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过人行横道,同样要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这个道理,理论上人人都懂。但在不同的情境中,人们的表现却是形形色色:大部分情况下,不管不顾,勇往直前的是个别人,欲过还休,看看周围都在等绿灯的人,悄悄把迈出去的脚收回来的,是少数人,大部分人则或是低头看着手机,或是与同伴谈笑风生,淡定地等着人行横道的绿灯。
然而在以下情境中,情况就有可能发生微妙的变化:
情境一:人行横道的红灯亮着,而机动车道上一辆车都没有,大马路上空荡荡的,又不巧,或是烈日当空,或是大雨瓢泼,只有少数人在等人行横道的绿灯,是等绿灯亮呢?还是冲过去呢?
情境二:人行横道的红灯亮着,机动车道上一辆车都没有,只有你一个人要过马路,周遭一个行人都没有,没有人看得见你是否闯了红灯。又恰好,你有点事情急着去处理,这时候,是等绿灯亮呢?还是冲过去呢?
有传说,习惯冲红灯的人到了欧美国家也会自觉遵守人行横道的交通规则,欧美国家习惯人行横道交通规则的人到了中国的县城,也会学会冲红灯。
社会压力之大,时常会使人“明知故犯”。
我们趋之若鹜地不断参加各种21天训练营,跑步的,晨起的,读书的,早睡的,背单词的……
我们天天在朋友圈里晒自己在坚持什么事,坚持了多少天,然后心满意足地看着朋友圈里的点赞量哗哗哗地上升……
我们从一文不著到日日奋笔疾书,10W+的点阅量是推动我们坚持写作的最强动力,而不是心底无法遏制的文思泉涌……
社会压力也是社会动力,一方面它像吗啡一样强烈地刺激着我们,也的确能使我们的一些技能得到快速成长,而另一方面,却也像吗啡一样使我们上瘾,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这些社会压力,没有了朋友圈的点赞,我们还会继续坚持去做这些事情吗?当我们从一个21天训练营转到另一个21天训练营时,原先自以为养成的习惯还会坚持下去吗?
在以“社群”、“链接”、“分享”、“社交”为主旋律的传播社会,我们在日益学会追求和创造影响力的同时,却似乎渐渐淡忘了“慎独”,以致完全失去了“独立”的能力。
N年前,在我公司的一次团队会议上,我与我的团队伙伴们交流关于“谨慎承诺”的观点时,曾说“我知道我戒不了烟,所以我不会承诺戒烟”,当时被一位领导嗤之以鼻“借口!”
当下虽是一笑了之,但事后想想,的确,我为什么要向自己的弱点低头?于是悄悄开始了戒烟。当时也没有微信,也没有朋友圈,我只是在QQ空间里每天发一个数字代表戒烟的天数,还搞得一群朋友竞猜:这个数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那期间,我几乎断绝了除了工作以外的所有社交活动,根据自己的状态不断调适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运动与生活节奏,想各种办法应对写作、开车、会议时会涌上来的烟瘾,但没有一个人知道我在戒烟。
这种无人了解的状态给了我很大的空间来面对自己,细致入微地内观自己到底在想什么,探寻自己的压力源究竟是什么,探寻自身又有哪些潜能可以调用来面对自己。在这样一个天天反省自己,天天认知自己的过程中,我不仅彻底戒了烟,还对自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大的收获是:我完全可以控制好我自己,我知道自己什么情境下强大,知道自己什么情境下会软弱,但是我有办法面对这个情境,有办法应对这个情境。有了这样的认知,我就可以去做一切我以前明知正确却总在逃避的事情。
在这次成功戒烟之后,我用同样的理念和方法,开始逐步完善自我,培养阅读的习惯,培养运动的习惯,培养写作的习惯,培养反省的习惯……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习惯不会随着新习惯的锻炼而流失,而是一个接一个固定下来,逐步使我成为我心目中那个更好的自己。
随着好习惯越来越多,随着自控力越来越强,内心也越来越强大。强大的内心会反过来使自己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独立,越来越不依赖于外界的评价,也因此,我们可以追求正确,而不是追求“点赞”;我们可以做幸福的自己,而不是他人眼中成功的那个人;我们可以在众人都等绿灯时一起等绿灯,也可以在众人都不等绿灯时,坚守一个人等绿灯,更可以在一个人时,仍旧自然而然地优雅地等绿灯。
慎独,让我们有更多时间面对自己,认识自己;慎独,让我们的内心更强大;慎独,让我们不再随波逐流;慎独,让我们最终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