮还和荆州最大官僚蔡瑁也是亲戚(蔡瑁是诸葛亮妻子的舅舅)。诸葛亮这样的特殊身份,而且是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为什么刘表没有选择诸葛亮来辅佐他呢?一来刘表没有雄心壮志,二来刘表也没把诸葛亮当人才。以诸葛亮和刘表、蔡瑁的关系,诸葛亮应该向刘表提出过“三分天下,而后一统”的对策,但刘表并没有采纳,为什么如此的韬略没能被刘表采纳呢?就是因为刘表没有雄心壮志,他不敢与曹操和孙权为敌,刘表的梦想是能在乱世中苟全。“官渡之战”时曾给过刘表一次出牌的机会,曹操和袁绍都求助于刘表,但刘表犹豫不决,“坐山观虎斗”的心态,已经决定了不可能让刘表在乱世中苟全的机会。
选择曹操和孙权无望,选择刘表无果,就在诸葛亮报效无门的时候,刘备出现了。所谓什么刘备有“帝王之分”、“帝王之相”、“帝王之志”、“帝王之术”、“帝王之福”,这些只不过是对刘备成功之后的评价,而当时的刘备什么都不是,充其量是个在乱世中想有所作为的志士。也许与诸葛亮同在荆州的刘备,听说过诸葛亮以荆州为根据地“三分天下,而后一统”的策略,这样的策略应该是能被刘备认同的,而且当时的刘备已经无路可走,不管这样的策略是否现实他都必须试一试。
刘备当时是什么样的状况呢?刘备从曹操那里投靠袁绍,“官渡之战”后刘备又来投靠刘表,犹如丧家之犬,而且刘备在荆州不被刘表重用,他煽动刘表对抗曹操也失败了。这个时候的刘备走投无路,不能去投靠孙权,更不可能回曹操那里,那是死路一条,刘备只能做最后垂死挣扎,而“三分天下,而后一统”的策略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于是刘备“三顾茅庐”求助诸葛亮。
在诸葛亮心中刘备不是他的选择对象,“凡三往乃见”的历史记载和“三顾茅庐”演义故事,可见诸葛亮的犹豫不决,在诸葛亮看来辅佐刘备不能满足他“自比管仲乐毅”的雄心,但是刘备最后一搏的决心,还有诸葛亮别无选择的境况,两人最终走到一起,并而在隆中谋划起夺荆州的阴谋。历史也给了他们机会,这个时候刚好曹操进攻荆州而刘表病逝,诸葛亮和刘备煽动刘表儿子刘绮对抗曹操,然后说服孙权联合抗曹,最后拿下荆州实现理想。
诸葛亮最后选择刘备,并不是易中天先生所讲的“慧眼所见”,也并非后人所说的“英雄相惜”,只因为他们有同样的利益和目标,在历史安排下他们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